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Intel 推出桌上型的第九代 Core 平台以及相應的 Z390 晶片組,習慣以 ITX 構成平台的筆者這次也再度選擇華碩 ROG Strix 系列 ITX 主機板,以及搭配 NVIDIA GeForce RTX 20 當中的中流砥柱 GeForce RTX 2070 構成此次的測試平台,一探 Intel 首款主流級 8 核心處理器 Core i9-9900K 的潛力。
由於 AMD 幾年前 CPU 部門的不爭氣, Intel 平台更新提升的幅度總是被冠以"擠牙膏"的戲謔說法,同時也以顯著的階級劃分讓各個價位的處理器不會有以下犯上的情況,不過由於 Intel 在效能表現的明顯領先,消費市場也只能任 Intel 魚肉。
但在 AMD 推出 Ryzen 與 Ryzen Threadripper 兩項平台之後,以相對更低的價格、更多的核心數量等策略,又適逢 Intel 處理器供貨不足,大亂了 Intel 獨霸市場的局面,也讓 Intel 在第八代的產品線願意釋出利多,將高階產品線導入 6 核心,而在短短的一年時間,一舉提升到 8 核心,也讓過往停滯已久的主流平台有了劇烈的變化。
Intel 主流平台首款八核心處理器 Core i9-9900K
雖然對於 Intel 來說,隸屬極致版的 Core X 系列早就推出過 8 核心產品,不過由於以往的消費市場多數應用鮮少能夠使用到超過 4 核心(或者說是多半的消費軟體對多核心的支援性不佳),長期以來,主流級處理器多停留在八核心,然而隨著影音內容創作的盛行,以及電競直播的多工需求,也終於讓一些準專業使用者與玩家考慮四核心以上產品,只是在 AMD Ryzen 出手前,需要四核心以上的消費者只能向上選擇 Core X 平台。
而今年所推出的 i9-9900K 並非新架構,而是與 8 代桌上型 Core 平台相同的 Coffee Lake 平台,進一步從 6 核心達到 8 核心,同時維持相同的 TDP ;不過或許是由於首度邁向 8 核心,此次 Intel 也首度在主流平台使用了 i9 的代號,也顯示 Intel 定位這款處理器在更極致的領域。
從型號可看的出來, i9-9900K 是一款不鎖頻的處理器,不過基本規格就已經具備基礎 3.6GHz 的時脈與最高 5.0GHz 的 Boost 時脈,同時具備 8 核 16 執行緒,不過同樣為八核心設定的第九代 i7-9700K 則不具備 HT 技術,若以執行緒來說反而較 i7-8700K 的 12 執行緒帳面上看起來弱了一些,不過對一般應用 8 核心也是綽綽有餘就是。
不同於極致版 Core X 系列取消了內建顯示, i9-9900K 仍保有 Intel UHD Graphic 630 ,具備最高 4,096 x 2,304 @60Hz 輸出規格,最多可同時輸出三個顯示器,只是會添購這樣產品的消費者多半還是會額外採購獨立顯示吧?其它支援與功能則維持 Coffee Lake 的水準,可支援 Optane 記憶體與支援 Intel 高速影像同步轉檔技術。
雖說 i9-9900K 進一步提升到 8 核心,但標準設定仍維持 95W 的 TDP ,官方建議搭配的是 130W 的散熱解決方案,不過要留意的是雖然這些帳面規格看似與 i7-8700K 相同,但實際上八核心設計也為平台帶來更高的高負載發熱與功耗,當然若以一般使用情境僅有少數時間處於高時脈或是全核心中高負載應該是堪用的,但仍建議在散熱方面使用較好的解決方案。
以實際狀況來說,現代處理器都有較為完善的保護措施,一旦達到高溫就會降頻避免過熱,對於選擇散熱方案而言,最大的挑戰是在維持處理高負載的熱處理,這意味著散熱方案若能持續將廢熱排除就能維持較高的時脈,即便帳面上的溫度看似相同,也能長時間維持高性能表現。
新一代小鋼炮 ROG STRIX Z390-I GANING
