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在這個月初發表 Ryzen 5000 系列 CPU 後,在今日宣布" Big Navi " RDNA 2 架構的 Radeon RX 6000 系列,除了效能較 RDNA 大幅提升外,更彌補 RDNA 架構的 Radeon RX 5000 系列缺乏如光線追蹤、 VRS 等先進規範支援的缺憾; AMD Radeon RX 6000 系列與 NVIDIA Ampere 叫陣意味相當濃厚,一口氣推出 Radeon RX 6900XT ( 999 美金)、 Radeon RX 6800XT ( 649 美金)與 Radeon RX 6800 ( 1499 美金),分別對應 RTX 3090 ( 999 美金)、 RTX 3080 ( 699 美金)與 RTX 3070 ( 499 美金),官方給出的效能互有高低,但強調具更好的能耗比。
▲ AMD 預計在 2022 年發表 RDNA 3 架構與產品
同時, AMD 也宣布將在 2022 年推出 RDNA 3 架構,屆時也將持續帶來效能的顯著提升。(但該不會是也要追隨 NVIDIA 在架構中加入 AI 加速提供類似 DLSS 的機能了吧...?)
▲ Radeon RX 6900XT 為 999 美金
▲ Radeon RX 6900XT 規格
▲ 4K 比較
Radeon RX 6900XT 效能對應 NVIDIA RTX 3090 ,將在 12 月 8 日上市,建議售價為 999 美金; Radeon RX 6900XT 具備 80 個 CU , Game Clock 為 2,015MHz 、 Boost Clock 為 2,250MHz ,搭配 16GB DDR6 記憶體+ 128MB Smart Cache ,整體能耗維持在 300W 。
▲ Radeon RX 6900XT 定價為 649 美金
▲ Radeon RX 6800XT 規格
▲ 4K 比較
▲ 1440P 比較
Radeon RX 6800XT 效能對應 NVIDIA RTX 3080 ,將於 11 月 18 日上市,建議售價 649 美金,具備 72 個 CU , Game Clock 為 2,015MHz 、 Boost Clock 為 2,250MHz ,配有 16GB GDDR6 與 128MB Smart Cache , TDP 為 300W , AMD 也特別強調在效能與 RTX 3080 互有高低下具備比 320W TDP 的 RTX 3080 更好的能耗效能與更多的 VRAM 。
▲ Radeon RX 6800 為 579 美金
▲ Radeon RX 6800 基本規格
▲ 4K 表現
▲ 1440P 比較
至於 Radeon RX 6800 XT 則設定在 RTX 2080 Ti 同級效能,不過實質上就是對應還未正式上市的 RTX 3070 ,具備 60 個 CU , Game Clock 為 1,815MHz 、 Boost Clock 為 2,100MHz ,同樣配有 16GB GDDR6 與 128MB Smart Cache ,雖然時脈較低,但僅 250W TDP 的表現與較 RTX 3070 高出一倍的 VRAM 確實相當吸睛。
▲ AMD 今年高效能產品組合將由 Ryzen 5000 系列 CPU 與 Radeon RX 6000 系列 GPU 構成
三款產品當中, RX 6800XT 與 RX 6800 的定價都較假想敵低了許多,而 RX 6800 XT 雖然記憶體較 RTX 3090 少了 8GB ,但價格也一口氣便宜 500 美金,以遊戲玩家的角度是相當划算的;至於 RX 6800 則較假想敵 RTX 3800 便宜 50 美金,較低的能耗與高出一倍的 VRAM 容量使這款產品更具價格性能比;最後作為此次主流的 Radeon RX 6700 稍微尷尬些,價位較假想敵 RTX 3070 反而高了 50 美金,不過具備高出一倍的 VRAM 與更低的能耗,但整體來說重視價格性能比的玩家恐怕還是會傾向 RTX 3070 。
▲ Radeon RX 6000 系列採台積電 7nm 製程
▲ RDNA 2 進一步提升能源效率與時脈
▲ RDNA 2 之於 RDNA 提升 50% 每瓦效能
▲相較前一代產品提升一倍的 4K 遊戲效能
▲支援 DX 12 Ultimate 的先進 API
▲透過高時脈、更好的能源效率與每時脈效能達到超越前一代的效能
▲在與前一世代相同 7nm 製程提升 30% 時脈
▲ Infinity Cache 提高 2.17 倍頻寬並降低 10% 能耗
強調 RDNA 2 之於 RDNA 的效能提升,猶如 RDNA 之於 GCN 的提升一樣帶來 50% 的世代能耗效能提升,如同去年已 Ryzen 3000 結合 Radeon RX 5000 系列構成高性能遊戲組合一樣, AMD 在今年以 Ryzen 5000 與 Radeon RX 5000 建構更完備且高效能 CPU 與 GPU 組合,可預期今年 AMD 提供的 Radeon RX 6000 官方測試建議應該不會再需要搭配 Intel 平台。
▲透過 AMD FidelityFX 提供開發者便利的工具
▲提供光線追蹤特效
▲以 VRS 將運算性能更有效使用
藉由升級的 RDNA 2 架構, AMD 加入對 DXR 、 VRS 、 Mesh Shading 、 Sampler Feedback 等新視覺 API 的支援,同時藉由架構與製程改良, RDNA 2 的最高時脈相較同為台積電 7nm 的 RDNA 高出 30% ,同時每瓦效能提升 54% 。
▲縮減輸入延遲與畫面同步延遲是電競玩家相當重視的點
▲全新 Radeon Boost 可將延遲縮減至 40ms
AMD 也強調 RDNA 能夠廣泛支援微軟 DirectX 12 Ultimate 完整的規範,並以 AMD FidelityFX 提供開發者便利的開發工具,此外亦支援 AMD 的低延遲技術組合,透過搭配 AMD FreeSync 顯示器與 Radeon Anti-Lag 、新一代 Radeon Boost 等技術,能夠大幅縮減操作與畫面同步的延遲,使電競類型遊戲能更流暢。
▲透過 500 系主機板與 Ryzen 5000 CPU 可直接相互存取記憶體
▲透過相互存取記憶體可進一步提升遊戲效能
▲ Rage Mode 提供一鍵超頻
更值得注意的是, RDNA 2 架構在記憶體部分加入名為 Infinity Cache 的設計,透過超高頻寬的緩衝提供較標準 GDDR6 高出 2.17 倍的頻寬,而傳輸能耗可降低約 10% ;同時 AMD 也發揮同時提供高效能 CPU 與 GPU 的平台優勢,只要搭配 Ryzen 5000 CPU 與 AMD 500 系列(目前推測可能不包括 A520 ),能透過 Smart Acess Memory 技術使 CPU 與 GPU 直接存取彼此的記憶體。
8 則回應
讓擠牙膏,刀法可以收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