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希平方英文報】誰付出代價?科技產品的人類成本這篇文章的首圖
【希平方英文報】誰付出代價?科技產品的人類成本
→觀賞完整字幕影片← 每種科技產品的背後除了材料成本外,還有許多環境、社會、人力成本。當你輕鬆滑著手機時,可曾想過在製作的過程中,有多少人因此犧牲嗎?Who Pays Film製片團隊的短篇紀錄片,為各位揭露科技產品背後的「人類成本」。 在空氣不流通的廠房內,工人必須日復一日做著相同的工作,一個月甚至只有一個晚上的休假時間。但這些身體疲勞隱藏的危害遠遠不及他們所接觸到的化學藥劑。 在大部分西方國家中,苯是禁止做工業使用的第一類致癌物質。但中國這個世界過半手機的生產地,並沒有遵循這樣的規則。苯毒害使得廠內的工人們一個接一個倒下,罹患白血病(俗稱血癌)的人越來越多,在這樣的絕望之下,工人跳樓輕生事
11 年前
是[科技新報]傳奇科技網站主編評選:20年來最具影響力的12項科技產品這篇文章的首圖
[科技新報]傳奇科技網站主編評選:20年來最具影響力的12項科技產品
20多年來,科技產品發生了許多前所未有的變革,讓人們的科技生活在短時間內有飛躍性成長,同時也影響人們的生活習慣至深。華爾街日報旗下 All Things D 網站主編Walt Mossberg 是科技界的傳奇記者,他在即將結束道瓊公司的合作之際,撰寫了自己的最後一篇專欄,並細數了在擔任科技評論家22年來最具影響力的12項產品。 Walt Mossberg在文章中表示:「很明顯地,在現代科技工業蓬勃發展的現在,要將產品數量縮減到12項,會是非常個人主觀的選擇,而且也會有些人對我的選擇提出相反的意見。」Walt Mossberg也說到,雖然這些產品大部分是熱門產品,有些並未在市場上造成轟動,其中一
11 年前
是什麼叫 "羊群效應"...這短片再清楚不過了...這篇文章的首圖
什麼叫 "羊群效應"...這短片再清楚不過了...
大家對 "羊群效應" (herd behavior) 應該是不陌生,不過如果要把這樣的概念用最簡單的方式講清楚,或許由 Big Lazy Robot 製作的影片,會是個再好不過的例子。這影片就叫做 "iDiots",所描繪的場景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或許也曾經身處其中,從影片當中也可以看出科技對人們的生活或是心態有多可怕的影響。 周末假日,各位也許應該出門走走,希望大家都是周一才看到這則影片囉! 圖文引用來源 - Akihabara News、Big Lazy Robots
11 年前
友站推薦
川普對2000億中國貨先課稅10%,Apple Watch等科技產品「暫時豁免」
關鍵評論 - 李修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