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新一代 Signature 系列 Walkman 數位音樂播放器 NW-WM1ZM2 以及其孿生機種 NW-WM1AM2 已經在日本上市,台灣 Sony 今日則宣布預計在 4 月底導入這兩款新產品,不過今日仍保守未公布台灣售價與預購資訊;為了這兩款睽違 6 年的大改版旗艦播放器即將在台上市,亦透過視訊會議方式與負責調音的 Sony 工程師佐藤浩明連線,說明這兩款孿生產品的開發歷程,以及 Sony 如何在看似差異不大的核心規格使音質進化。
NW-WM1ZM2 是追求極致的機型, NW-WM1AM2 則是有著相同架構的旗艦機型
佐藤浩明先生本身可說是 Sony 高階數位 Walkman 的重要人物,一路參與自 NW-ZX1 至最新一代的 NW-WM1ZM2 、 NW-WM1AM2 等每一款機型的音響架構工程,也是足以代表說明 Sony 在隨身播放器架構設計的代表性工程人員。
▲兩款機型主要數據規格差異不大,但看不到的細節才是重點
在 Sony 的官方定調,僅有新一代「金磚」 NW-WM1ZM2 是冠上 Signature 系列的旗艦產品,與前一世代將兩款機型 NW-WM1 皆列在 Signature 系列的策略不同,是象徵 NW-WM1ZM2 是以追求極致而非 C/P 值的超旗艦產品,至於 NW-WM1AM2 則是保有與旗艦產品近乎相同架構,提供更親民價位的旗艦級播放機,兩者相當接近、但在聲音的詮釋略有不同,同時 NW-WM1ZM2 在空氣感的表現也較 NW-WM1AM2 更通透。
▲紅字的地方都是相較前一代改變的內部元件與技術
在這一世代的 NW-WM1ZM2 與 NW-WM1AM2 採用 Android 系統的原因不難猜測,即是串流音樂服務成為許多音樂愛好者日常慣用的聆聽方式, Sony 自先前的 NW-ZX500 就開始回歸 Android 系統設計,而定位在新旗艦級的 NW-WM1ZM2 與 NW-WM1AM2 自然也依循相同的產品策略進行產品開發。
重申 S-Master HX 是隨身播放器最佳抉擇
▲ S-Master HX 是 Sony 專為隨身設備開發的複合功能晶片
對於習慣先看規格的樂迷而言, NW-WM1ZM2 與 NW-WM1AM2 相較前一代機種並沒有顯著的數據提升,包括使用相同的 S-Master HX 晶片、同樣的功率輸出,規格上較顯著的差別僅有螢幕加大、採用 USB Type-C 取代行之有年的 WM Port ,以及 DSD 支援更高的規格等,不過在消費者無法從數據看到的地方也正是音響調音的奧妙之處。
佐藤浩明也再次強調,雖然市面上不乏規格數據漂亮的高階 DAC 晶片產品,不過由 Sony 專為隨身設備所開發的 S-Master 晶片仍是 Sony 評估最適合隨身播放設備的架構,因為市售的通用高階 DAC 晶片雖然帳面數據漂亮,但要實現理論數據也需充裕的主板空間與元件搭配,這也是 Sony 先前為追求極致所開發的 DMP-Z1 之所以如此巨大的原因,若要發揮市售音響晶片的全力,也至少要有 DMP-Z1 的布局,但如此一來就與隨身播放器的型態互相違背。
▲ S-Master HX 晶片較傳統音響 DAC 晶片更小、並有極佳的能源效率
由 Sony 工程部門所一手策畫的 S-Master 晶片是整合 DAC 與擴大的高度整合晶片,不僅晶片相較傳統發燒級 DAC 僅不到一半大小,同時借助同步進行數位訊號處理與擴大,進一步減少失真,且透過以改變電壓為基礎的數位音量控制,亦可避免傳統類比音量在低音量的音質劣化,同時由於採用數位架構,一旦搭配乾淨且穩定的電源,聲音也隨之能夠提升,如何進一步發揮 S-Master 的潛力也是此次新機種的課題。
從外觀與數據規格看不到的細節進一步使音質進化
▲數位與類比分區可說是基本盤
扣除核心系統與 S-Master HX 以外,NW-WM1ZM2 與 NW-WM1AM2 在核心組件的進化是相當繁雜的,從 PCB 工藝、焊錫、音響元件到機殼材質與結構等,都與前一世代截然不同,不過這次兩款機型僅有機殼、機內線與儲存容量差異,不像前一代在主機板的元件也略有不同,使得兩款機種的表現差距更為縮減,不細聽可能難以分別等級,但若進一步分析則可感受細微的組件差別亦能對最終的聽感造成差異。
