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訪神秘、低調且硬底子的台灣新興客製耳機品牌 Room Audio

2017.11.13 11:46AM
是短訪神秘、低調且硬底子的台灣新興客製耳機品牌 Room Audio這篇文章的首圖

這幾年在 3D 列印技術與市場趨勢的影響下,過去僅被使用在舞台監聽或特殊市場的客製耳機如今已如雨後春筍,除了幾家傳統的監聽耳機廠商,不少新興品牌也躍躍欲試,而台灣也有幾家小規模的客製耳機出現,不過在琳瑯滿目的客製耳機品牌當中,又有幾家能夠講得出自己的技術核心與理念的?

 

在日前日本中野秋季耳機祭活動上,筆者在日本媒體的報導中,留意到一家來自台灣的 Room Audio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終於聯絡上 Room Audio 的負責人,不過對方也相當的低調,表示他從無到有沉潛了兩年,終於在今年完成讓自己與一路上幫助他的各路夥伴都滿意的聲音,產品也還未正式推出,希望先聚焦在產品本身上面。

是短訪神秘、低調且硬底子的台灣新興客製耳機品牌 Room Audio這篇文章的第1圖

總之 Room Audio 目前僅有兩種型號,分別是 Scent Room 與 Reference Room ,前者以清麗、中性為調音準則,而後者則是略強化低頻表現迎合大眾口味,不過無論是哪一款,都不是重口味的風格,預計正式推出後,將提供公模與非客製兩種。

 

雖然是新興品牌,然而 Room Audio 的耳機並不打算以低價作為訴求,畢竟這兩款耳機從單體、調音理論到機構等,都是在這兩年的時間一步一步完成,就為完成獨一無二、具核心價值的耳機。

是短訪神秘、低調且硬底子的台灣新興客製耳機品牌 Room Audio這篇文章的第2圖

不同於市場上許多高階客製耳機皆堆疊了大量的平衡電樞單體, Room Audio 認為過多的平衡電樞單體反而使容易破壞聲音的平衡性,且無端增加驅動的難度,且平衡電樞單體雖在特定音域的表現突出,但如動態、自然性等都無法呈現動圈單體的特質, Room Audio 一開始就打算朝著圈鐵混合設計、並在單體的配置追求平衡而非一味求多。

 

經過多番的測試, Room Audio 得到的結論是過多的單體不一定代表好聲音,約莫是客製耳機能夠發揮的極限,但如果要達到更平衡, Room Audio 認為是最多 4 個單體是最合理的,故兩個系列的耳機也都採用 1 圈 3 鐵的配置,採用的 Space Driver 動圈單體本身亦由 Room Audio 自行開發,再由廠商依照需求製作,平衡電樞單體則是與供應商進行客製調教。


 

Room Audio 認為客製耳機最難解決的難點,在於耳機的配戴感,不少客製耳機品牌能夠快速的生產耳機,卻在配戴舒適性方面發生許多的問題,為了解決這樣的狀況, Room Audio 在一次的機緣認識專業的醫療工程公司,在與對方相互合作下,雙方交換專業領域,在半年進行答 20-30 次後,完成了理想的客製耳機結構修整,其密合度、舒適性與匹配度終於達到滿意的成果。

 

除了客製化以外,公模的版本是從多次以雕塑土進行原型試做後,同時內部的導音管角度,最後才完成目前看到的外型,而且在這小小的單體內也容納與客製化相同的單體,尤其 Room Audio 的耳機使用的動圈單體即便在一般入耳式耳機已屬大塊頭,卻仍能保有小型化的外觀,此外也搭配從 SpinFit 十多種型號的耳塞中找出最合適的兩種,達成良好的聲音表現與舒適度。
 

是短訪神秘、低調且硬底子的台灣新興客製耳機品牌 Room Audio這篇文章的第3圖

當天筆者也試聽了 Room Audio 的兩款公模產品,設計簡單大方,一邊是 Room Audio 的標誌,另一邊則是象徵耳機型號的標誌,可看到 Room Audio 使用市場上客製耳機常見的 2 Pin 插針,目前所搭配的耳機線是瑞典 Estron 的 Linum 線材,屆時正式出貨版本預計是搭配 Linum Music 。

 

雖然這兩款耳機皆採用大口徑動圈單體,然而低頻的量感與音壓甚至比不少強調低頻的 10mm 單體還少,不過下潛的程度相當驚人,低頻延伸感絕非傳統多平衡電樞所能呈現,而 Scent Room 雖是以清秀為訴求的耳機,低頻乍聽下不多,但卻能夠表現相當札實的低頻,至於 Reference Room 的低頻雖略多,但絕不氾濫,甚至是能久聽的低頻表現。

是短訪神秘、低調且硬底子的台灣新興客製耳機品牌 Room Audio這篇文章的第4圖

且在多平衡電樞與動圈不分音的情況下,兩款耳機皆能夠有著流暢的三頻銜接感,這也顯示雖然 Room Audio 使用大口徑的動圈單體,不過絕非只著重於低頻,反而是能與平衡電樞協調發聲的全音域型單體;至於音場表現能夠相當還原錄音的品質與氛圍,在搭配 WM1A 單端下,能清楚的區別不同專輯錄音的品質,以及接近真實的音場。

 

市場上雖不是沒有圈鐵混合的客製化耳機,不過這次試聽 Room Audio 的產品的整體表現倒是有些出乎意料之外,畢竟光是要能夠呈現圈鐵協調就已經有難度,更何況這兩隻公模試聽機整體表現也超越許多強調堆疊大量單體的高單價耳機,也難怪 Room Audio 有信心不打價格戰。現階段 Room Audio 已經在著手進行市場布局,預期不久之後就會正式在市場與消費者碰面。

 

是短訪神秘、低調且硬底子的台灣新興客製耳機品牌 Room Audio這篇文章的第5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