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市場上首波摺疊螢幕先驅的 Galaxy Z Fold 系列如今已經演進至第三世代的 Galaxy Z Fold3 ,雖然對於多數消費者價格仍非親民機種,但從了硬體規格以外,產品設計與功能性也逐漸感受到摺疊手機將漸漸自實驗性產品蛻變到更為成熟的境界, 這次也簡單快速地進行體驗與測試,一探 Galaxy Z Fold3 的進化之點。
▲雖然轉軸設計看似大同小異,但無論是材料或是機構皆持續改良
▲凹折收納後比 Galaxy Z Fold2 更貼近上下貼合
Galaxy Z Fold 3 延續內外雙螢幕的書本式開闔設計,雖然外型整體設計與前兩代看似相似,不過整體機構已經過大幅度的設計翻新,轉軸除了較前一代凹折後螢幕更為貼合,亦採用全新的 Armor 鋁合金材質提升結構強度,並輔以防護橡膠、塗層等技術,使得 Galaxy Z Fold 3 能夠達到 IPX8 防水,不過可能由於轉軸與可撓螢幕基板之間仍有空隙,就未強調防塵係數。
▲外螢幕比例相當狹長
▲外螢幕可囊括一般日常所需的使用行為
▲外側皆為玻璃材質,配有主鏡頭一側的玻璃採用磨砂處理
此次 Galaxy Z Fold3 在內外螢幕皆有不同方面的提升,外螢幕部分搭載 6.2 吋 Dynamic AMOLED 2X ,雖乍看規格與 Galaxy Z Fold2 大小相同,但提供更流暢的 120Hz 更新率,並採用螢幕開孔技術等;而 Galaxy Z Fold3 包括螢幕與另一側的外部玻璃皆採用 Gorilla Victus ,不過非螢幕一側以霧面磨砂處理。
▲內螢幕雖然尺寸維持 7.6 吋,不過面板技術為全新的 ECO2 OLED 結構
▲三星的 UDC 是透過將鏡頭外的像素密度降低至其它區塊的 1/4 ,藉此使鏡頭能夠順利進光
主螢幕採用 7.6 吋 QXGA+ 解析度的自適應 120Hz DynamicAMOLED 2X 顯示面板,搭配 UTG 超薄可撓玻璃,在先前官方的說明當中,這張面板使用兩項嶄新的技術,其一是藉由 LED 排列在結構可省卻偏光片的 ECO2 OLED 技術,另一個則是 UDC 螢幕下鏡頭技術,導入前者的重點之一在於提升面板發光效率,還有搭配 UDC 技術減少鏡頭上的阻礙。
▲ UDC 在顯示對比鮮明的畫面雖然會有圖像,但仍會覺得有一塊顏色較為突兀的圓點
不過從視覺來看,三星的 UDC 技術還是不太能完全遮蔽鏡頭開孔的問題,雖在一般介面若以黑色顯示可能感覺不出來,但在色彩較鮮明的畫面會有一圈顏色與其他區塊不同的圓點,,在先前的簡報介紹中,三星的 UDC 是在鏡頭開孔處將畫素密度縮減至 1/4 ,導致在顯示鮮豔色時會有些許的突兀感,不過比起原本的開孔技術則多少能進一步提高畫面完整度。
但對於有意購買 Galaxy Z Fold 3 的客群,此次內螢幕最大的升級仍是可支援 S Pen 技術,畢竟在與星宇航空合作的 Galaxy Z Fold2 發表會時,就連星宇航空董事長張國煒都表示若能加上 S Pen 就更完美,顯見對有可能購買這類高階折疊手機的使用者,大螢幕結合 S Pen 匯市進一步促使他們購買的關鍵。
▲使用 7.6 吋螢幕觀看影音內容相當過癮
▲這次並未同步借到搭配的 S Pen ,但由於 UTG 特性需搭配專用的選配 S Pen
但畢竟 Galaxy Z Fold3 使用的螢幕基板並非常見的硬質玻璃,而是纖薄且具彈性的 UTG 基板, Galaxy Z Fold3 必須使用具備阻力保護的特別版 S Pen ,目前提供 S Pen Fold Edition 與 S Pen Pro 兩款供消費者選配,不過不能將 S Pen 收納於機身是比較可惜的,但若還要預留收納空間,恐怕只能犧牲電池容量或是進一步增大尺寸,不免就有點本末倒置。
▲各項測試結果
