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 AMD Zen 系列處理器大舉壓陣,在歐美憑著高 CP 值多少撼動久未被影響的 Intel , Intel 在今年大動作的加速處理器產品更新,在今年下半年發表了第八代 Core 處理器,其中針對桌上型的 Coffee Lake 產品線也一舉下放不少功能,打算讓 AMD 難以在攻城掠地。
也因為此次市場上罕見在第一波就有 ITX 的主機板,是由華碩所推出的 Asus ROG Strix Z370-I Gaming , 這次也分別向 Intel 與華碩借得平台,以 Intel Core i7-8700K + Asus ROG Strix Z370-I Gaming 一探八代平台的特色。
目前 Intel 在第八代處理器平台提供了六款產品,在 i3 、 i5 與 i7 個別推出一款鎖頻與一款非鎖頻的 K 系列處理器,這幾年在 Intel 的限制中,正規的方式是需要同時滿足 K 系列非鎖頻處理器與搭配 Z 系列主機板才能進行超頻,不過目前 Intel 300 系列晶片組也僅有 Z370 一款,所以等同只要挑選 K 系列處理器就能夠進行超頻。
雖然原本是希望以較為接近筆者需求的 i5-8400 作為評測基準,不過當時 Intel 手中僅有 i7-8700K ,所以這次就以目前八代 Core 的扛霸子 i7-8700K 作為此次測試的主角;這次 i5 與 i7 的硬體規格絕對是有感升級,因為為了對付 AMD Ryzen 5 與 Ryzen 7 , Intel 終於將核心數量升級到 6 核心,而 i7 系列又可藉由 HT 技術達到 12 執行緒,大舉超過 i7-7700K 。
不過相較於 i7-7700K , i7-8700K 的基礎時脈設定就較為保守,基本設定在 3.6GHz ,低於 i7-7700K 的 4.2GHz ,不過 Boost 時脈則反超 i7-7700K 的 4.5GHz ,達到 4.7GHz 的境界,此外搭配 12MB 的 Smart Cache ,可支援雙通道 DDR4-2666 , 此次 i5 與 i7 的 K 版 TDP 皆為 95W ,略高於前一代的 91W 。
也因為升級到 6 核心,也使得 i7-8700K 相當近似於同為六核的 i7-7800X ,相較 i7-7800X , i7-8700K 的優點不僅更便宜,也包括可搭配更平價的晶片組,更高的 Boost 時脈以及更低的 TDP ,唯獨 i7-7800X 可支援四通道 DDR4-2666 ,強過 i7-8700K 的四通道
這次所搭配的華碩 Asus ROG Strix Z370-I Gaming 是第一波上市的 Z370 主機板中搶先登場的 ITX 主機板,雖然這幾年 ITX 主機板在市場上能見度越來越高,不過通常都會在第二波之後才登場,此次會在第一波就登場,多少也與 Z370 以及 Z270 晶片的關聯性有關...不過要注意的是由於系統限制,雖然插針相同,但 Z370 平台不相容 Coffee Lake 外的處理器。
華碩這張 Asus ROG Strix Z370-I Gaming 延續 200 系列 ROG Strix ITX 主機板的設計與特色,是市場上罕見具備兩條 PCIe 4X M.2 2280 插槽的 ITX 主機板,除了一般位於主機板被面的插槽外,華碩還在晶片組上透過散熱片堆疊的方式,額外提供一個 M.2 介面,同時藉由散熱片覆蓋,也一併為 M.2 SSD 降溫,同時也支援 PCIe ASSD RAID 。
整體外觀與 200 系列的 ROG Strix ITX 主機板差不多,主電源輸入、 SATA 的位置是配製在與背板 I/O 反側,而 PCIe 下方則有 Aura Sync 的 RGB 燈效,另外這張主機板也率先內建 USB 3.1 前置面板的擴充介面,不過現階段具備 USB 3.1 前面板的機箱還不多,但從外觀可期待這項新式設計可比現行的 19 Pin 插槽便利許多。
畢竟這張主機板無論是採用的晶片或是產品線都屬於中高階電競玩家,用料與設計也不含糊,大型且具設計感的銀白色散熱片也是經過考慮設計,即便是筆者這次搭配的利民 Macho 120 大型風冷散熱器也不會產生干涉,實際上即便是更大一號的 Macho Rev.B 也不會干涉,唯獨考慮到搭配後方機箱風扇便利性,退求其次選擇了 Macho 120 。
