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公布部分GeForce RTX 50顯示卡售價,GeForce RTX 5080顯示卡35,990元起
隨著NVIDIA即將在2025年1月底開賣部分GeForce RTX 50顯示卡,第三方板卡品牌的設計、價格也陸續解禁;華碩在2025台北國際電玩展首日公布首波的GeForce RTX 50產品陣容,自旗艦級的ROG系列、高階的TUF Gaming至超值的Prime等三大系列,並率先揭曉其中三款GeForce RTX 5080的建議售價,作為入門門檻的Prime版本建議售價為35,990元。 ▲華碩部分產品仍提供OC與非OC版本 華碩此次GeForce RTX 50在最頂級的ROG系列再為GeForce RTX 5090與GeForce RTX 5080添加定位高於ROG Strix的ROG
5 個月前
華碩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 mini ITX主機板評測,對高階玩家剛好夠用的規格、與X870-I各有千秋
華碩在AMD解禁主流800系列主機板晶片組B850與B840的同時,公布使用B850晶片的mini ITX主機板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雖然不少玩家可能會考慮價格選擇600系列晶片的ROG Strix B650E-I GAMING WIFI,然而ROG Strix B850-I GAMING WIFI在布局仍有相當的提升,且如果考慮到整體功能也與更高階的ROG Strix X870-I GAMING WIFI各有千秋,對於裝機使用的機能性不遜於ROG Strix X870-I GAMING WIFI。 ▲整體設計承襲ROG Strix mini ITX中階晶片
5 個月前
華碩ROG Strix Z890-I GAMING WIFI主機板評測,mini-ITX違樓結構主機板界的極致藝術品
華碩ROG團隊投入高階小型主機板設計有相當長遠的時間,也屢屢利用堆疊的方式在空間有限的小型主機板提供高規格、高性能的配置,雖然近年其它板卡競爭對手也急起直追推出各具特色的高階mini-ITX主機板,使高階mini-ITX百花爭鳴,不過華碩ROG Strix的mini-ITX主機板仍持續進化發展與差異化,而因應Core Ultra 200S平台的ROG Strix Z890-I GAMING WIFI,又再度展現華碩ROG設計團隊對於「違章建築」的主機板堆疊設計的突破。 ▲為了散熱與堆疊功能,現在頂級ITX主機板多半呈現一個L型的遮罩城牆 miini-ITX最大的限制就是僅有17x17公分的PC
6 個月前
華碩ROG Strix X870-I GAMING WIFI主機板評測,基於X670E-I、添加Wi-Fi 7且安裝使用便利
AMD在宣布Ryzen 9000桌上型處理器之際也宣布800系列主機板晶片的更新計畫,其中率先推出的是旗艦級的X870系列,筆者此次自華碩借得其中的ROG Strix X870-I GAMING WIFI進行評測與介紹;ROG Strix X870-I GAMING WIFI看似與ROG Strix X670E-I GAMING WIFI相似,不過進一步增強設計的便利性,包括升級的ROG Strix Hive II多功能外接Hub、更容易安裝的M.2 Q-Latch SSD固定機制與Wi-Fi 7 Q-Antenna天線等。 基於前身格局的升級設計 ▲盒裝的重點配件 ▲背板具備強化設計 ROG
9 個月前
華碩ROG Strix LC III 360 ARGB一體式水冷評測,升級Asetek Gen7 v2幫浦、磁吸冷頭飾蓋電競之眼不再歪一邊
目前CPU一體式水冷幾乎成為中高規格個人電腦的主流散熱方式,畢竟相較空冷散熱氣,一體式水冷相對能解決新一代處理器執行時的持續發熱,華碩ROG也自多年前開始投入自有品牌一體式水冷,其中價格相對親民、被俗稱為飛龍的ROG Strix LC系列更是其中的中流砥柱,近期華碩也推出新一代的ROG Strix LC III系列,此次華碩提供當中的ROG Strix LC III 360 ARGB進行開箱體驗。 ▲盒裝設計較以往縮小 ▲盒裝縮減的關鍵是裡面自纖維材質(而且多半有一股特殊的味道)收納槽改為厚紙板隔間 ROG Strix LC III系列相較前一世代的ROG Strix LC II系列主要更新水
1 年前
CES 2024:華碩ROG電競筆電西風之神迎接全新設計語彙,ROG Strix機型更新處理器平台
