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當汽車剛開始普及的時候,人們就已經開始構想不用操控方向盤就能行駛的汽車,今天幻想已成現實。無人駕駛汽車技術正從構想一步步變成現實,助推這一趨勢的除了傳統的汽車製造商,更有谷歌這類互聯網巨頭。
本文來源於FT中文網,譯者馬柯斯,虎嗅有刪編。 預言完全無人駕駛的汽車將何時上路,正成為汽車業的猜謎遊戲。
奧迪(Audi)的全自動駕駛RS7掀背轎跑車剛以149英里的時速刷新了紀錄。該公司董事長魯珀特•施塔德勒(Rupert Stadler)稱,到2016年駕駛員將能夠從手動操控汽車中解放出來。
一年後,沃爾沃將向瑞典哥德堡(Gothenburg)的道路投放100輛自動駕駛汽車,目標是在2020年向市場推出完全自動駕駛的汽車。
研究公司高德納(Gartner)稱,到2030年,自動駕駛的汽車將在成熟市場的乘用車部分佔據約25%的份額。諮詢公司羅蘭貝格(Roland Berger)稱,“普及”可能在那之後很快到來,為汽車製造商、零部件供應商及科技公司創造600億美元的市場。
無人駕駛汽車:能否駛過法律這道坎?
無人駕駛汽車被譽為解決乏味駕駛、擁堵及交通事故(超過90%的事故由人為錯誤導致)等問題的答案。很多公司和城市進行了試驗。谷歌在美國公共道路上完成了接近100萬英里的試車里程,英國4座城市也將在2015年初啟動試點項目。
然而,技術和法律專家日益擔心,圍繞該項技術產生的狂熱興奮,掩蓋了引入無人駕駛汽車過程中的重大障礙。
首先,美國祇有4個州允許無人駕駛汽車上路。它們在歐洲也不被法律認可,儘管聯合國的《維也納道路交通公約》近期的一項修訂意味著,包括歐洲和美洲在內的72個國家可以實施法規,允許汽車在特定期間自主駕駛。但是道路交通法律仍然要求司機有能力控制車輛,手動超越自動駕駛功能。
“這與無人駕駛車輛倡導者的願景與幻想是抵觸的,”品誠梅森律師事務所(Pinsent Masons)德國法律總監斯蒂芬•愛普特(Stephan Appt)稱。 “開車時睡覺、看電影——現在不可能實現,因為你必須一直保持對車輛的控制。”
英國BLM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露絲•格雷厄姆(Ruth Graham)認為,在無人駕駛汽車成為可能前,需要解決民事及產品賠償責任一些關鍵領域的問題。比如,在一起事故中,保險公司需要評估:是駕駛人還是製造商要對事故負責?如果這起事故還涉及傳統的非自動駕駛車輛,那將變得更複雜。
格雷厄姆稱,甚至刑事責任也需要得到考慮。 “如果你醉酒或吸毒後坐在無人駕駛車輛內,是否仍構成違法行為?” 一種讓駕駛員保持警覺(甚至在自動駕駛狀態下)的辦法,是在車內應用追踪眼睛和頭部動作的智能傳感器,通用汽車正在研究這項技術。
但是,這項技術以及自動駕駛車輛(超級互聯互通的汽車)的其它元素,引發了種種數據保護問題。舉個例子,儀錶盤攝像頭在德國是被禁止的,在德國,分享道路行駛的視頻畫面構成對其他道路使用者隱私的侵犯。
驾车者和制造商两方面,谁拥有车辆生成的数据?由车载“黑匣子”收集的数据能否被出售给保险公司?爱普特问道,“谁将拥有从黑匣子读取数据的权利?”
技术专家也认为,主流汽车制造商研发全自动汽车配套系统的进展,与炒作所暗示的相距甚远。很多所谓的“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已被集成至新款汽车,例如自动刹车和自适应巡航控制(根据前方车辆的动态调整车速)。
無人駕駛汽車的安全隱憂
諮詢公司艾睿鉑(AlixPartners)的聯席總裁斯特凡諾•阿維薩(Stefano Aversa)表示,完全自動駕駛的汽車永遠不可能出現。 “你想不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完全自主操作的系統——你永遠不可能覆蓋無限的可能性,”他稱,“你左邊過來一名行人,右邊出現一輛自行車,一個小孩,一隻貓……或者只是一個減速帶或地上的一個坑。”
同時技術質量至關重要,因為汽車就像精密的計算機一樣,可能易於受到黑客攻擊。英國工程技術學會的網絡安全專家休•博伊斯(Hugh Boyes)稱:“如果我們遇到一個黑客群體開始攻擊汽車,你可以想像會有多麼混亂。只要黑客能夠干擾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的車輛,使其發生故障,我們就會看到一團糟的局面。”
要實現自動駕駛這一飛躍,仍是當前難以企及的。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雖然投入大量資金,但如果想實現無人駕駛汽車的遠大理想,汽車製造商將不得不購買技術或者組建合資企業。
你或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