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自開始攜手徠卡在手機的相機進行合作,在相機的表現似乎像是吃了大補丸一樣有相當顯著的提升,除了由徠卡協助調教的相機色彩以外,透過彩色搭配黑白的雙鏡頭展現驚人的夜拍表現,並以 AI 輔助方案依照情境自動進行照片處理,而在今年上半年所推出的 P20 Pro,憑藉 1/1.7 吋主相機元件,呈現驚人的照片品質,但下半年所推出的 Mate20 系列卻捨棄了黑白元件,改以三重焦段做為配置。
對於華為的定義, P 系列強調的是美型,而 Mate 則是做為新技術與想法的展現以及實踐,華為 Mate20 有著類似 P20 、但又有些不相同的外型設計,此次 Mate20 取消 P20 系列以相機作為機身背面視覺的特色,將三個鏡頭與閃光燈共四個圓型,以 2 x 2 的方式配置在機身中央,華為甚至指稱相機的配置是源自保時捷的 LED 矩陣頭燈。
Mate 20 的機背雖是玻璃,不過使用光學結構紋處理,使玻璃在維持透亮的同時還能降低沾染指紋,不過筆者實際使用則發現一但手指油汙較多還是會沾上,但用手指擦拭即可恢復光亮,不會像一般玻璃可能用擦拭布還會多少留有指紋油汙,另外由於 Mate 20 不再如 P20 系列想營造機背視覺上的相機風格,徠卡字體不再如 P20 系列一樣橫書。
雖然 Mate20 與 Mate20 Pro 都是 6 吋左右,不過此次測試的 Mate20 的 6.53 吋螢幕為 2.5D 處理,並為 LCD 面板,而 Mate20 Pro 的 6.39 吋螢幕為雙曲面 OLED 面板,以至於 Mate20 機身顯然更寬,同時 Mate20 在未搭載結構光的情況下,採用水滴屏/美人尖設計,可在介面中將兩邊改以黑色藉此隱藏突兀之處。
在其他設計特色方面, Mate20 的開關有一圈紅色作為點綴,並且應該是當前高階機種當中還少數保有 3.5mm 耳機孔的,另外, Mate 20 的卡槽較為特殊,除了搭配雙 SIM 卡外,若要擴充記憶卡增加儲存空間,需要額外添購華為倡導的 NM 卡,但當前 NM 卡價格較高, Mate 20 也內建有 128GB 儲存,是否需要添購就見仁見智了。
此外, Mate20 並未搭載 Qi 無線充電,但仍保有基於 USB Type-C 介面的 40W 快速充電,輔以 4,000mAh 電池,能夠保有不錯的續航力與充電速度,另外防水層級為 IP53 的生活防水,同時不像 Mate 20 Pro 採用螢幕下指紋辨識,故機身後方還有指紋辨識器的設計。
回到硬體配置, Mate 20 搭載華為海思全新的 Kirin 980 ,採用 Arm 的 DynamIQ 技術構成核心配置,以 2+2+4 三組異構核心構成 Cluster ,由兩顆 2.6GHz 的 Cortex-A76 作為性能核,兩顆 1.9GHz 的 Cortex-A76 處理中高負載,並以四顆 1.8GHz 的 Cortex-A55 作為節能核,搭配的 GPU 為 Arm Mali-G76 。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強調 Kirin 980 搭配改版的雙核 NPU ,也就是機器學習引擎,做為拍照與錄影的 AI 影像辨識與處理之用,透過預先培訓的 AI 模型,可提供更迅速且複雜的物件辨識與場景辨識,另外能在錄影時進行人像留色等特色。
介面設計基本上就是維持華為一貫的風格,將所有 app 配置在桌面,另外也具備針對遊戲內容的 GPU Boost 最佳化技術,不過對不碰手遊的筆者就難以體會其效益,雖說 GPU Boost 對於效能測試是較為負面的,畢竟是在執行項目設法跳過一般的模式執行,但以體驗來說若因此提升遊戲的順暢又可省電,這樣的技術也沒甚麼不好的就是。
相機配置部分, Mate20 不再如前幾年採用彩色搭配黑白的雙相機組合,而是以標準、等效 2 倍與 0.6 倍超廣角的三鏡頭構成,並輔以更先進的 AI ;不過畢竟產品定位還是進行了差異化, Mate 20 與更高階的 Mate20 Pro 最核心的主相機元件仍不同,為 12MP f1.8 元件而非大尺寸的 40MP f1.8 元件,不過可理解華為想在這兩款機型創造差異化的想法。
(照片為 P20 Pro )
今年上半年使用 P20 Pro 的時候,對其廣角相機的影像細膩度與色彩表現留下深刻的印象,雖說有著較為鮮豔的色調,但對於要放在網路分享的前提,這樣的照片是符合大眾喜好的,另一個就是在夜拍時透過多張高速拍攝合成的手持夜拍模式,透過兩顆鏡頭擷取的大量照片資訊進行疊合,一方面減少雜訊,亦可在沒有腳架、穩定器的前題拍出清晰的夜拍照片。
那...少了黑白元件的 Mate20 呢? Mate20 的手持夜拍就回歸單純以單鏡頭的多張合成方式,這樣的技術在當前已經相當普及,畢竟高通也有類似的授權方案供合作客戶導入,已有幾家手機品牌陸續引進多張合成做為手持夜景的拍攝機制,差異就只在影像後處理的方式。
不得不說,雖然 Mate 20 手持多張合成夜拍仍較單純拉高 ISO 拍攝影像優秀很多,且基本上只要握持夠穩都能順利成像,但是少了黑白元件捕捉細部資訊,整體的表現仍較先前使用彩色加上黑白來的弱一些,只是單純回到網路照片分享的角度都還是夠用的,但就是有一種相對之下的失落感。
但據稱 Mate20 系列若是搭配腳架,則可進行更長時間的曝光,只是筆者並沒有出遊攜帶腳架的習慣,故多以手持完成夜景拍攝。少了黑白元件,換來全新的超廣角焦段,對於拍照構圖也有另一種感受,畢竟超廣角的魅力對於拍攝大景、室內空間等有難以取代的價值,且 Mate20 的超廣角影像品質較許多平價雙鏡頭機種在變型抑制、抗曜光、細節等都好了許多。
不過這顆 0.6 倍的超廣角在同樣的環境(尤其是偏昏暗)之下,自動曝光會比標準鏡頭再暗一些,另外標準切換到兩倍焦段很快,但從兩倍切換到超廣角會需要些許的時間,比起另外兩顆鏡頭切換慢的原因也不知道為什麼,不過就是需要耐心等個幾秒才會正式切換到超廣角。
至於全新的 AI 功能在場景的判讀較 P20 更快,且情境種類也更多,只是有時似乎有點矯枉過正,例如筆者在鐮倉鶴岡八藩宮拍照時,只是在取景範圍當中有一小塊建築, AI 馬上跳出"古建築"的判斷,並將色調調整為對比較淺的風格,雖拍攝古建築相當合適,但筆者想強調的其實是畫面中的植物,如此一來綠色與紅葉就稍顯不夠艷麗。
在具更大感光元件、且功能更豐富還支援無線充電的 Mate 20 Pro 的強勢功能之下, Mate 20 相對容易被忽略,不過除了具備同等級的基礎效能之外,藉由與徠卡合作的相機色調與雙 NPU 的 AI 拍照功能,對於想輕鬆拍出好照片的玩家也是不錯的機種,不過機背的矩陣排列鏡頭設計就見仁見智了,至少相對之下筆者是更喜歡 P20 的直列配置就是。
反正習大大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