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作為 Intel 第 10 代 Core S 系列主流桌上型處理器的 K 與 KS 版與 Z490 主機板效能解禁、開賣的日子,在先前已經針對此次評測的 Core i5-10600K 、 Core i9-10900K ,以及來自華碩、華擎三款主機板進行基本開箱介紹,此次也在有限的時間簡單針對兩顆處理器、三款主機板進行測試。
離 Intel 發表第 9 代主流桌上型 Core 處理器已有近兩年的時間,兩年前 Intel 首度在消費級平台冠上 i9 名稱,其 8 核心的 i9-9900K 以高達 5.0GHz 的時脈,至今仍是消費級處理器的顛峰之作,不過隨著 AMD 自去年發表 Zen 2 架構的 Ryzen 3000 CPU 後,除了單核性能相對拉近外,高達 16 核心的 Ryzen R9 3950X 也讓 Intel 倍感壓力。
▲ 10 代 Core S 平台各種方面都可說是 Intel 14nm 顛峰之作
此次發表的第 10 代 Core S 系列平台,也將是 Intel 邁向新世代的起點與 14nm 技術力集大成之作,為了容納更多的核心以及為未來做準備,此次 Intel 將原本的 LGA 115X 腳位更改為 LGA 1200 ,不過維持原本扣具腳位的配置,意味著當前所有支援 LGA 115X 的散熱器大致上都能搭配第 10 代 Core S 與 Intel 400 系列主機板使用。
▲ Fractal Design Ion+ 860W Platinum 模組化電源提供穩定的供電、良好的功率轉換效率與彈性的配線,高負載也相當安靜
▲ Fractal Design Celsius+ S28 Dynamic 解熱能力若以預設時脈仍算充裕,不過要挑戰 i9-10900K 極限略顯吃力
▲HyperX Predator DDR4 3600 8GBx4 RGB , HyperX FURY DDR4 3200 8GBx4 RGB
▲ Kingston A2000 SSD 採用 PCIe 3.0 之 M.2 NVMe ,可提供優秀的傳輸性能
此次也感謝 Fractal Design 提供 Ion+ 860W Platinum 鉑金牌模組化電源供應器、Celsius+ S28 Dynamic 一體式水冷,還有 Kingston HyperX 提供 HyperX Predator DDR4 3600 8GBx4 RGB , HyperX FURY DDR4 3200 8GBx4 RGB , Kingston A2000 1000G NVMe PCIe ,以及 NVIDIA 提供 GeForce RTX 2070 Super 等硬體協助測試。
另筆者手邊還有包括金泰克 X3 RGB DDR4 3,200 8GB X2 、利民 Macho 120 風冷散熱器, SanDisk Black SN750 NVMe SSD 1TB 等構成此次測試平台。
▲ GeForce RTX 2070 Super 可滿足絕多數 3AAA 遊戲在 2K 解析度的需求
此次選擇搭配的是 RTX 2070 Super 的原因仍是考慮電源供應器功率的整體搭配,雖說 Fractal Design 提供的是品牌最高階的 Ion+ 860W Platinum ,正常使用絕對綽綽有餘,只是在未知平台實際功耗需求也不確定是否充足,同時筆者手邊螢幕僅支援 2K 解析度,若非 4K 情境搭配 RTX 2080 系列難免有殺雞焉用牛刀的感覺。
▲ Z490 Taichi 有直覺的狀態燈、開關等,有利超頻玩家挑戰極限
此次測試的三張主機板也分別瞄準不同的族群定位,其中華擎的 Z490 Taichi 延續太極系列科技與蒸氣龐克結合的風格,鎖定的是極致超頻玩家,提供 8+8 Pin 的 CPU 電源輸入與針對兩組 MOS 的主動散熱,還有板載的啟動開關,對挑戰極限的玩家是相當便利的,同時 USB 3.0 19Pin 、 SATA 採 90 度轉向,搭配大型機箱亦可減少端子頭凹折的情況。
▲ ROG Strix Z490-I Gaming 以 17x17 的大小滿足高性能玩家的超頻需求
