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任天堂Switch 2的設計理念與發想幾乎可說是Switch的蕭規曹隨,不過如同任天堂強調Switch 2不僅只是Switch的升級版、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也強調Switch 2是進一步朝任天堂前社長岩田聰勾勒的願景邁進,Switch 2的實際體驗也不僅只是因應當前遊戲趨勢的一次基礎硬體升級。
基於Switch 2可分離Joy-Con 2的滑鼠模式的創新體驗

▲Switch 2的Joy-Con 2控制器可作為滑鼠使用,帶來全新的遊玩方式
Switch 2承襲Switch可將左右側控制器分離並做為單一控制器或兩個獨立控制器使用的概念,不過Joy-Con 2藉由加入滑鼠功能後進一步又提升更多遊戲操作的可能性,畢竟一般滑鼠的標準設計只有左右鍵,但Switch 2的Joy-Con則是有大量的按鍵可用;除了任天堂在第一方的派對遊戲內容加入活用滑鼠模式的操作以及移動外,輪椅籃球遊戲Drag x Drive與銀河戰士Prime4 Beyond則更進一步發揮此功能。

▲Drag x Drive需要雙手操作Joy-Con 2模擬輪椅控制
Drag x Drive是在單人操作時利用手持左右兩側的Joy-Con 2進行滑動,藉此對應輪椅的移動方式,也算是可以模擬乘坐輪椅時以手推動輪子的觸感。

▲銀河戰士Prime4 Beyound支援獨特的雙手控制模式,類似鍵鼠控制但又有些不同

▲銀河戰士Prime4 Beyound的滑鼠控制模式主要的控制仍仰賴右手,與一般鍵鼠遊玩FPS的概念有些不同
銀河戰士Prime4 Beyond雖然對應傳統控制器模式,但也可透過左手握持左Joy-Con對應角色移動、右手以滑鼠模式操作右Joy-Con進行指向以及功能操作,在某種程度模擬鍵盤搭配滑鼠的組合;不過由於在一般鍵鼠操作時右手多半負責視角與開槍、功能操作由左手控制鍵盤負責,銀河戰士Prime4 Beyond把所有功能集中在右手的方式需要一點時間適應,但確實是提供過往家用主機或PC未有的體驗。
對於一部分移植遊戲內容,例如策略遊戲等,也能活用Joy-Con 2的滑鼠模式進行游標的控制,不過這部分還要看開發商的決策,畢竟目前已經確認Switch 2可相容外接滑鼠,相較要玩家捨具有人體工學設計的傳統滑鼠為了方便使用造型較特殊的Joy-Con 2取代滑鼠可能會比較沒有說服力。
第三方開發商的創意:以卡普空快打旋風6為例
在談第三方移植作品的狀況前,筆者倒是先在卡普空的快打旋風6的Switch 2版發現有趣的概念;卡普空應該是考慮到傳統格鬥遊戲由於指令輸入的複雜性以及應對的反應速度導致對於新玩家的門檻較高,為了設法降低新玩家的格鬥遊戲門檻,快打旋風6加入所謂的現代模式,以簡化的方式提供玩家遊玩。
Switch 2除了標準模式以及現代模式外,還在添加稱為「卡路里消耗模式」的玩法,不過嚴格來說「卡路里消耗模式」並非正式的對戰,而是一種具有樂趣又可兼具運動的創意模式,在此模式中雖然具備動作對應功能,不過基本上只要瘋狂的晃動Joy-Con 2,遊戲角色就會自動出招,原則上卡路里消耗得越多就越容易獲勝。

▲卡路里消耗模式基本上是一種健身運動,消耗的多就會贏
雖然卡路里消耗模式的概念不複雜,且本質更接近某種程度的字洞遊戲展演,不過卻也僅可能在基本設計具備創意、且具有龐大遊戲客群的Switch 2主機發生,畢竟即便其他主機或PC的控制器具有類似的機能,但也不會有開發商特地加入類似的模式(除非是VR類遊戲)。
受惠NVIDIA軟硬體整合的遊戲體驗

▲Switch 2與時俱進的支援4K解析度,符合當前主流家用主機趨勢
即便Switch 2相較Switch的硬體有長足的提升,不過從目前外界推估的整體性能,可能還是略為落後AMD一部分的Ryzen Z系列遊戲處理器,然而受惠於Switch 2的封閉系統環境、處理器平台單一化,輔以NVIDIA硬體與支援的AI增強技術,Switch 2仍可實現相當程度的AAA遊戲體驗。
當然由於掌機能耗的先天限制,Switch 2仍無法達到目前世代家用主機的遊戲流暢度水準,不過在遊戲影像的體驗至少有著不遜於甚至稍微領先Steam Deck的表現,其中的關鍵在於任天堂與NVIDIA的緊密合作。
由於Switch 2的客製化處理器具備NVIDIA的Tensor Core與RT Core,除了支援硬體光線追蹤以外,亦可借助AI提供NVIDIA的DLSS技術,這對於Switch 2以低供耗實現掌機模式的流暢幀率,或以家用主機模式輸出4K畫質非常重要。
像是筆者在活動會場體驗移植版的Cyberpunk 2077(電馭叛客2077),雖然人物的貼圖細節表現相對高規遊戲PC還是沒那麼出色,不過在過場體驗的槍戰的動態體驗已有相當的水準,多數戰鬥畫面都沒有太明顯的卡頓,反而是靜態過場演出偶而會出現DLSS增強的些許瑕疵,不過畢竟DLSS背後的AI模型仍持續在增強,未來應該會更好一些。

▲雖然電馭叛客2077在過場偶而會出現些微的DLSS增強瑕疵,但戰鬥時沒有明顯問題且相當順暢
筆者也並非否定基於x86處理器的PC遊戲掌機,然而PC生態最大的問題就是開放生態系,系統需要相容繁雜的硬體組合,若為Windows更會遇到系統底層除了執行遊戲以外還有各種複雜的背景服務佔用資源,這也導致同一款遊戲在PC主機遇到的問題通常比家用主機還要多。
另外筆者推測第三方能夠移植到Switch 2的遊戲可能會相當趨近符合Steam Deck最佳化的要求,畢竟筆者認為任天堂對於玩家的體驗會有一定程度的要求,倘若在硬體效能相似的Steam Deck都不太能順利執行的前提下,要移植到Switch 2且畫面、流暢度要有一定水準,除非是開發商相當有心,否則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PS:筆者很好奇在PC掌機畫面顯得模糊的魔物獵人:荒野是否有可能成功移植到Switch 2?)

▲筆者認為第一方遊戲的創意是Switch 2最大的價值,可執行跨平台移植作品則是附加價值
不過如前面所說,畢竟Switch 2仍是一台「具有家用主機模式的掌機」,在兼顧續航力、效能、成本等條件下,Switch 2也不見得能夠執行所有在其他平台的AAA作品,同時移植後較其它同世代家用主機的畫面體驗也相對較差一些,Switch 2最大的價值還是不會在其它平台推出的任天堂第一方內容,執行跨平台AAA遊戲則反而是附加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