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顯示卡世代問世後,精打細算的消費者會依據價格,效能與能耗表現評估,從中找尋符合三者之間的甜蜜點的產品等級,當然有最佳 CP 值產品,自然也會有「不如直上 XXX 」、「買更低階的 XXX 就好」的產品,雖然 NVIDIA Adalove Lace 架構的 GeForce RTX 40 世代才剛上市,不過作為次旗艦的 NVIDIA GeForce RTX 4080 似乎已被貼上定位尷尬的標籤,但別誤會, GeForce RTX 40 表現仍舊出色,只是單就性能價格比不吃香。



此次測試的版本是 NVIDIA 的創始版,在先前 Ada Lovelace 上市發表後, NVIDIA 的代表曾提及相較 GeForce RTX 30 系列創始版大量出貨且產品等級較廣多, GeForce RTX 40 的創始版無論是數量或產品等級都會緊縮不少;雖然 NVIDIA 沒講明原因,但恐怕與創始版會影響板卡夥伴的版本銷售有關。



相較 NVIDIA GeForce RTX 30 創始版的盒裝,此次 GeForce RTX 40 系列使用的盒裝相當巨大,不過不同於原本使用的亮面彩色印刷厚紙板的內外層硬紙盒, GeForce RTX 40 創始版的盒裝不僅改用瓦楞紙,另外箱體設計是直接自柱體中間斜開,將正方柱體變成上下兩個三角柱體,同時放置顯示卡的一面還有令人聯想到哆啦 A 夢取出道具特效的放射狀紋路,而在顯示卡底下則是收納 3 路 8-Pin PCIe 轉 12VHPWR 的轉換線。


GeForce RTX 4080 創始版的設計承襲自 GeForce RTX 3070 Ti 創始版以上產品的異形 PCB 正反雙風扇設計,不過相較前一世代供電採用斜插,至少 GeForce RTX 4080 的 12VHPWR 插座已是直插;由於微型 16 Pin 的 12VHPWR 連接器、電線等條件都較市場行之有年的 8 Pin PCIe 供電小且細,切記連接器一定要插緊母座,避免因為接觸不良發生燒毀意外。


不過雖然同樣冠上「 80 」的型號, GeForce RTX 4080 創始版的散熱器明顯比起 GeForce RTX 3080 創始版更為雄偉,實際上 GeForce RTX 4080 直接沿用 GeForce RTX 4090 的 3 槽 304mm x 137mm x 61mm 尺寸 450W 級散熱器;然而若從晶片 TDP 的技術規格, GeForce RTX 4080 預設維持與 GeForce RTX 3080 相同的 320W ,也意味著在高負載下風扇噪音將更為安靜,或是在封閉機箱環境中長時間高負載運算較易維持峰值效能。


回到 GeForce RTX 4080 本身, GeForce RTX 4080 採用 NVIDIA 新世代的 Ada Lovelace 架構,具備第三代 RT Core 以及第四代 Tensor Core ,具有 9,728 個 CUDA 核心,基礎時脈為 2.21GHz , Boost 時脈為 2.51GHz ,同時配有 16GB GDDR6 記憶體,與 GeForce RTX 4090 落差近 7,000 個 CUDA Core ,故兩者的基本差距難以依靠超頻彌補。


畢竟同樣基於 Ada Lovelace 架構,扣除核心數量、記憶體大小以外, GeForce RTX 4090 有的功能 GeForce RTX 4080 同樣也沒少,例如專屬於 Ada Lovelace 的 DLSS 3 就是一項新功能; DLSS 3 是建立在 DLSS 2 基礎原理的新版本,同樣透過 AI 機器學習方式將較低解析度的影像渲染成高解析度版本,但藉由光追引擎加入 Optical Flow Accelerator 進行光影特效預測,再結合來自遊戲內運動向量資訊進行 AI 預測,透過 AI 產生原本不存在的中間幀,使幀數相較 DLSS 2 再增加一倍。

雖然目前 DLSS 3 才剛推出,不過不同於當年第一代 DLSS 推出一陣子後才陸續有內容宣布支援,在歷經 DLSS 2 擴大與引擎、內容開發者的合作, DLSS 3 在 GeForce RTX 40 一上線即有可遊玩內容, NVIDIA 開發團隊甚至還與 Valve 將經典遊戲「傳送門」進行現代化視覺重製,提供擁有「傳送門」的玩家免費下載 Portal with RTX,同時連 3DMark 也在第一時間加入測試項,供使用者視覺化與數據化比較 DLSS 3 與 DLSS 2 以及原生的差異。筆者在預設搭配 DLSS 3 進行全特效開啟, 4K 解析度皆維持在接近 60fps 前後,但無法穩定的超過 60fps 以上。


此次搭配進行測試的平台是 Intel i9-13900K ,搭配華擎 Z790 Taichi Carrara 主機板, Kingston Fury Beast 6000MHz DDR5 16GB x 2 記憶體, Kingston FURY Renegade 2TB SSD ,僅開啟記憶體 XMP1 ,不額外進行處理器與記憶體超頻;此次也特別商借 4K 解析度的顯示器進行測試,畢竟會購買到此層級產品,勢必也是對高解析度遊戲有所需求。


















從測試的表現來看, GeForce RTX 4080 的效能相較前一世代的 GeForce RTX 3080 有相當顯著的提升,尤其在相同的 TDP 之下很難想像在純性能有如此出色的世代提升,若進一步加上支援 DLSS 3 ,則在 4K 遊戲能夠獲得更明顯的流暢度提升。















前世代 GeForce RTX 3090 雖然效能更為出色,但次一階的 GeForce RTX 3080 仍相當受歡迎, GeForce RTX 4090 的功率設定在與 GeForce RTX 3090 Ti 相當的 450W ,為何僅 320W 的 GeForce RTX 4080 還未上市就被說是助長 GeForce RTX 4090 銷售的推手?尤其 AMD 公布 Radeon 7900 XTX 後更導致許多消費者對 GeForce RTX 4080 抱持觀望。


導致 GeForce RTX 4080 未上市風評就不佳的根本原因就是 Ada Lovelace 大幅改善架構能源效率,使得 GeForce RTX 4090在功率提升的同時,也有顯著優於 GeForce RTX 4080 的表現,其次是兩者都已經是遠超消費者認知的旗艦級產品,自然已有攻頂能力,比較下當然是選擇投資報酬率更好的 GeForce RTX 4090 。

雖然價格、性能差等因素使得 GeForce RTX 4080 目前較為尷尬,但這是比較出來的結果,雖然競品以更優異的價格提供相近的純效能,但別忘了 GPU 的決勝關鍵遠比 CPU 複雜,驅動程式的好壞、遊戲相關產業的配合也相當重要,而向來 NVIDIA 在驅動程式以及產業合作都相當積極,也是 GeForce RTX 4080 的先天優勢所在,不過從現實來說,筆者還是更期待適合 2K 特效全開的 GeForce RTX 4070 Ti ( aka RTX 4080 12GB )問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