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Pixel 7 Pro 智慧手機長期體驗評測,相機簡單好用、電力強的 Google 官方原生旗艦機

2022.12.05 04:14PM
照片中提到了3、Vision 3、路,包含了電子產品、電子產品、小工具、電子機器

Google 在 2022 年 10 月推出全新 Pixel 7 旗艦機系列,雖然筆者也在上市初期進行基本的開箱測試,不過畢竟許多體驗在短時間使用不見得會有感覺,其次是 Google 也持續釋出系統更新修正小問題與強化體驗,在經過約一個半月的使用時間,針對筆者在日常使用的體驗提出一些想法。

並非筆者喜歡的大尺寸機型,以及再度八字不合的螢幕意外刮傷

▲ Pixel 7 Pro 的尺寸還是比筆者理想值寬了一些

雖然筆者並非「單手使用尺寸」的死忠信徒,不過以筆者使用習慣並不愛過寬的手機,除了操作的不便以外,因為筆者習慣將手機放置在褲子的口袋內,過寬的機型阻礙較大,如果以個人喜好,筆者反而是偏好 Pixel 6a 的尺寸,但如果限定在規格定義上的旗艦機, Android 陣營就真的沒甚麼選擇,剩下華碩 ZenFone 9 與 Sony Xperia 5 IV 兩款機型的尺寸大致符合筆者喜好,不過功能性是否符合需求就又是另一個故事。

雖然 Pixel 7 Pro 外型設計乍看下酷似 Pixel 6 Pro ,不過由於螢幕曲度不同,實際上 Pixel 7 Pro 要比 Pixel 6 Pro 更矮胖一些,但實際使用差異不明顯,甚至手機殼也可以套上,只不過由於按鍵位置更改,故也不能直接使用 Pixel 6 Pro 的手機殼;然而按鈕位置調整後,則是更符合多數使用者操作的握持位置。

▲不知為何筆者從 Pixel 4 以來幾乎都在保護反而更完善的初步評測的一兩周內就會出現螢幕刮傷, Pixel 7 Pro 的刮痕則在前鏡頭處

不過不知道是筆者與 Pixel 系列八字不合或是甚麼緣故,總之 Pixel 7 Pro 是筆者自 Pixel 4 、 Pixel 5 、 Pixel 6 系列以來又一款還在測試的兩周時間內螢幕就因為不明因素刮傷的 Pixel ,筆者在測試期間與其它手機的使用方式也沒有太大區別,測試期間會使用收納袋保護,但唯獨 Pixel 系列總是會在同樣的時間因為不明原因刮傷螢幕,這次筆者手中的 Pixel 7 Pro 則是刮傷前鏡頭附近。

不過撇開螢幕玻璃意外產生的刮傷與觸控偶發性一時失靈,筆者對 Pixel 7 Pro 螢幕的使用體驗大致良好,除了受惠新面板在強光下的可視度提高以外,相較前一代螢幕兩邊的曲度更小,筆者認為也有助於降低誤觸的情況,不過要是可以選擇的話,筆者還是更偏好採用平面的螢幕玻璃面板。

沒有誇張的發熱,非重度使用實際使用續航力比預期出色

上一世代的 Pixel 6 Pro 上市時較被詬病的問題是 Google Tensor 手機偏高的發熱情況,主要是 Google 相較同期的旗艦處理器多只有一個 Cortex-X1 半客製化核心,大膽的採用雙核 Cortex-X1 ,強調藉由較低的時脈加速處理工作負載;然而實際所遇到的問題難免就是系統與軟體不如預期的善用資源,加上 Cortex-X 系列的目的並非追求能源效率,而是藉由高效能瞬間解決單執行緒工作負載,初期資源分配管理不佳也導致發熱成為被消費者詬病的問題。

Pixel 7 Pro 所搭載的 Tensor G2 若以架構與純效能的角度相較高通 Snapdragon 8 Gen 1 、天璣 9000 系列則是相當抱歉的,畢竟 Tensor G2 並未提升核心架構,仍維持與前一世代相同的 Cortex-X1 、 Cortex-A78 與 Cortex-A55 組合, GPU 則使用較新的 Mali-G710 ,但 GPU 核心數也不及天璣 9000 ,唯獨使用的製程有所改善,也進一步提升能源效率與減少發熱。