CES是多數PC廠一口氣公布上半年PC新品陣容的舞台,擁有廣大產品線的華碩也將活動分為ROG與ASUS兩場次;在ROG筆電新品,除了可預期包括ROG Strix與TUF系列機型更新Intel與AMD新平台的例行性升級的五款產品以外,此次的重點聚焦在大改版的西風之神Zephyrus G14與Zephyrus G16,這兩款機型採用全新設計語彙,並在更輕薄的機身導入更強大的效能。 此次華碩ROG電競機種將包含AMD Ryzen 8000系列處理器,Intel的Core Ultra H系列處理器以及第14代Core HX系列處理器機型;此外今年高階機種所採用的ROG Nebula HDR技術mini
1 年前
華碩 2023 年式 ROG Strix Scar 17 ( G733 )評測,搭載 AMD Ryzen 9 7945HX 處理器與 NVIDIA GeForce RTX 40 獨顯不遜於旗艦桌機性能
相較幾年前談到電競筆電清一色是 Intel CPU 搭配 NVIDIA GPU 的天下,隨著 AMD Ryzen 處理器以實力證明除了桌上型平台以外用於筆電也有出色的效能,現在市場上也不乏搭載 Ryzen CPU 的頂級電競筆電;此次測試的是搭載 AMD 當前最高階行動處理器 AMD Ryzen 9 7945HX 搭配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行動版的 2023 年式 ROG Strix 17 ( G733 )。 ▲ ROG Strix Scar 17 ( G733 ) 的 2023 年型為 AMD Ryzen 平台搭配 NVIDIA GeForce RTX 40 當中
2 年前
華碩 ROG STRIX B760-G GAMING WIFI D4 主機板評測,支援 Intel 第 12 代與第 13 代 Core 與 DDR4 記憶體的出色主機板
隨著 Intel 在 2023 CES 宣布第 13 代 Core 的 65W 級桌上型處理器,也同步公布主流的 Intel 700 系列主機板晶片,華碩在第一時間推出多款主流級主機板;此次華碩提供一張 M-ATX 規格的中高階主機板 ROG Strix B760-G D4 ,主打具備充裕的供電以及能夠裝進如 Prime AP201 等緊湊的中型機殼,並具備許多 DIY 友善設計。 ▲ Intel 700 系列晶片組比較 目前 Intel 的主機板晶片系列當中, Z790 是唯一具備 CPU 與 GPU 超頻功能且保有最完整 I/O 通道的晶片,而次一級的 H770 則是除了無法進行 CPU
2 年前
Intel Core i5-13600K 與華碩 ROG Strix Z790-I Gaming WIFI 平台測試, Raptor Lake 最具潛力的處理器與全面考慮 M-ITX 痛點的主機板組合
在測試完目前 Intel 第 13 代平台 Raptor Lake 當中最高階的 i9-13900K 後,接著就是筆者認為投資報酬率最高的 i5-13600K 的評測,畢竟除了價格僅有 i9-13900K 一半以外,核心配置也相當趨近前一代 i9-12900K 的配置,且此次搭配的主機板也是相當值得 SFF 小型系統玩家關注的華碩 ROG Strix Z790-I WiFi ,雖然此張主機板乍看下酷似 ROG Strix Z690-I Wi-Fi ,但細部結構差距相當大,並以許多巧思解決 M-ITX 主機板裝機後的痛點。 整體戰力再提升的 i5-13600K ▲ i5-13600K 與 i5-
2 年前
AMD Ryzen 9 7900X 與華碩 ROG Strix X670E-F GAMING WIFI 評測,單核、多核效能更出色的新世代 AMD 平台
AMD 在 2022 年 9 月下旬正式開賣 Ryzen 7000 處理器與 AM5 平台,此次在廠商的幫助下取得其中的 Ryzen 9 7900X 處理器,搭配 ROG Strix X670E-F GAMING WIFI 主機板進行初步評測,一探在出色的末代 AM4 平台 Ryzen 5000 系列後,由 Zen4 架構與 AM5 平台的全新組合是否能再次驚艷消費者。 ▲ AM5 從 PGA 改為 LGA ,但強調能相容 AM4 散熱器扣具 AMD 在今年宣布將旗下消費級 PC 平台進行大升級,除了 Ryzen 7000 系列,將自 2017 年開始使用的 AM4 平台升級到新世代的 AM5
2 年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