華碩 ROG Strix Z490-I Gaming 則是以在緊湊空間允許之下能榨出最高性能為目的,甚至是華碩當前 Strix 等級之 Z490 系列唯一一張使用 8 層 PCB 的,礙於尺寸空間限制僅使用 8+2 向供電,不過可支援記憶體超頻時脈高達 4,800 以上,且此次透過華碩招牌的違章建築工法(X),使正面即可安裝雙 M.2 SSD ,雖緊湊但遠超出功能完整。
▲ TUF Gaming Z490-PLUS WiFi 在價格平易近人的同時提供合宜的布局與可靠性
而華碩 TUF Gaming Z490-PLUS WiFi 除了重視 CP 值之外,也強調可靠性,以主流消費者能負擔的價格提供合適的布局,提供 12+2 向供電與兩條 M.2 插槽,在筆者個人的想法,其價格應該是很適合 i5-10600K / i5-10600KF 層級構成系統並提供適度的超頻,對創作者而言,該主機板亦還有預留 Thunderbolt 3 的插槽。
▲雖然此次幾款主機板的散熱片高度越來越驚人,但符合 LGA 115X 規範的散熱器大致上都能不干涉
此次在安裝三款主機板的散熱器都多少遇到麻煩的地方,或許是為了因應供電散熱所需,三款主機板的散熱片都相當高聳且貼近扣具鎖點,尤其若是手轉螺絲設計,鎖散熱器基底底部螺絲顯得不太容易。另外此次三款主機板的記憶體插槽都是使用單邊扣具設計,筆者覺得搭配現在具備散熱片的記憶體在拆裝都比較麻煩,但這就比較偏記憶體品牌散熱片造型問題。
▲利民的通用型散熱底座安裝在 ROG Strix Z490-I Gaming 是自側面散熱片凹槽推進去的...
▲雖然 ROG Strix Z490-I Gaming 搭配高階風冷有些侷促,不過仍可搭配較高散熱片的記憶體
尤其像此次測試採 ITX 大小的高階主機板 ROG Strix Z490-I Gaming 空間更是一拜,筆者在安裝採通用底座設計的利民 Macho 120 風冷時,底板甚至要從散熱片側面的溝軌推入,不過仍可順利安裝到空間內,不過由於筆者的 Macho 120 是幾年前購買,也不確定現在利民是否已更換新的底部扣具,不過雖然空間緊湊,但 Macho 120 仍可順利避開散熱片與記憶體,表示至少目前幾款高階風冷在安裝上應該是沒甚麼問題。
先回到此次測試的兩款處理器,隸屬第 10 代 Core S 系列的 i9-10900K 與 i5-10600K 是此次不鎖頻產品的兩個極端, i9-10900K 象徵 Intel 消費級平台邁向原本工作站等級的 10 核心 20 執行緒,而具備 6 核心 12 執行緒的 i5-10600K 則是取代原本 i3 不鎖頻定位,作為新一代不鎖頻系列的最入門。
((。ì _ í。)台灣部分處理器報價已經ㄔㄨㄌㄨ
而這一世代的平台,最大的賣點是預設的 Boost 時脈再創巔峰, i9-10900K 可達到最高 5.3GHz ,至於 i5-10600K 也有 4.8GHz 的高時脈,不過兩款處理器支援的 Boost 技術略有不同, i9-10900K 支援可偵測最佳兩核心之 Intel Turbo Boost Max Technology 3.0 與基於散熱條件的 Thermal Velocity Boost ,而 i5-10600K 則僅支援 Turbo Boost 2.0 技術。
但也由於第 10 代 Core 平台預設 Boost 時脈已高,加上 14nm 製程的影響,雖然在 THIN DIE 搭配 Thick IHS 技術加持有相對第 9 代更好的待機溫度,不過具備 10 核心的 i9-10900K 若要超頻,對散熱器的解熱的性能要求也更勝以往,此次亦透過 Fractal Design Celsius+ S28 Dynamic 與利民 Macho 120 (官方規格可解 TDP 200W CPU )作為搭配。
▲ Taichi Z490 搭配 i9-10900K 搭配 i5-10600K 之 PCMark
▲ Taichi Z490 搭配 i9-10900K 搭配 i5-10600K 之 3D Mark
▲ Taichi Z490 搭配 i9-10900K 搭配 i5-10600K 之 CineBench R20
▲ Taichi Z490 搭配 i9-10900K 搭配 i5-10600K 之 CineBench R15
▲ Taichi Z490 搭配 i9-10900K 之遊戲測試
▲ ROG Strix Z490-I Gaming 搭配 i9-10900K 之 PCMark
▲ ROG Strix Z490-I Gaming 搭配 i9-10900K 之 3DMark