▲續航力意外的相當出色,有時性能沒攻頂也是有好處的

不過 Google 先前發表第一代 Google Tensor 時,就強調 Google 把重點放在適合日常使用的效能,而非追求帳面數據,故相較同年的旗艦晶片更著重 AI 運算的性能(但也隨著天璣 9200 、 Snapdragon 8 Gen 2 發表被比下去),相較其它協力夥伴的 Andrroid 手機, Google 亦針對 Pixel 手機與 Tensor 晶片進行深度整合,務求將 AI 帶到日常生活。

效能不算特別高,但又是新製程生產的手機晶片,最大的優點就是電池續航力會相對優秀,因為效能不夠高反而也象徵即便在重度負載也不會有那麼高的耗電量,以往也是如高通 Snapdragon 7 系列、聯發科天璣 800 系列較搭載旗艦晶片的手機更省電的關鍵, Pixel 7 Pro 的 Tensor G2 顯然就是因為規格堆疊不到頂,反而因此具備更省電的特質。

以筆者一天的使用方式,螢幕解析度選擇 FullHD ,如筆者自中午騎機車出遊,中途約三個小時的時間開啟神盾測速連接藍牙耳機(註:手機螢幕關閉放入腰包),包括拍攝幾十張照片與在休息過程瀏覽社群以及與朋友透過文字聊天,直到晚間九點回到家中,電力仍還有約 30% 以上。

以今年較長時間使用的 Sony Xperia 1 IV 、三星 Galaxy Z Flip4 作為體感體驗對照組,在相似的使用習慣,多以資訊閱讀瀏覽輔以偶爾拍照,約略可高出至少 1/4 的續航時間,筆者認為若非出國旅遊使用,對於筆者應該是足以提供約 8-10 小時甚至以上的外出使用不須充電的電力表現。

雖然 Pixel 7 Pro 上市時傳出螢幕因不明狀況,在高亮度狀況相對 Pixel 6 Pro 更為耗電,不過所謂的高亮度情境則是在晴朗的戶外情境使用才會出現,對於筆者而言,在戶外須點開螢幕使用的情況也多半是觀看與回覆訊息,瀏覽社群,會比較長時間點開螢幕的情境也只有拍照(筆者幾乎不太錄影...),故螢幕高亮度耗電對筆者不會造成明顯的問題,不過若是經常需要在戶外使用,又加上可能是重度手遊的長時間螢幕開啟使用,螢幕耗電恐怕就會是問題。

至於使用時發熱的狀況,筆者自初次使用沒有經常性的發生,不過在初次完成手機設定時,則曾在把手機攜帶到公司並連接到 Wi-Fi 網路後出現機身微熱的情形,另外若是連接到充電器充電並進行網路瀏覽,機身也有較高的機率出現發熱的跡象,但幾乎都是微溫而非如旗艦機明顯的發燙,應該也是 Google 藉由 Pixel 6 系列上市以來不斷進行處理器調整的經驗並沿用到 Tensor G2 的結果。


無腦輕鬆拍的 AI 軟體定義相機

▲ Pixel 7 Pro 相機功能對筆者而言最優異的莫過於具備微距功能的超廣角鏡頭

AI 是推薦智慧手機拍照的關鍵技術,因為手機受限先天可用空間,包括感光元件面積、光學設計等物理條件是不敵專業相機的,然而近年使用手機即可拍出出色的影像作品,關鍵之一即是 AI 技術;做為以搜尋為根的大型雲服務業者的 Google 自然在 AI 技術相較傳統手機品牌有更深的著墨,以 Google Photo 服務為基礎發展的影像處理,同時結合 Google Pixel 團隊針對 Pixel 裝置的感光元件進行最佳化,使得 Pixel 系列的照片品質一向廣受好評。