雖然對多數 DIY 玩家而言, M-ATX 以上的平台有較高的配置彈性,不過畢竟筆者對於 ITX 情有獨鍾,故此次仍是搭配 ITX 主機板進行測試,而在華碩 Z390 系列當中,目前僅有 ROG STRIX Z390-I GANING 這張主機板是採用 ITX 尺寸,也成為這次筆者的首選。
Z390 平台對比 Z370 ,除了強化 I/O 介面外,為了滿足九代處理器八核心的負載,官方對主機板預設的電源要求較高,不過根據華碩的說法,隸屬 ROG 系列的 Z370 原本也就考慮到超頻玩家需求強化過電源, ROG 的 Z370 系列主機板在更新 BIOS 也是可搭配第九代處理器使用。
為了賦予 Z390 平台增添新的附加價值,華碩為其導入獨特的雙倍容量記憶體支援,這也是對追求極致 ITX 僅有兩條記憶體插槽的 ITX 相當重要的一項設計,這意味著可透過合作記憶體廠的單條 32GB DDR4 記憶體在極限的空間中得到處理器平台上限的 64GB RAM ,不過因為記憶體較一般 DDR4 高,若選擇風冷散熱要留意干涉問題。
華碩自 Z270 的 ITX 主板開始,成為市場上罕見在 ITX 提供兩條 M.2 SSD 插槽的主板,雖然目前也有其它友商跟進,不過最早採用這樣設計的仍是由華碩先起頭,且不限於高階的 Z 系列,包括 H370 與 B360 等也都有相近的設計。不同於 Z370 後方的插槽僅提供 PCIe x 4 Mode , Z390 前後皆可提供 SATA 與 PCIe x4 兩種模式。
另外前置的 M.2 插槽也具備華碩獨特的雙層散熱片設計,藉由底部覆蓋在 PCH 晶片上的熱導管向上堆疊,使 ITX 設計的空間可突破空間限制,藉此在正面安裝額外的 M.2 SSD ;雖然看起來好像不難,不過在有限的空間內還要考慮到不能與散熱器干涉,也需要經過縝密的配置。
主機板的視覺設計採用 ROG Strix 全新的電競融合圖騰,包括散熱片與 PCB 上都有大量的電競與玩家相關文字圖騰。 板載插針的位置也重新調整,把風扇相關插針與燈條插針集中在頂部,並把前面板用的 USB 3.1 Gen.2 插槽移到與主電源、 SATA 插槽等的右側,可避免如 Z370 時期放在後 I/O 附近可能產生前置面板纜線不夠長或是不易整線的情況。
同時此次 ROG STRIX Z390-I GANING 使用整合 I/O 護板與 VRM 散熱片的遮罩設計,省卻了過往主機板需要額外安裝 I/O 護板的設計,畢竟 ITX 的尺寸較為方正,也不太會遇到非得把檔板與 I/O 分開才能裝的上的情況,同時大型的遮罩也將底下的元件蓋住,對於喜歡搭配透明側蓋機箱的玩家也能使視覺上更簡約。
雖然後方的 I/O 看似與 ROG STRIX Z370-I GANING 相似,不過 ROG STRIX Z390-I GANING 也稍稍升級了,(這次測試用不到的) 影像介面介面採用 HDMI 2.0a 與 DP 1.2 ,後方的 USB Type-A 共有六個,雖較 Z370 平台少了一個,但提供兩個 USB 2.0 、兩個 USB 3.1 Gen.1 ,還有兩個高速的 USB 3.1 Gen.2 ,另外 USB Type-C 則為 USB 3.1 Gen.1 。
網路連接功能除了維持此用 Intel 的 I219-V 乙太網路方案之外,無線網路也同樣採用 Intel 自家的 Wireless-AC 9560 WiFi + 藍牙 5.0 方案,另外在乙太網路連接埠使用 LanGuand 技術,具備 ESD 防護與突波防護,並能使傳輸負載更為穩定。
強效散熱且具備新思維的 ROG STRIX RTX2070-O8G-GAMING
作為 NVIDIA GeForce RTX 20 系列主力的 GeForce RTX 2070 ,在價位上趨近於先前 GTX 1080 附近,不過目前市場上的 GTX 1080 與 GTX 1080 也難尋,若要追求較 GTX 1070 Ti 更高的性能,則 RTX 2070 就是當前的首選;在華碩的規劃中,也提供三種類型的散熱設計,包括傳統鼓風單風扇的 TURBO ,主流雙風扇設計的 DUAL ,與此次的三風扇 ROG Strix 。
