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像觀點13:從隨身的觀點,談談EVIL相機發展的重大影響(上)

2011.09.28 01:11PM
是映像觀點13:從隨身的觀點,談談EVIL相機發展的重大影響(上)這篇文章的首圖

 這篇與同事的「攻獨人牲:入門EVIL正夯,各家做了哪些努力呢?」一文主題上有一些重覆了,不過我比較想要去抓重點機種的影響力,而非廠商各個機種,所以還是寫了出來。


前一篇文章提到,「不講求專業造型,較為時尚的機身,但機能完整」的全方位隨身機,雖然這樣很難有客觀的定義,但可以確認的是體積大小、畫質以及機能這三者糾結而有了不同的選擇。

對個人來說,是不是EVIL相機並不是重點,而是在非專業的造型中,有著更小的體積以及足夠強大的機能,因此個人的選擇會比較傾向類似像Ricoh GX200、Panasonic LX5、Olympus XZ-1等等功能完備,並且有熱靴,但體積又稱得上小的數位相機。

「並不一定老是要拿大砲或是造型專業的相機來拍照」這種類似想法的,不會只有我一人。但,想法雖然相似,卻多少都會有差異。有人可能希望感光元件大一點,畫質好一點,可換鏡頭,但機身仍然維持不那麼專業或是所謂的時尚、比較有消費性、流行性的外形。也許我們不能說這是對專業相機的反動,但不管如何,可以發現得到,的確是有一股不同方向的潮流。

a0b699ccb7ee4b584a1868b5f84b7146

甚至在相機歷史上的發展上也可以觀察得出來。舉個例子,就以我開始學攝影的時間來看,剛好是在數位相機盛行之前,傳統的單眼相機功能相當強大,有拿Nikon F80、F100的人,照樣也有人會特別去找已停產二手的FM2來拍照。


而在數位時代打響第一炮的廠商,就是Olympus E-P1,當時可說是造成相當程度的轟動,復古的Pen系列造型,更大的感光元件(比GX100大多了),機能強大,讓我有很想入手的衝動(不過他的價位讓我冷靜下來就是XDD)。
 

7d16881ed4881b99f2ca49460fb82ebe


不過事實上,E-P1的推出,影響數位相機相當程度的發展,甚至左右了廠商生存空間(包括自己),算是相當大的事件,大約有以下的影響:


一、4/3系統沒落,m4/3系統興起

1be7601991618a17dba8ed16c7e20554


簡單來說,就是Olympus的數位單眼系統與Pen系列這兩個不同的系統。其實很明顯可以看得出來,在Olympus推出E-5之後,數位單眼系統幾乎都沒有什麼力道了,重心幾乎全在Pen系列上。當然不敢講4/3系統消失,畢竟E-5也才兩年前的產品(怎覺得好像很久了Orz),不過Olympus的數位單眼沒落倒是很明顯。Olympus捨棄了4/3,創造了m4/3,這樣的豪賭成不成功我不知道,有待幾年後歷史驗證,但至少到目前來看,很明顯是佔了一席之地。

二、Panasonic的興起

7d027c1e15a1c3f0ab57e9984d9dd2b6

4/3系統誕生時,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那就是開放式而非封閉式的態度。最早當初是2002年Olympus與柯達所制訂的。而在2005年時,Panasonic才加入了4/3陣營。如果沒有開放的4/3規格,也許Panasonic會有賣得很好的消費機種,但會不會自己開發新規格類似像GF1的EVIL相機,就很難說了。也許會,也許不會,但不管怎麼說,加入現成就有的4/3系統,對當時的Panasonic來說,應該是難度較低,支援較高,成功機會較高的選擇吧。

三、Nikon的單獨全新開發EVIL相機

 

e74c25926cf72bc63ff35f89bcd0c90e


這點會有爭議性,畢竟Nikon是最近才推出EVIL機種。而且當初Nikon還否認的,換句話說,Nikon當初可能真的是評估中,沒有打算投入。不過Nikon在推出EVIL相機的同時,也推出「Nikon 1」,所採用的規格,幾乎都沒有與「遺產」搭上任何關係(真要說的話,也不是說完全沒有,是可以用轉接環轉Nikon數位單眼用的鏡頭),這在Nikon的相機歷史發展上其實是很少見的。不採用APS尺寸的感光元件,用更小的;連閃光燈熱靴都是新的。如果沒有像Olympus這樣的成功事例,要賭新系統發展(甚至連熱靴都是),應該不是那麼容易下的決定。

四、相機的分類又多了一項
EVIL的話題這麼熱,多了一項分類也是很正常的XD。在以往相機的分類上,就是功能強大的消費機直接跳上數位單眼,比如說Canon G系列往上就是數位單眼,但自從E-P1出現之後,在消費機與數位單眼之間,又多了EVIL選項。
 

0de1607b71273bd1e68219a8df298561

在E-P1之後,接下來的Panasonic的GF系列賣得很好,當然有影響力在。不過在之後的EVIL相機發展中,我認為影響更大的是Sony 系統相機,將於下一篇中提出討論。

 

延伸閱讀:

映像觀點10:高階隨身機雜談

映像觀點13:從隨身的觀點,談談EVIL相機發展的重大影響(上)

映像觀點15:從隨身的觀點,談談EVIL相機發展的重大影響(中)

映像觀點16:從隨身的觀點,談談EVIL相機發展的重大影響(下)

映像觀點17:從隨身的觀點,談談EVIL相機發展的重大影響(補遺)

攻獨人牲:入門EVIL正夯,各家做了哪些努力呢?