▲內部開發的音響元件都是為追求更高音質
此次 NW-WM1ZM2 與 NW-WM1AM2 的電路設計依循數位與類比架構分區的原則,同時在容易造成干擾的數位處理器與儲存記憶體區塊加上銅遮罩,主機板 PCB 不僅使用比常規更厚的銅膜,在絕緣體使用低誘電率材質,此外也將孔洞填平,進一步降低傳導電阻。
▲兩款新機的電路板設計,請注意數位區塊上方橫躺的大容量 FT-CAP3
▲電路板背面格局
NW-WM1ZM2 與 NW-WM1AM2 所採用的音響元件也進一步提升,除了由 Sony 內部開發的大型鍍銅電阻、薄膜電容外,此次也將 2015 年開始導入產品的 FT-CAP 固態高分子電容升級至第三世代,佐藤浩明強調此次的 FT-CAP3 的表現可說是集大成之作,同時也因應設計需求針對電源部分特別訂製一顆大容量長腳電容,使得這顆大容量 FT-CAP3 得以轉向 90 度橫躺在電路,進一步提升供電的穩定與純淨度。同時晶振也從前一代採用鍍銀改為阻抗更低的鍍金,進一步減少訊號傳輸阻抗。
▲此次兩款機型的關鍵元件皆採用含金焊料
至於用於連接零組件的音響焊錫也再次進化,此次全部使用含金的焊錫材質,含金焊錫能夠降低阻抗使高頻能夠延展,不過比例也會有過猶不及的情況,此次使用的焊錫也是 Sony 多次嘗試後完成的配方,而在 DMP-Z1 的時代已經完成能夠使用人工焊接的焊線,但僅限部分以手工進行焊接的部分使用, NW-WM1ZM2 與 NW-WM1AM2 則是在完成含金焊膏開發後,直接使用焊膏進行組件的連接。
克服萬難實現高音質的 Android 系統與 W.Music 軟體
▲相較前身多了 DSEE Ultimate 與 DSD 重製引擎功能
▲兩款機型的訊號傳遞架構,搭配串流服務可選 48Hz 或是 192Hz 取樣
▲因應複雜的 Android 系統與無線模組, Sony 也從硬體著手減少數位線路造成的干擾
而在平台轉換為 Android 部分, Sony 原本就曾使用過 Android 系統開發 Walkman ,不過當時受限系統 SRC 導致無法發揮高音質檔案優勢,但 Sony 在先前推出 NW-ZX507 時已經克服困難,使 W.Music app 可繞過 SRC 限制進行原生輸出;至於非原生 app 部分則視 app 架構設計,若播放軟體並未繞過 SRC 則一律以 48kHz 取樣進行播放,不過 Sony 仍設有專為串流軟體的高音質技術,開啟後可將音訊轉化到 192kHz 。此外, NW-WM1ZM2 與 NW-WM1AM2 也借助 FPGA 提供 DSD 重置引擎功能,且此次自 DMP-Z1 的 DSD 5.6MHz 提升至 DSD 11.2MHz ,對喜歡類比感的使用者也請嘗試使用這項功能。
▲使用 W.Music 續航力達 40 小時
▲縱使搭配第三方軟體仍有 18 小時的表現
當然使用 Android 也勢必對續航力造成影響, Sony 此次特別針對 W.Music 進行深度客製化,縱使播放高音質檔案亦有 40 小時續航力,縱使是使用第三方音樂服務,仍可達 18 小時電力。另外此次也呼應消費者的呼聲,除了可透過 USB Type-C 連接到外接 DAC 做為數位轉盤使用外, NW-WM1ZM2 與 NW-WM1AM2 亦可作為 USB DAC 使用,便於使用者搭配電腦等使用。
此外, NW-WM1ZM2 與 NW-WM1AM2 在系統也有小小的彩蛋,當使用者分別使用 3.5mm 單端與 4.4mm 平衡線路累積聆聽達 200 小時,即會跳出工程團隊準備的驚喜畫面;至於為何設定 200 小時的時間,佐藤浩明表示這是根據使用經驗,新機約略使用 200 小時後,電容與其它音響元件持續過電後已經達穩定,會使得 200 小時以後聆聽的聲音表現趨於穩定,也建議使用者完成 200 小時的煲機再行對音質的評論。
0.03% 的金屬純度使音質自頂尖達到巔峰造級
▲最左邊為加工前的銅磚、左二為切削完成的機殼,左二為鍍金機殼、作為高強度鋁底板
作為 NW-WM1ZM2 與 NW-WM1AM2 有兩個關鍵差異,即是自電路板連接到耳機孔的連接線與機殼, NW-WM1AM2 維持與前一代相同的單塊鋁加工機殼以及 Sony 開發的音響級無氧銅線材,而 NW-WM1ZM2 則在電路板到耳機孔的連接線使用較上一代更粗、阻抗更低的 Kimber Kable 線材,至於外殼雖同為無氧銅材質,但純度亦自前一代的 99.96% ( 3N )等級提升到 99.99% ( 4N )等級。
