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代號 Alder Lake 的 Intel 第 12 代 Core 平台即將解禁,板卡品牌也搶先一步公布旗下的 Z690 系列主機板,而筆者這次要介紹的是 Z690 首波中較罕見的 ITX 主機板,為華碩 ROG STRIX Z690-I GAMING WIFI ,此次由於 Alder Lake 使用全新的 LGA 1700 腳位,晶片座比起 LGA 115X / LGA 1200 更狹長,也增添 ITX 尺寸的設計難度,不過華碩仍提供具備雙 PCIe 4.0 M.2 插槽的設計。
▲設計語言一改先前電競語言,改以更低調的科技感
▲ CPU 背面有金屬底板強化
▲為供電散熱片提供主動散熱
ROG STRIX Z690-I GAMING WIFI 的設計風格與 ROG STRIX Z590-I GAMING WIFI 有所改變,一改前一世代的電競文字圖騰,採用類似霓虹看板的科技風格圖案,同時供電散熱片除了使用熱導管貫串共 10+1 相的供電模組散熱片,同樣具備主動風扇設計,以利高負載與超頻迅速將熱導出,而風扇上方的開孔網板亦可拆下清潔,能避免長時間使用後因為灰塵、棉絮對風扇造成影響。
▲新一代的 LGA 1700 插槽,配有 10+1 相供電
除了全新的 LGA 1170 插槽以外, ROG STRIX Z690-I GAMING WIFI 同時也是一款採用 DDR5 記憶體的主機板,雖從外觀看不太出與 DDR4 插槽的區別,不過當前主流的 DDR4 記憶體是插不上去的,但由於 Z690 晶片仍可支援 DDR4 晶片組,若原本就已經有大容量 DDR4 記憶體,亦可找尋支援 DDR4 記憶體的主機板,只是不確定會不會有 ITX 格局的產品就是。
▲除了全新的 LGA 1700 散熱器孔位,也留有相容 LGA 115X /1200 散熱器腳位開孔
由於 LGA 1700 較以往更狹長, Intel 制定了全新的扣具孔位,不過 ROG STRIX Z690-I GAMING WIFI 採用折衷的作法,同時預留新的扣具孔位與 LGA 115X / LGA 1200 的扣具孔位,使消費者在選購散熱器時有較多的選擇,也不用等待重新申請扣具的時間;此外為了避免散熱器扣具造成主機板變形間接影響處理器的針位, ROG STRIX Z690-I GAMING WIFI 在 LGA 1700 的反側設有金屬底板做為強化。
▲左為華碩 LGA 1700 水冷扣具、右為 LGA 115X / 1200 水冷扣具
▲上方較短的螺絲是搭配 LGA 1700 使用
不過關於沿用 LGA 115X 與 LGA 1200 散熱器時,由於 LGA1700 的扣具高度規範略微不同,以華碩水冷散熱器提供的升級版扣具與原本扣具比較,除了腳位以外,連螺絲柱的高度也不太相同,可能須留意安裝之後是否將散熱器底部緊扣,筆者建議最好仍向散熱器廠商申請 LGA 1700 用的新式扣具會比較保險。
▲子板高度已經超過 I/O 擋板
ROG STRIX Z690-I GAMING WIFI 承襲華碩自 ROG STRIX Z490-I GAMING WIFI 開始的 M.2 多板堆疊設計,利用兩層的子板設計使 ITX 尺寸仍可自正面安裝兩條 M.2 SSD ,畢竟 Z690 晶片相較前一代具備更多高速通道,足以在不犧牲 PCIe x16 通道下提供兩條完整的 PCIe 4.0 SSD ,不過這也導致 ROG STRIX Z690-I GAMING WIFI 的設計更為複雜。
▲為了維持 PCIe 4.0 SSD 的性能,板上兩條 M.2 插槽皆有雙面散熱片
若試用過 PCIe 4.0 SSD ,無非不被出色的傳輸性能所吸引,但隨著比 PCIe 3.0 高出一倍的性能表現,卻也造成 SSD 溫度偏高的情況,若要維持 PCIe 4.0 SSD 穩定的傳輸性能,勢必要為 SSD 添加散熱片;而前一世代的 ROG STRIX Z590-I GAMING WIFI 由於僅有一條 PCIe 4.0 插槽,故僅有在頂部的 M.2 插槽配有大型散熱片。
▲底層第二條 SSD 也配有金屬厚散熱片
▲由兩層子板與兩層散熱片構成
然而華碩為了使 ROG STRIX Z690-I GAMING WIFI 的兩條 M.2 插槽能夠在安裝 PCIe 4.0 SSD 後仍可維持充裕的效能,在兩條 M.2 插槽雙面皆提供板載散熱片設計,這也使得 ROG STRIX Z690-I GAMING WIFI 比起同樣採用堆疊雙 M.2 插槽的 ROG STRIX Z590-I GAMING WIFI 更高。
