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al A6000入耳式耳機評測,將A8000精髓化為更好驅動、更親民且輕盈的次旗艦

2024.12.16 06:14PM

日本音響品牌final的A系列入耳式耳機是許多音樂發燒友喜愛的產品線,畢竟final是當前少數日系品牌提供從入門到頂級完善的耳機產品線的品牌,其中作為金字塔頂端的A8000也是受到許多頂級耳機玩家推崇的產品;雖然近萬元的final A5000也提供相當水準的表現,然而對一些預算未達A8000,但又願意花費比A5000更高金額的玩家還是有些搔不到癢;Final在2024年末終於出手填補次旗艦級產品,推出未滿二萬元級距的A6000入耳式耳機。

▲盒裝相較A8000樸實,畢竟價差差不多四倍
▲A8000表現確實出色,但無論物理或是價格都是重量級產品...

final A8000為玩家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以品牌旗艦平面振膜耳罩耳機D8000為方針、趨向平衡且音響性的調音,其中的功臣莫過於超薄全鈹金屬振膜與不銹鋼外殼體;不過也由於全鈹金屬振膜與不銹鋼外殼體除了材料與加工複雜性帶來的成本問題以外,耳機本身的重量也相對一般耳機更重,達41克,同時純金屬振膜對於前端的驅動力要求也相當高,對於普遍的耳機玩家顯得不夠親民。

▲A系列自A5000到A8000之間有巨大的區間,A6000則在B系列退場後試圖填補兩萬元以下級距的市場

依照final現行A系列的產品定位,A2000與A3000則是作為發燒入門級的不同調音孿生產品,至於A系列的A4000與A5000則是更進階的親民發燒級價位不同調音產物,全新的A6000則是主打將A8000的頂級發燒級表現以更容易負擔的價格讓玩家一親芳澤,以A8000約1/4的價格提供喜歡A8000調音但也許是預算不足,或是已有A8000但想要一款能更方便帶出門的第二耳機的客群。

▲相較A8000超過40克的重量,A6000僅比A500多了2克為24克
▲使用2 Pin 0.78插針可換線系統

A6000並未如A8000使用高成本、難加工的金屬振膜,外殼體也未使用金屬材質,而是使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實現近似A8000盡可能減少單體不必要振動的設計理念;A6000仍與其它評價的A系列耳機一樣使用清亮的ABS樹脂外殼體並施加顆粒塗層,然而將專屬的f-core DU單體以「不鏽鋼震動抑制器」的單體支架進行固定,取不鏽鋼高鋼性且抑振的特色,在盡可能不增加耳機重量的前提達到一定的效果,故A6000的重量也僅有24克,同時殼體更為小巧。

▲A6000的特色是單體使用不鏽鋼支架抑制多餘的震動,但使用ABS外殼體維持輕盈的重量

此外,A6000搭載的6mm的f-Core DU單體官方敘述與A5000差不多,強調單體前端素材使用黃銅,並搭配30μ的超細CCAW銅包鋁漆包線音圈,再以最小黏著劑進行組裝,不過靈敏度相較A5000的100dB微幅增加至101dB,也許焊料。同時,A6000也導入全新開發的2Pin OCC軟單晶銅線材,也是Final第一款使用此款線材的產品,表層並未進行鍍銀處理,主打兼具溫潤與高解析。

▲A6000並非搭配標準TYPE E耳塞,而是開口較大的TYPE E真無線耳機型耳塞

final A6000強調調音的方式是以A系列奠定的全新評估方式,透過不同品質、不同音量錄製的音樂以實際聆聽的方式進行評估,從而使耳機能夠在不同的聆聽條件都能實現調音工程人員追求的音質,值得注意的是在官方調音的設定之下,final A6000並未使用final有線耳機搭配的TYPE E矽膠耳塞,而是使用針對真無線耳機、開口更大的TYPE E真無線耳機規格耳塞。

▲A6000配戴感相較A8000舒適且貼耳許多

在配戴感方面,final A6000相對final A8000容易配戴不少,畢竟A8000的不鏽鋼殼體不僅沉重且止滑性較差,加上若於夏天容易流汗的季節會更明顯,至於冬天剛配戴的冰寒感就又是另一個故事;而採用不鏽鋼內部機構的A6000相對A5000只不過稍稍增加2克,也保有在樹脂表層加入顆粒塗層的止滑效果,對普遍的使用者都有出色的配戴舒適性。