硬體核心部分則是採用當代旗艦機的規格,搭載高通 Snapdragon 888 平台,配有 12GB RAM ,筆者手中的測試機為 256GB ,海外發表則有 256GB 與 512GB 兩種版本,不過屆時台灣是否會上市兩個規格則待 25 日的記者會公布;在性能部分畢竟本質仍算薄型機種,效能相較有更多散熱空間電競手機設定較為保守些,但仍維持在旗艦機應有的水準。
▲畢竟相對平板級的螢幕尺寸僅使用旗艦機級的電量,使用內螢幕續航力僅 6 小時左右
▲使用外螢幕則約 8.5 小時
也由於結構較複雜,採雙電池結構的總電容量只有 4,400mAh 也是比較沒辦法,畢竟看似充裕的手機空間實際上是由兩塊獨立模組以中間的轉軸銜接,安裝各種電路布局之後的電池容量仍比起使用 6.8 吋螢幕的 Galaxy S21 Ultra 還低一些;畢竟 7.6 吋的偏方型比例螢幕已經屬於平版級,若使用內螢幕進行電力測試,續航力僅有 6 小時左右,但若換成外螢幕則約可超過 8.5 小時。
▲三鏡頭皆為 12MP
▲拍攝時將螢幕彎折,則會呈現相當方便的拍攝介面
▲一些拍攝的樣張
至於主相機規格則類似 Galaxy S21 系列,但在長焦鏡頭規格比較保守,以 12MP 83 度視角 F2.2 的 Dual PD 主相機,搭配 12MP 123 度視角 F2.2 的超廣角鏡頭,以及 12MP 45 度視角的 Dual PD 長焦鏡頭,規格與 Galaxy Z Fold2 差不多,未使用較複雜的鏡頭模組,筆者認為可能與降低結構複雜度與控制手機成本有關;不過畢竟 Snapdragon 888 的 ISP 對影像處理仍有一定的強化,大致上畫質應該會比 Galaxy Z Fold2 提升些許,不過目前使用版本的自動白平衡似乎有稍微偏橘紅的情況。
▲使用內螢幕的相機時,介面會避開鏡頭避免像素點發光影響成像
▲三星的調查指出歷代 Fold 系列用戶自拍時會使用外螢幕或主鏡頭,內螢幕的鏡頭多為視訊會議應用
在自拍用的鏡頭配置,整體相較 Galaxy Z Fold2 算是降級一半,外螢幕使用的鏡頭仍為在三星手機常見的 10MP 80 度視角 F2.2 鏡頭,不過內螢幕的 UDC 螢幕下鏡頭則是使用一張僅有 4MP 、 FullHD 影片等級的鏡頭,內螢幕的鏡頭目的則設定在以視訊為主要用途,較不著重自拍。
▲即便是縮圖, UDG 的視訊向機仍可感覺層次較平、細節較差
▲外螢幕的 10MP 鏡頭符合一般中高階機應有的表現
三星也為 Galaxy Z Fold3 的兩個螢幕的鏡頭配置做出解釋,根據三星的說法,由於 UDC 技術畢竟是在鏡頭外又多了一層螢幕基板,為了提高進光不得不使用畫素點較大的鏡頭,其次是經過市場調查後發現 Galaxy Z Fold 系列的用戶多半以外鏡頭或是主鏡頭自拍,內鏡頭則除非是視訊會議與通話需求,否則鮮少使用到,在進行整體評估後就採用 4MP 鏡頭。
▲畢竟機構的複雜度、面板技術等,仍是大尺寸摺疊手機價格難以降到親民等級的關鍵
Galaxy Z Fold 系列自一開始就受到相當多的高階商業使用者的關注,確實以單價而言,縱使是演進到當前的第三世代,也比起消費者定位的旗艦機價格高出近一倍,但藉由摺疊螢幕設計,能解決這些族群需要方便攜帶但又希望有夠大的螢幕的痛點,只不過前兩世代除了價位之外,欠缺較高係數的防水與不支援 S Pen 對這些高階商務族群也是略嫌不足的。
▲雖然不能說已達完美,但確實摺疊手機演進到第三代已經更為成熟
Galaxy Z Fold3 雖然也還無法做到完美無瑕,不過比起上一代除了機構強度提升之外,也試圖解決視訊鏡頭造成的內螢幕不夠完整問題,至於 S Pen 則是透過選配的方式解決,整體的使用體驗也提升不少;當然除了可撓螢幕技術的改善之外,三星接下來應該就是要設法解決 UDC 技術產生的視覺突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