▲一些使用 Pixel 7 Pro 拍攝的樣張,大面積元件搭配大光圈鏡片容易造成近拍景深不足仍是手機相機難以避免的通病

相較 Pixel 6 Pro , Pixel 7 Pro 雖然鏡頭維持超廣角、廣角與高倍變焦,不過 Pixel 7 Pro 採用具備微距與自動對焦功能的超廣角鏡頭,潛望長焦模組不僅使用更高倍率的焦段,也將感光元件改為具備畫素 4 合 1 技術的同畫素但不同規格的元件,也表示在廣角、望遠與近拍的實際拍攝的影像表現會與 Pixel 6 Pro 有所不同。

▲色彩表現在討喜與自然之間取得不錯的平衡

▲夜拍可說是 Pixel 系列向來的拿手好戲

▲雖然只是使用手持仍可在夏威夷拍下星空

▲利用 AI 技術輕鬆呈現如同常曝光般的流水效果

先不從照片的表現,單就拍攝體驗,筆者認為最有感的應該是相較 Pixel 6 Pro 更出色的近拍表現,畢竟 Pixel 7 Pro 藉由超廣角具備自動對焦與微距拍攝,相較 Pixel 6 Pro 更容易進行近拍,以往 Pixel 6 Pro 需要透過雙指數位放大才能拍攝出的放大倍率,現在 Pixel 7 Pro 即可在系統判讀為微距題材時自動切換到超廣角鏡頭拍攝,不過在使用時需留意留個鏡頭的光軸不同,切換後不免畫面位置會與切換前略為偏移,另外如筆者在飛機上貼著窗戶拍攝時,也會由於測距系統偵測到玻璃自動切換到微距,需手動關閉微距才能正常拍攝機外雲海。

▲正常的蛋花湯色溫應該是這樣...

▲某個特定角度白平衡會錯誤,導致畫面顏色不正確

對筆者而言, Pixel 7 Pro 拍攝的照片是筆者接受度很高的風格,畢竟筆者也沒有針對手機拍攝的照片進行後製的習慣,原始輸出的照片顏色如同 Google 官方聲稱的取得討喜與自然之間的平衡,不會像過往中國系手機品牌過於濃郁鮮豔的重口味,同時夜視功能也相對專業手機更容易於夜間拍出成功的照片;雖然多數的情況白平衡都相當精確,但唯獨有次在傳統小吃店拍攝蛋花湯時,在一個特定角度會將蛋花誤判為白平衡精準色,然而從其它角度就是正常的色溫。

實用但仍細節帶有工程師思維的使用者介面

▲比起早期的 Android 原生介面,現在 Pixel 介面已經汲取各家精華變得較親民

在早期的 Android 原生介面規劃,較為充斥工程師思維,雖對於慣用 PC 的使用者不難理解其邏輯,但初期手機製造商深知這樣死板的設計不合乎使用者需求,皆設法打造更直覺的使用者介面,不過隨著 Android 生態圈越來越龐大, Android 開發團隊也慢慢自這些合作夥伴的介面設計借鏡並轉化到原生介面。

目前 Pixel 7 Pro 所搭載的 Android 13 採用的介面為延續 Android 12 的 Material You 的改版設計,藉由扁平化設計結合鮮明的視覺效果,在多數的使用場合相當直覺且容易找到功能,對於原本就使用 Android 手機的使用者應該不會有難以上手的問題。

▲欸不是... app 清單為什麼連個創立資料夾分類或是自訂排序都不行

唯獨相較第三方品牌所設計的介面, Pixel 的原生 app 清單不允許自定義排列或加入資料夾,所有的 app 只能按照中文、數字、英文的排序獨立排列在清單;雖然使用者仍可在桌面設定資料夾把常用 app 歸類,不過如一些使用率較低但偶而仍會使用的 app ,筆者多半就只能透過搜尋慢慢從一大串的 app 列表中找到,筆者還是難以理解強調以人為本的原生 Material You 為何會在這種小地方如此死板。

▲放大的快捷功能確實方便

另一個功能則是對筆者日後有海外差旅相對實用的,就是 Pixel 系列的第二 SIM 卡採用 eSIM 方式,是台灣少數能夠購買到具備 eSIM 的 Android (但可惜的是除了日規仍不支援可在日本使用交通票卡的 FeliCa ),目前有越來越多海外行動網路業者提供 eSIM 服務,相較傳統 SIM 卡還要拆裝並保管, eSIM 僅須掃描指定 QR Code 即可使用,雖然對於台灣銷售的 iPhone 具備 eSIM 已是常態,不過對台灣 Android 仍是相對罕見的功能。

▲夾雜 Hi-Res 音樂的兩千多首離線音樂,直接佔據超過 65GB 以上空間...