▲A6000搭配家用DAC的表現仍相對手機直推來的出色,但使用手機聆聽的表現不像A8000的手機與家用DAC落差那麼明顯

筆者以智慧手機、桌上型DAC一體機(中增益300mW模式)兩種環境搭配以KKBOX播放器的離線無損音質音樂進行對照,筆者認為A6000的音色乍聽下似乎淡如水,不過打個比方,A6000並非過濾後的純水,而是帶有細微甜感的軟水,音色初聽平衡帶有微暖的中性調,高頻滑順不刺耳,低頻量感不多但相當沉;而以Xperia 1 VI聆聽時低頻較為鬆散、音樂的音場相對人聲較突出,使用一體機聲音更為收斂、細膩,低頻量感更少,下潛則更帶能量。

▲嚴格來說A6000仍比A5000以下級距難驅動,但對於願意花超過萬元購買有線耳機的玩家應不是大問題

不過雖然final A6000鎖定的是兩萬元內級距的耳機,確實對比final A8000對於前端的要求沒哪麼高,但單靠手機的耳機孔驅動仍需一定的音量,此外在筆者桌上型DAC系統除了聽起來聲音明顯驅動的更完整以外,筆者發現也許是final A6000靈敏度算不上超級高,在中增益設定之下於-65dB至48dB之間的音量變化不算大,當然如果對比許久前測試A8000時A6000還是相對好處理許多了。

▲盒裝收納盒仍為final品牌的矽膠圓盒

另外,筆者也使用final標準的TYPE E耳塞與隨附的TYPE E真無線耳機型耳塞交叉對照,雖然大致的調性,若使用TYPE E耳塞人聲會更為後退,低頻則會出現比較明顯的侵略感,相對之下使用開口較大的TYPE E真無線耳機版耳塞則更為均衡,不過也表示使用者仍可依據喜好利用耳塞調音,只是怎樣的耳塞適合仍需要花一些時間挑選,但相較一開始就投資線材應該是相對划算的。

▲筆者對這條線材的表現相當滿意,不過final應該加緊腳步推出4.4mm平衡版本供偏好原汁原味的消費者選擇
▲盒裝線材頗具質感

至於全新的OCC線材撇開音質不論,其柔順的舒適性在日常使用也顯得相當方便,筆者發現其音色與筆者使用日本Oyaide 102SSC線材製作的手工線有些神似,同樣都屬於較為溫潤但解析表現出色的調性,不過由於筆者使用的線材為8芯平衡,故聆聽相對低頻量感更少,同時也由於平衡的關係人聲比起這條單端線材再稍稍後退一些。

▲final A6000剛好可以與價位接近、採用平衡電樞的S5000作為兩種不同單體的對照組

final A6000也許算是final於B系列停產、而全新S系列則主打純平衡電樞之下一方面填補B系列退場、另一方面提供與價位相近的S5000做為比較動圈單體與平衡電樞差異的新選擇,對於偏好A3000、A5000、A8000音色的玩家,也有著更具發燒音質但價格僅需旗艦1/4的準旗艦有線耳機供選擇,不過筆者認為final也應該盡速推出與A5000相同線基的平衡線材,使偏好原廠調音的玩家能因應主流趨勢進行平衡連接。

相關消息

遊戲天堂
FCC電檢照片顯示華碩將推出一黑一白兩款ROG Ally 2電競掌機,增強握柄人體工學、黑色機型可能為Xbox認證機型
Chevelle.fu
1 個月前
在地生活
吉伊卡哇廠商限定圖片外流 日方決定取消台灣訂單
討喜小姐
1 個月前
開箱評測
Cooler Master NCORE 100 Air直立式ITX風冷機殼評測,超小占地面積能容高規格系統的精緻機殼
Chevelle.fu
1 個月前
產業消息
Sony將在5月13日公布Xperia 1 VII,首支預告聚焦Alpha相機技術
Chevelle.fu
1 個月前
開箱評測
不想要耳塞 Sony無線降噪耳機折590元 平價降噪耳罩式耳機可選它
Tandee
1 個月前
產業消息
三星旗下HARMAN收購持有B&W、天龍馬蘭士的Sound United
Chevelle.fu
2 個月前
關於android播放3gp內含AAC無法撥放問題
hanawa
15 年前
人物專訪
GPS導航發明前計程車怎麼找路?以前載客常遇到霸王車、靈異事件?本篇就讓「老司機」親自說給你聽!
丹費特
1 個月前
遊戲天堂
吉伊卡哇袋著走聽見玩家心聲大更新 期待退坑玩家回流
討喜小姐
2 個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