▲佐藤浩明表示在 WM-ZX2 規劃初期就考慮過使用銅機身材質
在說明純度的影響前,也先自 Sony 為何會在頂級機型使用純銅材質說起, 原本在 NW-ZX2 的規劃階段,產品提案就提到想嘗試使用銅材質,當時亦使用黃銅材質加工成 NW-ZX1 的外殼進行測試驗證,雖然低頻表現大幅提升,但由於黃銅特性導致高頻表現不佳,單純就成本與表現的平衡並未達 Sony 當時對 NW-ZX2 產品定位的要求,不過當時就對低阻抗的銅材質留下深刻的印象。
▲雖然僅 0.03% 的純度提升,卻也使聲音進一步提升
而後在開發 70 周年紀念機種 NW-WM1Z 時,即決定使用純度更高的 99.96% 無氧銅進行機殼加工,最後的結果確實兼具低頻能量感與高頻延展性,由於無氧銅加工不易,工時是鋁的 1.5 倍,原本協力廠商是在不量產的前提下進行試作,最後也在 Sony 的勸說之下進行量產;而這次 NW-WM1ZM2 進一步使用純度更高的 99.99% 無氧銅作為機殼,雖然僅有 0.03% 的差異,但無論是清晰度或是通透感都進一步提升。
此次 NW-WM1ZM2 與 NW-WM1AM2 雖然乍看下整體外觀相似,不過也因應無氧銅與鋁合金不同的特性使用不同的加工結構,兩者對照包括外觀與背蓋的固定方式皆不同,其中 NW-WM1ZM2 的背板也自 NW-WM1Z 的合金材質改為高強度鋁合金,藉此強化較軟的銅合金材質框體。
NW-WM1ZM2 與 NW-WM1AM2 初步試聽比較
▲左邊的新世代機型尺寸大了一號
▲記憶卡槽改為側面托盤設計
▲底部為 USB Type-C 介面
▲背面隆起部分是因應安裝大容量 FT-CAP3 的設計
▲可看到新機將電源位置往上移,控制按鍵更集中在機身中央
由於今天的試聽時間不算多,僅簡單就分別以兩款耳機並分別聆聽兩首歌進行簡單的比較,作為基準的耳機之一是 Sony 錄音室監聽耳機 MDR-M1ST 搭配鍍銀 4.4mm 平衡線材,另一款耳機則是 Sony 當家耳罩旗艦 MDR-Z1R 。
▲ NW-WM1ZM2 與前身背面差異更明顯
▲頂部的端子仍維持 3.5mm 單端與 4.4mm 平衡雙輸出
若使用的是模擬近場監聽喇叭特質與著重能夠久聽的 MDR-M1ST ,則 NW-WM1ZM2 與 NW-WM1AM2 的表現差異乍聽不太明顯,不過兩者皆相對前一世代產品更為清晰、通透,此外 NW-WM1AM2 也沒有前一代中偏低頻凹陷的狀況,而 NW-WM1ZM2 雖然較為飽滿溫潤,但比起前身則有更清楚的線條與解析。
▲兩者乍聽下比前一代差距更小,但搭配一定水準的耳機則仍感受金磚的空氣感更出色、韻味較佳
▲佐藤先生個人推薦的歌曲
至於換上強調空間感的 MDR-Z1R ,兩者風格差別則更為明確, NW-WM1ZM2 的空間位置比起 NW-WM1AM2 再略廣些許,不過重點是在空氣感的氣氛更出色,能夠感受更強烈的舞台感與韻味,中頻也更為圓潤,但若單純就解析表現,確實不難理解兩者建立在相同的基礎架構,有著非常接近的解析表現。
▲左為 NW-WM1ZM2 內盒裝、右為 NW-WM1AM2 內盒裝(註:正式商品還會套上一層使用環保油墨彩印的紙封套)
▲內部採用絲絨材質,包裝強調去塑
▲ NW-WM1ZM2 盒裝就包括左方的原廠保護套
另外現場也擺出兩款產品抽掉彩色紙封套的內盒設計,兩款產品皆使用 Sony 集團新一代的灰色再生硬紙盒作為包裝盒主體,內部的襯墊為絲絨材質,強調包裝去塑化,而 NW-WM1ZM2 較厚的紙盒設計則是由於夾層多了放置原廠保護套的空間, NW-WM1AM2 需另行選購保護套。
此外,佐藤浩明表示, NW-WM1ZM2 與 NW-WM1AM2 皆針對包括 Just Ear 在內 Sony 的入耳式與耳罩耳機搭配有絕佳的表現,如果原本就是 Sony 耳機的使用者請放心使用,若為非 Sony 品牌耳機,他個人建議選擇阻抗 80 歐姆以下、靈敏度 100dB 以上的產品會有較好的表現,若為高阻抗、低靈敏度產品,或許 DMP-Z1 的表現會更為出色。
1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