雖然本質上,三款不同風扇的核心晶片都是基於 Turing 圖靈架構的 TU206 ,若以正常使用則差異會在於是否是預設時脈超頻,三款風扇理應都能勝任熱處理,不過較好的散熱機制不僅能夠提升廢熱,同時也因為解熱能力較佳,在相同的負載之下亦能有更寧靜的風扇運轉表現,當然也是要考慮到機箱內整體風道規劃,這也是如鼓風設計的 Turbo 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這款 ROG STRIX RTX2070-O8G-GAMING 雖然乍看下與更高階的 ROG STRIX RTX2080 、 ROG STRIX RTX2080TI 相仿,不過厚度由 2.75 Slot 調整成 2.5 Slot ,畢竟 RTX 2070 的發熱量相較 RTX 2080 與 RTX 2080 Ti 還是低了不少,但包括強化板與風扇機構等維持應有的水準,此外, PCB 背面有備用 BIOS 開關與 LED 開關,不喜花俏的玩家可關閉 LED 光。
ROG STRIX RTX2070-O8G-GAMING 採用 IP5X 防塵的三翼型扇葉風扇設計,並且可在低負載情況以被動散熱進行 0dB 運作;同時為了避免較複雜的散熱機構導致 PCB 扭曲,機構上加入強化框架設計,避免因重量導致 PCB 扭轉或彎曲; PCB 變形會產生許多風險,除了板載元件與 PCB 走線的可能傷害外,亦可能導致晶片無法正常接觸散熱器導致過熱損毀。
不過這張顯示卡有趣的地方不僅於此札實的散熱設計,而是加入新的想法;在這款顯示卡的 PCB 末端有著兩個 PWM 風扇插槽與一個 Aura Sync 同步光效插槽,或許會有人認為在顯示卡安裝這兩個設計有何意義,然而在電腦發展這麼久以來,許多概念與邏輯也是該與時俱進了。
對於機箱內的散熱而言,在有了溫度偵測與 PWM 風扇之後,過往是以主機板為核心的散熱概念,尤其是以 CPU 視為主要的熱源,然而現在新一代的硬體架構演進之下,顯示卡本身也是相當高的熱源來源,尤其是進行遊戲時,顯示卡的 GPU 資源使用率甚至會高於 CPU 。
而現在的機箱風扇設計規劃,也會幫顯示卡配有額外的風扇設計,甚至部分特殊的機箱還會設法隔離顯示卡與主機板、 CPU 之間的風道,而就此次 ROG STRIX RTX2070-O8G-GAMING 的設計,就可以顯示卡的熱度為依據驅動 PWM 風扇,搭配針對顯卡的位置配置風扇,使機箱內的風扇運轉更為合理。
至於 Aura Sync 同步光效插槽,則是作為在安裝燈條時更具彈性的方式,現在機箱內的燈條不一定要全部來自主機板,藉由 ROG STRIX RTX2070-O8G-GAMING 額外的燈條插槽,能夠做為提供多一條燈條的驅動,或是在配線時更有彈性。
上機組合
此次仍選擇裝機使用並進行測試,選擇的機箱與先前測試 AMD Ryzen R7-1800X 時相同,為 Jonsbo 的垂直風道機箱,但顧及到這款機箱側面玻璃過於貼近顯示卡風扇,故測試時會卸下側邊的玻璃確保顯示卡風扇能在較合理的情況吸收新鮮空氣,系統風扇頂部使用利民的 TY-140 風扇,底部由於有邊框干涉問題為南實舊版的 12 公分高爾夫球扇。
其它搭配的組件則包括 WD Black NVMe SSD 1TB ,兩條 Micron Ballistix DDR4-2666 8GB 記憶體,風扇則為利民的舊版 Silver Arrow 搭配新版的扣具,不過僅安裝包裝中的一個風扇在散熱器中間,而前方考慮到 ITX 主機板的干涉並未安裝風扇,後方則直接把風扇鎖在機箱上並連接到主機板的系統風扇 PWM 插槽,至於機底的風扇則是連接在顯示卡的風扇插槽上。