 

4 則回應

  •  這一切都是廠商的陰謀, 經過像素之爭各家都把像素大幅提高, 使得感光度降低, 雜訊提高, 卻沒有相對提升影像處理晶片的處理能力, 於是, 消費型的相機的畫質就越來越糟糕, 反正大部分人也不會洗出來看甚至不可能放到100%來看, 1/2.3"塞個10幾M, 是有必要嗎?

    如果消費機的感光器維持在6~8M, 一來畫質有所提升, 再者附加功能運算loading也較輕, 當然拍攝FullHD也沒有問題, 幹嘛不這樣搞, 提高畫素搞成現在這模樣, 另開一個錢坑姑且稱為消費型單眼, 要把使用者推進去, 使用者面對看似專業的操作感還有隨著片幅增大隨之而來的畫質提升也就半推半就跳了進去 

    2011-09-28
    • 135Plus wrote:
      edwardyang wrote:

       這一切都是廠商的陰謀, 經過像素之爭各家都把像素大幅提高, 使得感光度降低, 雜訊提高, 卻沒有相對提升影像處理晶片的處理能力, 於是, 消費型的相機的畫質就越來越糟糕, 反正大部分人也不會洗出來看甚至不可能放到100%來看, 1/2.3"塞個10幾M, 是有必要嗎?

      如果消費機的感光器維持在6~8M, 一來畫質有所提升, 再者附加功能運算loading也較輕, 當然拍攝FullHD也沒有問題, 幹嘛不這樣搞, 提高畫素搞成現在這模樣, 另開一個錢坑姑且稱為消費型單眼, 要把使用者推進去, 使用者面對看似專業的操作感還有隨著片幅增大隨之而來的畫質提升也就半推半就跳了進去 

       

      答:因為是Mosaic Pattern,所以拉高解析度再來縮圖去雜訊,成果比起直接用低像素密度的感光元件去拍更好。

       

       恕在下駑鈍, 我不太明白你說的意思, 讓我私自揣摩一番, 您的意思是使用更高的像素, 然後經過縮圖, 雜訊會比較看不見嗎? 這跟 mosaic/bayer pattern 有甚麼關係, 真的是這樣嗎?

      1. 縮圖是sampling, noise 並不會因為sampling而變好, 還有可能因為lowpass filter選得不好造成影像過度模糊或者無法消除aliasing

      2. 高像素必須搭配較高的工作頻率, clock拉高, noise也會變大

      講到這裡, 我才發現其實你要說的並不是這些, 你應該是想要說明使用較高像素, 物體的影像會被比較清楚的記錄下來(sampling rate變高), 應該是這樣吧? 但是這跟高像素帶來的side effect以及解決這些side effect的solution是否能夠達到比較好的影像? 那就是各家的訣竅了, Nikon這次出mirrorless, 意外的使用1 inch的sensor, 但是解析度也不敢亂開, 僅僅使用10MP, 我想就是image quality的取捨, 消費型相機僅僅只有1/2.3(大部分), 就開到14MP, 100%觀看影像還真是跟油畫一般阿

      2011-09-29
    • edwardyang wrote:

       這一切都是廠商的陰謀, 經過像素之爭各家都把像素大幅提高, 使得感光度降低, 雜訊提高, 卻沒有相對提升影像處理晶片的處理能力, 於是, 消費型的相機的畫質就越來越糟糕, 反正大部分人也不會洗出來看甚至不可能放到100%來看, 1/2.3"塞個10幾M, 是有必要嗎?

      如果消費機的感光器維持在6~8M, 一來畫質有所提升, 再者附加功能運算loading也較輕, 當然拍攝FullHD也沒有問題, 幹嘛不這樣搞, 提高畫素搞成現在這模樣, 另開一個錢坑姑且稱為消費型單眼, 要把使用者推進去, 使用者面對看似專業的操作感還有隨著片幅增大隨之而來的畫質提升也就半推半就跳了進去 

       

      答:因為是Mosaic Pattern,所以拉高解析度再來縮圖去雜訊,成果比起直接用低像素密度的感光元件去拍更好。

      2011-09-28
  •  希望有更強的機能介面,但價位更低的機種出現     

    期待看到下篇

    你好,我是DATA麵

     

    201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