▲ ROG Strix Z490-I Gaming 搭配 i9-10900K 之 Cinebench R20
▲ ROG Strix Z490-I Gaming 搭配 i9-10900K 之遊戲測試
▲ TUF Z490 PLUS WiFi 搭配 i5-10600K 之 PCMark 測試
▲ TUF Z490 PLUS WiFi 搭配 i5-10600K 之 Cinebench R20
▲ TUF Z490 PLUS WiFi 搭配 i5-10600K 之 Cinebench R15
▲ TUF Z490 PLUS WiFi 搭配 i5-10600K 之 CPU-Z
▲ TUF Z490 PLUS WiFi 搭配 i5-10600K 遊戲測試
從基本性能部分,以 QHD 畫質遊戲而言,此次兩款處理器搭配 NVIDIA 的 RTX 2070 Super 都已經是遊刃有餘,不過這也是目前頂級處理器作為遊戲平台普遍的情況,畢竟能否活用 CPU 資源還要看遊戲本身對多核心的使用情況,不過若是有直播需求,則兩款處理器也都還有剩餘資源可處理其它直播相關軟體。
至於生產力應用部分,雖然對比 AMD 相近級距平台的核心數量較少,但由於單核心性能表現仍較出色,以及除了更高的時脈外,由於單一 CPU DIE 設計使多核心協作更具效率,使其多核測試的表現也不遜於競品核心更多的產品,但不得不說由於 AMD 的 Ryzen R9 3950X 的 16 核心仍是目前消費級 CPU 多核測試的魔王級產品。
在此次搭配的主機板部分,對筆者這種不善於超頻的玩家,華碩此次提供的兩張主機板可直接在 BIOS 或是工具軟體啟動 AI 超頻技術,系統將會評估系統核心體質、散熱層級進行超頻,能夠調整出針對各個核心合宜的超頻設定,至於華擎的 Taichi Z490 則是透過預設設定進行全核心超頻,像 i5-10600K 可設定到最高全核心 4.8GHz ,而 i9-10900K 則可設定到全核 5.3GHz 。
▲ TUF Z490 PLUS WiFi 搭配 i5-10600K 在搭配未開啟 XMP 之 2400MHz 記憶體、開啟後的 3200MHz 記憶體與搭配 3,600Hz 記憶體於 PCMark 10 差別
記憶體的時脈雖對純遊戲測試的影響相對不明顯,不過若以 PCMark 的生產力測試,記憶體時脈將造成直接的影響,當陸續自 HyperX FURY DDR4 3200 未開啟 XMP 的 2400MHz ,到開啟後以 3200MHz ,以及更換成 Predator DDR4 3600 等,成績都有顯著的提升,若以多工體驗,添購高時脈的記憶體有助提升使用體驗。
同時華碩針對進階玩家在 Z490 系列搭載名為 ASUS Multi-Core enhancement ( MCE )的技術,在啟動按下 F3 或是在 BIOS 中啟動,可解除 Intel 的Power 限制,進行更進一步的供電加壓,使時脈能更易提升。
雖然 i9-10900K 在待機之下的溫度表現出色,不過畢竟是 10 核心產品,筆者搭配 280 水冷之下的性能提升幅度有限,搭配華擎 Taichi Z490 快速超頻,在全核心超頻到 5.1GHz 可維持穩定,不過若設定到 5.3GHz 則會在高負載( CPU-Z 測試)直接進入藍畫面。
▲ i9-10900K 以 280 水冷在 ROG Strix Z490-I Gaming 超頻較不易,有六核心維持原始時脈
在搭配 ROG Strix Z490-I Gaming 的情況,華碩的 AI 超頻僅將其中 4 核心時脈拉高,剩下 6 核心則維持 3.7GHz 時脈,且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華碩的 AI 超頻甚至把 i9-10900K 的其中一顆核心超頻到 5.4GHz ,可推測是供電與解熱兩造之下使得 AI 超頻的時脈設定難以再拉高,不過畢竟 ITX 主機板先天限制也較多。
▲ i5-10600K 藉由 AI 超頻的情況
▲預設時脈的 CPU-Z
▲超頻後整體性能提升顯著
▲棕色為預設時脈、超頻後 i5-10600K 有顯著的提升
▲未超頻的 i5-10600K 縱使是風冷下仍可維持 70 度左右的遊戲測試峰值溫度
▲ i9-10900K 縱使動用 280 水冷,未超頻的峰值也來到 85 度...