選擇利民舊版 Silver Arrow 的原因是因為先前在機緣下以不錯的價格購得,而且確定在華碩的主機板都不會有干涉的情況,不過較可惜的是此次搭配的 Micron Ballistix DDR4-2666 8GB 記憶體模組的散熱片較高,如果加裝前方風扇風道軸線會有點偏移,故僅安裝一個風扇,不過這款散熱器原本設定可對應 320W TDP ,雖是舊款產品但仍是相當高階的風冷系統。
多工與單工效能皆強悍
作為當前 Intel 桌上型第九代的首發旗艦級處理器, i9-9900K 發揮出相當剽悍的性能,在八核心搭配 Turbo Boost 2.0 帶來的 5GHz 最高時脈,用於遊戲或是進行多工處理,都有相當驚人的性能,比起前一世代的 i7-8700K 更為驚人。
而這次搭配的 ROG STRIX Z390-I GANING 對於玩家而言,除了良好的用料與配置外,此次具備全新的 AI 超頻技術,對於不熟悉超頻設定、但希望能簡單提升效能的玩家,可透過在 UEFI 或是安裝軟體 AI SUITE 3 ,讓主機板自己進行自動化的超頻,且只要一鍵按下 5-Way Optimization , AI 超頻就會自行開始從包括時脈、電壓與散熱效率等找尋最佳的設定。
透過 AI SUITE 3 的自動超頻偵測程序,約在十分鐘內完成五個程序的測試與重新開機,筆者的 9900K 處理器則得到 1.214V 電壓維持 4.8GHz 時脈、最高溫約 78 度的設定,同時可在 AI SUITE 進行模式設定,提供性能、節省功耗與離開三種模式,可依照個人需求選擇。
預設全自動時脈

開啟 AI 超頻
至於實際測試方面,在 AI SUITE 的性能模式下對於如 Cinebench 一類測試時間較短的軟體,可獲得顯著的提升,然而對於測試時間較長的測試軟體如 PCMark 10 ,則受到散熱器持續解熱的限制,反而效能略有衰退,畢竟 8 核心搭配傳統風冷,若要長時間維持高時脈勢必會伴隨著高發熱,效能因此發生熱衰退的情況並不意外。
而遊戲表現方面,則拜 i9-9900K 高時脈設定所賜也有不錯的表現,雖然新遊戲已經漸漸能發揮多核心處理器的特質,但除了較少能夠動用到全部的核心以外,最根本還是能否提供高性能的單工處理,這也就需要高時脈的加持。
不過可看到在 i9-9900K 搭配 GeForce RTX 2070 的組合之下,在遊戲的效能有相當優異的表現,較先前測試過的 AMD Ryzen 7-1800X 搭配 GTX 1080 提升幅度相當高,不過當然單價也是高了許多就是,但以追求多功功性能的玩家,至少 i9-9900K 可搭配 Z390 主機板,省卻了購買動輒破萬的 X299 主機板的費用。
要值得注意的是若要發揮 i9-9900K 的實力,即便不進行超頻設定,亦要在散熱下足功夫,畢竟光是筆者透過 AI SUITE 3 設定即有 170W 以上的功耗,尤其是有長時間高負載應用如轉檔、多功處理等情況,更不要吝嗇散熱器的投資,至少選擇能夠處理 200W 以上 TDP 的散熱器才能確保連續運作不至於被限制性能。
回到主機板與顯示卡的表現,全新的 ROG STRIX Z390-I GANING 不僅延續了華碩 ROG Strix 可搭配雙 M.2 SSD 的特色,同時此次還可支援特殊的單條雙層 32GB DDR4 記憶體,可說是在最小尺寸能夠發揮最大效能的首選,對於偏好盡可能將系統尺寸縮減、但又不希望犧牲性能、超頻能力、可靠性等條件, ROG STRIX Z390-I GANING 可說是可圈可點的選擇。
至於 ROG STRIX RTX2070-O8G-GAMING 除了採用 NVIDIA 新一代的 GeForce RTX 20 核心外,高效能風扇能夠使系統在整體運作相當寧靜但亦能維持 GPU 核心的穩定,同時藉由強化背板與護板設計維持 PCB 不致於變形,不過由於三風扇與 2.5 Slot 設定,較不適合追求緊湊化機箱的玩家,對 M-ATX 或是 ATX 等主流尺寸主機板玩家較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