最後一個筆者想提出來的是裝置容量問題,不過這會牽涉到筆者個人的使用習慣;雖然筆者沒有遊玩手遊,卻是 KKBOX Hi-Fi 重度使用者,由於筆者先前習慣若有 Hi-Res 音質版本就會優先聆聽 Hi-Res 版本,但也導致筆者光是離線音樂就導致 KKBOX 應用程式占用超過 66GB 以上容量,如果使用手機拍照、錄影的頻率高一些,很快 128GB 的容量就會被占滿,考慮到 Pixel 系列無法擴充儲存,仍建議重度多媒體使用者直接選擇 256GB 版本。

整體瑕不掩瑜但仍不夠大眾取向

在歷經多個世代的演進與使用者介面不斷汲取其它產品優點,現在的 Pixel 手機已不像早期僅適合發燒友使用,一般消費者使用也不會有太多的問題,不過筆者認為 Pixel 也仍稱不上是所有人都覺得適合的手機,對筆者而言 Pixel 7 Pro 也仍舊有些瑕不掩瑜之處。

從規格發燒友的角度,顯然 Pixel 7 Pro 的帳面規格就是沒有其它相近價位的 Android 手機來的花俏,處理器的規格與跑分效果不提,重視使用者體驗而非規格對於大眾仍相對難以感受,畢竟 Pixel  對多數的消費者沒有如 iPhone 一樣的品牌力,加上 Pixel 6 系列初期給予消費者的不佳印象,多少會引起使用者質疑。

作為一款旗艦機產品, Pixel 7 Pro 相較包括蘋果、三星或是中國品牌,比較大的劣勢是一些因為工程師思維產生背離一般消費者使用上的細節,雖說這些使用體驗相關的問題有可能日後透過韌體更新,只不過畢竟目前 Pixel 多數的死忠用戶還是科技狂熱者、工程師居多,在同溫層效益下也沒有人能保證 Google 何時會意識到這些情況,像是筆者先前就看到某位以星際大戰領域聞名的網路意見領袖對 Pixel 6 Pro 幹譙連連。

但確實 Pixel 系列目前是越來越能獲得大眾接受,如近期 Pixel 6a 在日本就獲得不錯的表現,然而也可能是由於價格、功能(尤其是日版搭載 FeLica 可作為日本數位交通票卡使用)以及是日本目前市場不多的小尺寸高規格機種等因素使然,但對 Pixel 確實是不錯的開始。

▲ Pixel 正努力朝向擺脫工程師思維設法與大眾靠攏,不過有些細節恐怕仍要設法跳脫目前的死忠用戶同溫層才能發現問題

考慮到筆者個人使用習慣,如果 Pixel 7 能夠採用與 Pixel 7 Pro 相同的微距超廣角鏡頭,以手機尺寸而言筆者會更偏好 Pixel 7 一些,畢竟具備微距功能不僅拍攝生活日常小物更方便,像是工作時用以翻拍文件也更為實用,依照 Google 近期的產品策略,有可能 Pixel 8 世代就會實現才對,不過兩者比較之下筆者顧及相機功能仍會比較推薦 Pixel 7 Pro 。

但相較之下,考慮到筆者日常使用習慣並不複雜,也沒有遊玩手遊的習慣,筆者更期待預計在 2023 年推出的平價新機 Pixel 7a ,除了尺寸更緊湊,也將採用能源管理更出色的 Google Tensor G2 ,還傳出具備 90Hz 螢幕、支援無線充電等規格,雖然介面可能有些工程師怪癖(也可能到時候已被改掉),但畢竟能確保裝置的第一時間更新,以追求物美價廉、功能完整的使用者應該會是值得期待的選擇。

1 則回應

  • 覺得是一篇用心寫的文章,只是錯字有點多希望可以多確認一下,像是
    沒有誇張的發熱,非【種】度使用實際使用續航力比預期出色
    Andrroid, 是台灣少數能夠購買【道具】備 eSIM
    202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