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周 Atticus 讓筆者到日本準備看 CP+ ,就趁著第一天到達還有些餘裕,就先到了新宿的 Ricoh 服務中心簡單體驗了一下即將在 23 日於日本開賣的 Ricoh Image 新相機 KP ,雖然說日後也可以在台灣借到樣機做更深入的體驗,不過還是因為個人喜好的關係忍不住先簡單把玩一番。但由於筆者不會講日文,服務中心人員也僅能用簡單的英文溝通,較詳細的部分等到 CP+ 有機會再做更深入的詢問。
KP 的整體框架感覺雖然近似於 K3 ,例如鏡頭右側的功能鍵區塊等,但由於使用電池的關係也有人覺得它是 K-70 的升級版,不過從機身的一些特徵推斷,例如取代機頂 LCD 的功能轉盤組、正面鏡頭左側的突出以及改為垂直的前轉盤等,雖不敢說是 100% 全新框架機構,但應該有相當大一部分是新設計。
KP 按鍵的配置方式較像是 K7 與 K1 的融合版本,並不像 K3 那樣有獨立的 OK 功能切換鍵,機頂第三轉盤加上多功能轉盤組合近似於 K1 拿掉機頂 LCD 的翻版,不過比起 K1 機頂的多功能功能多為預設組合, KP 則是可自訂 C1 到 C3 ,雖說一般使用者不見得會熟背這個轉盤的自訂設定,但考慮到這個轉盤不會經常性轉動,應該是還有餘裕在轉動的同時觀看 LCD 了解對應的設定才對。另外取景與錄影的撥桿則位於多功能轉盤的下方。
由於此次的握柄採用可替換設計, KP 相較 Pentax 標準 APS-C 設計則是把轉盤位置改為前方、快門則往後移到機頂,整體設計較類似傳統底片機的感覺,至於握柄有大中小三種,中型與大型握柄需要另行加購,替換時需要六角螺絲起子; Ricoh 原廠的想法是搭配 DA LTD 系列餅乾鏡使用小型握柄,使用如 16-85mm 、 55-300mm 等鏡頭搭配中握柄,至於搭配 DA* 等大型鏡頭則使用大型握柄。
如果是以單手操作機頂區塊的轉盤部分與單手觸發快門,筆者認為三種握柄都不會有太大問題,不過若要單手操作機背的按鍵區,筆者搭配小型握柄時手指勾不太住機身,仍需要左手穩定機身,反而大型握柄筆者可實現單手操作右半部所有按鍵,附帶一提 K3 筆者也同樣可單手操作。
至於機背的 LCD 翻轉機構為傳統的上下翻轉型,無法下翻到自拍角度,也不像 K1 的多軸式翻轉結構那麼酷炫,不過單純以取景來說還算夠用,而筆者認為雖 KP 取消機頂 LCD ,但由於 LCD 可翻轉到水平角度,亦可如 K1 採用為了夜間拍攝的暗紅色顯示模式,或許 KP 的翻轉有一部分也是作為取消機頂 LCD 的替代方案,不過翻轉螢幕的邊框感覺有點粗就是了。
垂直把手是為了搭配最大尺寸的握柄所設計,若搭配 M 與 S 號可能握柄的銜接會有些奇特,而垂直把手並無多功能轉盤與第三轉盤,提供快門、手把開關、曝光值/Fx3 鍵、後轉盤、曝光鎖定鍵以及與 KP 相同的偏垂直前轉盤。至於電池垂直把手與機身的連接方式如同傳統的 Pentax 機身一樣, 垂直把手並無假電池功能,機身內可選擇是否安裝 D-LI109 電池,而握柄電池可安裝 D-LI90 與 D-LI109 ,不過並非兩種獨立電池艙,而是藉由墊片方式安裝 D-LI109 ,同樣可在電池艙收納備用記憶卡(單純收納無存取功能),但比起過往機種的垂直把手, KP 的把手就沒有像過去一樣提供安裝 6 顆 3 號電池的電池艙。
至於機身的操作感介於 K1 與 K70 之間,雖不像 K1 、 K3 級準專業用途機身有那麼多獨立功能鍵,不過利用導入 K1 的第三轉盤與多功能轉盤系統,又比 K70 之流操作感強大許多,善用自訂功能後,單純與街拍來說也不亞於 K3 的操作性。
對焦速度與快門方面,在光學觀景窗對焦速度直覺認為強於 K70 ,不過 Live View 對焦則不如 K70 ,主要是因為 KP 的 CMOS 並無焦平面對焦技術,這或許與 KP 定位在傳統以拍照為主、又有豐富 Pentax 鏡頭的客群,不像 K70 是為了迎合目前市場趨勢而強化 Live View 的對焦系統。另外,快門雖維持與 K3 相同水準的低抖動,但聲音明顯大了許多,據說是刻意滿足特定族群對傳統機械快門聲偏好的畫龍點睛。
簡單的試用加上先前獲得的資訊,還有一些網路上 KP 的高 ISO 測試照片,筆者並不認為 KP 是 K3 或是 K70 的後繼系統,而是另一個全新的戰線,主打以街拍為主的消費族群,但同時還要保有死忠擁護者對 Pentax 堅固、可靠、小型化的需求,加上仍能搭配垂直把手,某些程度會讓筆者聯想到以前的 K200D ,但 KP 的價位顯然是高於 K200D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