▲便於安裝 M.2 SSD 的免螺絲 Q-Latch 扣具
此外, ROG STRIX Z690-I GAMING WIFI 的 M.2 插槽也採用全新的 M.2 Q-Latch 固定扣具,不再需要像傳統 M.2 插槽一樣使用極為細小的螺絲固定,只要旋開 M.2 Q-Latch 、放上 SSD 、再把 M.2 扣緊即可;這項貼心的設計能夠避免以往在安裝 M.2 SSD 時螺絲掉到主機板上的問題,尤其像是 ITX 格局的主機板一但 M.2 用的螺絲掉進去又特別難拿出來。
▲底部 Z690 晶片配有大面積的散熱鰭片
不可諱言的是堆疊設計的正面雙 M.2 插槽多少會未安裝高階空冷散熱器造成干涉,尤其 ROG STRIX Z690-I GAMING WIFI 顧慮 SSD 雙面散熱片又使高度比起上一世代更驚人;雖然將一條插槽改到背面可省卻許多麻煩,然而若考慮到安裝與散熱,背面的 M.2 插槽除了裝機後不易散熱外,加上散熱片後的高度又可能與機殼底板造成干涉,華碩為了使兩條 Gen 4 SSD 插槽更容易發揮與維持性能,選擇將兩條 M.2 插槽向上水平堆疊。
▲以兩個 USB Type-C 搭配專用定義把 SATA 、面板插針配置在子板上,記憶體與 SATA 連接器中間的 2Pin 為電源
ITX 系統裝機其中一項痛點就是把各種機內纜線安裝到主機板上的插針上, ROG STRIX Z690-I GAMING WIFI 也試圖創造做出一些改變,將現在相對少使用的四個 SATA 、前面板按鍵與燈號插針 ,第二組 ARGB 5V 同步插針、機殼蜂鳴器插針配置在使用在兩個自定義 USB Type-C 連接器的子板上,主機板仍保留連接電源開關的雙 Pin 插針。
▲一組 SATA 朝前、一組朝上
這也代表玩家能將包括前面板、 SATA 、 5V ARGB 等線材裝在子板上,待系統完成整線與裝機後,最後再將子板插上,另外對於不須使用 SATA 、不需要面板指示燈僅的使用者,亦可不安裝子板,僅把開關連接到板載的的插針上,並以位於 PCIe Gen 5 X16 插槽上的 5V ARGB 提供燈條連接,使裝機更為簡潔乾淨。
▲另外包括 USB 2.0 、音效、機箱 PWM 風扇插針與 5V ARGB 同步插針皆位於第二條 SSD 子板上
若仔細與前一世代比較,就會發現 ROG STRIX Z690-I GAMING WIFI 最右側的寬度(記憶體插槽右側)相較之下又更窄,無法以矩陣排列容納四組 SATA 插槽,有些競品的 Z590 ITX 主機板選擇把其中兩組 SATA 安裝在不易安裝的位置,雖然現在 ITX 發燒玩家可能多半都轉向 M.2 儲存,不見得需要完整 4 組 SATA ,不過華碩仍設法保有相對完整且容易安裝的格局。
▲ ITX 緊湊的元件排列不免影響 I/O 配置
至於 I/O 背板部分,筆者只能說高階 ITX 的宿命大概就是如此,畢竟現在的高階主機板格局相當緊湊,在 17 x 17 的空間若要保有高階晶片完整功能更是塞好塞滿,尤其 ROG STRIX Z690-I GAMING WIFI 還留有供電散熱片主動風扇的風道,也連帶使後方的 I/O 板的可用空間相較 M-ATX 、 ATX 格局等受限。
▲此次除了兩個 Thunderbolt 4 以外,華碩終於把光纖 S/PDIF 裝回 ITX 主板
ROG STRIX Z690-I GAMING WIFI 提供一個 HDMI 孔、兩個 USB 2.0 Type-A (其中一個可提供 BIOS 更新),三個 USB 3.2 Gen 1 Type-A (藍色),兩個 USB 3.2 Gen 2 Type-A (紅色),受惠於主機板特性提供兩個 Thunderbolt 4 ( USB Type-C 介面),此外還有 BIOS 升級與清除 BIOS 開關,且對於 HTPC 影音玩家較重要的是此次華碩終於在 ITX 主機板重新配有光纖 S/PDIF 輸出,便於連接各式 DAC 解碼器與擴大機使用。
▲選擇頂級晶片組的 ITX 玩家自然對功能、可超頻性、設計感較講究
姑且不論還無法解禁的各式測試效能表現, ROG STRIX Z690-I GAMING WIFI 延續華碩 ROG Strix 在頂級晶片組盡可能提供完整功能與極致設計的精神,使著重全功能與極致性的玩家能在 17x17 的格局取得相對完整的 I/O 與功能,並從包括散熱、組裝等賦予貼心的設計,畢竟會選擇 ITX 格局的 Z690 玩家不太可能是價位導向,是必要再設具與布局設法滿足這些狂熱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