不過若是要使用到正面 M.2 插槽的使用者,則需要留意散熱器固定方式是否會影響未來的拆卸問題,因為利民 Macho 120 的散熱器底座會蓋在正面 M.2 插槽的散熱片上,若未來需要拆卸使用則需要卸下散熱器,但若散熱器底座設計並非此種設計,應該是不會干涉到散熱片的位置。
這張主機板為了鎖定發燒玩家,較一般的 ITX 主機板提供雙風扇的 PWM 4Pin 風扇插槽外,還有針對水冷的 4Pin 插槽;音效方面搭載客製化版本的瑞昱 ALC1220 ,稱為 SupremeFX S1220A ,蓋有保護金鐘罩,並聲稱可達到麥克風輸入 113dB 以及 Line Out 120dB ,音訊輸出搭配 TI 的 RC4580 與 OPA1688 ,並具備抗干擾音響線路與 Nichicon 音響電容。
後置介面洋洋灑灑的提供四個 USB 2.0 ,三個 USB Type-A 介面的 USB 3.1 ,以及一個 Type-C 型的 USB 3.1 介面,另外內建有 Intel 的乙太網路、 WiFi 802.11ac 網路等,若使用 CPU 內顯輸出,則具備 HDMI 與 DisplayPort 各一。
這次所搭配的是 Jonsbo 的玻璃雙透側垂直風道 ITX 機箱 VR1 (台灣未引進),搭配十銓 T-Force Delta RGB DDR4 4GB x 2 電競記憶體,支援華碩 Aura Sync 同步發光,儲存則是搭配 SanDisk Ultra 1TB 2.5 吋 SSD ,顯示卡則借來 NVIDIA GTX 1080 的 Founder Edition ,電源供應器使用 CoolerMaster GX 650W 銅牌電源。
嚴格來說如果以當前主流的高階 GPU 而言,這一款垂直風道機箱會面臨到 GPU 散熱能力較差的狀況,主因在於玻璃透側與顯示卡之間預留的空間較為尷尬,雖機箱可容納超過 30 公分以上的旗艦 GPU 散熱器設計,但不少高階 GPU 散熱器都會使用 2.5 層設計,使得風扇幾乎無法抽取新鮮空氣,整體來說較適合搭配如 Founder Edition 此類鼓風式散熱器的顯卡。
對於 ITX 環境來說,筆者這次選的機殼則也是有點過於以外型優先下的結果,否則要能夠滿足超過 30 公分以上顯示卡、 標準 ATX 電源供應器的機殼選擇並不少,且不少設計也相當緊湊,甚至預留 12 x 2 的大型水冷排空間,也有較佳的 GPU 進氣空間,此外機頂的頂蓋雖美觀,但卻影響後端 I/O 插拔的便利性,並容易造成聚熱,此次測試時一般都是不蓋頂蓋。
到了第八代平台,即便是 i7-8700K 等級,在待機的溫度表現也依舊出色,搭配 Macho 120 散熱器可維持在待機約 30 度附近,而在 PCMark 100% 的 CPU 負載下也控制在 70 度內,雖說 Macho 120 的解熱能力也有不少加分效果,但相信都已經添購 i7-8700K 等級處理器的玩家也不可能虧待這顆處理器使用廉價散熱器,且別忘了這樣的溫度還是在封閉機箱內的結果。
以遊戲來說,這樣的配置在搭配 GTx1080 下,已經在多數大作的 2K 設定都是暢玩,甚至在 DX11 級的 4K 遊戲是已經超標準了,但若是為了 4K DX12 大作,則是還未達特效大開的等級,不過目前在 4K 大作為了要特效全開,也多需仰賴搭配 GTX 1080 Ti ,原本 GTX 1080 就有些許劣勢。
以上均為 i7-8700K 搭配 GTX1080 獨立顯示卡測試
內建 GPU PC Mark 10 測試
性能測試方面當然是相當剽悍, i7-8700K 也幾乎可說是目前針對一般消費級的首選處理器,同時藉由超執行緒在多工下亦能比起過往四核心、八執行緒的同級產品更強勁,唯獨這次由於搭配的 RAM 不足,無法進行內建 GPU 的效能評比,但會選擇 i7-8700K 的遊戲玩家勢必也不可能使用內顯進行遊戲。
以價格來說,對比 i7-7700K , i7-8700K 以兩千的價位換得多兩個核心,對多工負載的使用者可說是相當划算的,且 Z300 系列主機板與 Z200 系列價位差並不算太大,像是這次測試的華碩 ROG Strix ITX 主機板甚至出現 Z370 版本比起 Z270 便宜的現象;然而對於不打算購買 K 版的消費者,僅有 Z 系列晶片可選的情況下,整機成本則有比較明顯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