相較之下,同樣使用 280 水冷的情況之下 i5-10600K 的可超頻幅度就比較良好,以華擎 Taichi Z490 的全核超頻,直接切換到預設最高的 4.8GHz 也能順利進行測試,而華碩 AI 超頻甚至把其中 3 核進一步提高到 5GHz 、 2 核心 4.9GHz 與一核心 4.8GHz 的表現。不過相較之下,若使用 200TDP 之風冷,雖然短期性能可提高,但持續 Boost 性能則難以維持。
▲ LGA1200 是 Intel 未來主流處理器的新插槽
從結果來說,如果玩家重視的是能夠持續穩定的超頻體驗,而非針對單一核心的超高時脈, i5-10600K 將會是此次較為容易進行超頻挑戰的處理器,至於 i9-10900K 則需要較充裕的散熱與供電系統搭配,不過能夠在華擎自動超頻下使用全核 5.1GHz 完成基本測試,也意味著簡單的超頻手段即可有超越全核心 5.0GHz 之 i9-9900KS 的表現。
▲為了對應 i9-10900K 的超頻供電需求,如 Taichi 級距的旗艦主機板也在供電加入主動散熱
從此次的評測,可看到縱使是 i5-10600K ,與上一代 i5-9600K 對比之下,不僅具備超執行緒,還有更多的 Smart Cache ,對照第 8 代平台的 i7-8700K ,在同樣具備 6 核心與 12MB Smart Cache ,基本時脈也達到 4.1GHz ,其實際性能已超越 i7-8700K 。
至於 i9-10900K 則在目前 Intel 消費級 Core 平台是相當孤獨的存在,畢竟這是 Intel 第一款消費級 10 核心產品,最接近的應該是 Core X 系列之 i9-10900X ,不過 i9-10900K 同樣具備 Turbo Boosr 3.0 技術,且 i9-10900X 更高的 TDP 與需要搭配 X299 主機板,以非專業工作站使用,僅有更多的 SmartCache 與提供 4 通道記憶體、最高 256GB 上限的優勢。
▲主流處理器的"核"戰將持續加溫
對需求多核心的創作者, i9-10900K 雖然礙於核心數量較競品少了許多,不過單核整體表現出色,加上 Intel 一貫在系統 IO 存取相對穩定以及主流軟體的資源狀況,對於重視平台可靠度的 Intel 平台愛好者,也是目前相當出色的新世代平台。
▲新一代平台定價策略也因為競爭而有所調整
考慮到未來性,或許當前 Intel 的第 9 代平台可預期將會調降價格,但畢竟第 10 代平台開始啟用全新的 LGA1200 插槽,現在選擇 9 代平台也等同無法升級到第 11 代平台,同時此次 Intel 的 CPU 定價也較過往來的親切,對玩家來說,來自 AMD 的競爭,也讓玩家得以藉更低的建置成本打造高性能遊戲與創作平台。
6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