(首圖來源)二戰時期,德軍使用一種稱為恩尼格瑪機(Enigma)的加密設備,對軍事訊息進行編碼。這種機器外觀看似打字機,但內部結構複雜,包括三個會旋轉的轉子、一個反射器和接線板。每按下一個鍵,訊息就會根據這些設定變成另一個字母,並且每次按鍵後轉子還會轉動,讓同樣的字母在不同時候出現不同結果。
當時盟軍為了解讀這種密碼,花費了極大的心力。英國數學家艾倫・圖靈設計了一台名為炸彈機(Bombe)的早期計算裝置,幫助他的團隊快速嘗試大量可能組合,最終成功破譯這套密碼系統,被認為大幅縮短了戰爭時間。
(圖來源)
隨著人工智慧和電腦運算能力的進步,破解這套曾被認為牢不可破的密碼已經不再困難。牛津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伍爾德里奇指出,現在用程式重現炸彈機的邏輯相當簡單,再加上AI模型和現代伺服器的速度,在幾分鐘內就可以完成當年需數月甚至數年才能達成的解密工作。曾有研究團隊就曾用AI判斷德文語言特徵,加上2000台虛擬伺服器,在13分鐘內破解出一段恩尼格瑪密碼訊息。
現代仍在使用的加密技術(如RSA密碼),與恩尼格瑪不同,它是以極大的素數為基礎,設計得更難破解。伍爾德里奇說,這種密碼不容易用「暴力破解」方式攻破,但也提醒,一旦量子電腦技術實現,現有的加密法可能會被取代。不過,當年圖靈在戰爭期間破解恩尼格瑪,是在極有限的時間與資源中完成的,無論技術如何進步,這段歷史仍具有重要意義。這裡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