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在2025年7月下半年的Galaxy Unpacked活動公布兩款摺疊旗艦機,包括Galaxy Z Fold7及Galaxy Z Flip7,其中Galaxy Z Fold7的重點聚焦在更纖薄的設計與Ultra等級的相機體驗;在台灣正式上市前,三星提供工程測試機做為短期體驗之用,考慮到後續多數的功能應該都會隨著One UI 8推播到Galaxy Z Fold6,故此次在時間有限的情況聚焦在整體設計及相機。
折疊後如同Galaxy S 25 Ultra般的纖薄



提到Galaxy Z Fold7,不得不先提三星在2024年於特定地區推出的Galaxy Z Fold Special Edition,筆者認為Galaxy Z Fold Special Edition的技術與設計理念大幅影響到Galaxy Z Fold7,甚至從概念、結構而言,Galaxy Z Fold7更像是Galaxy Z Fold Special Edition的進一步發展;Galaxy Z Fold7把重點放在過往三項用戶優先認為有待提升的部分:更纖薄的機身、更大的螢幕及更出色的相機。


Galaxy Z Fold7在外型設計仍有著酷似Galaxy Z Flip6的風格,不過呼應更薄型化的機身,受限物理特性不得不具一定厚度的鏡頭光學設計,使得主鏡頭模組底下的凸出程度較Galaxy Z Fold6更明顯,折疊後僅8.9mm厚度也較Z Fold Special Edition的10.6mm更為縮減,更不用說展開後僅有4.2mm;另外此次筆者取得的顏色是主打的海影藍,鏡頭外環帶有深銀色點綴,更凸顯鏡頭設計。
更大的內外螢幕



Galaxy Z Fold7的內外螢幕也較Galaxy Z Fold6更為放大,並與Galaxy Z Fold Special Edition看齊;Galaxy Z Fold7封面螢幕從前一代的6.3吋提升到6.5吋,並維持21:9的比例與開孔螢幕搭配10MP相機;而內頁摺疊螢幕進一步放大到8吋2,184x1,968,但不同於Galaxy Z Fold Special Edition仍使用螢幕下相機(UDC)技術,Galaxy Z Fold7索性採用開孔螢幕,進而使內頁螢幕具備100度廣角的10MP相機,使用內頁螢幕進行視訊也不再畫質尷尬。


為了實現更纖薄的設計但又不能在耐用度妥協,Galaxy Z Fold7在內頁螢幕結構與轉軸也進行大幅增強,除了機身邊框使用Advanced Armor Aluminum,並採用更小型、強度更高的Armor FlexHinge,同時內頁螢幕的可撓式玻璃基板採用加厚的UTG超薄可摺玻璃,並在邊緣部分透過四級鈦加固;不過由於優先考慮纖薄設計,在進行用戶意見調查後,Galaxy Z Fold7也依循Galaxy Z Dold Special Edition不再支援S Pen換取更薄型的內頁螢幕設計。

另外,在裸機的狀態下,由於Galaxy Z Fold7的轉軸設計使兩側較過往機型在摺疊時更貼合,邊框設計並無額外的凹槽,筆者在握持更薄的邊框展開內頁螢幕時會覺得較以往更困難一些,不過依照一般消費者使用情況,在安裝保護殼後應該會隨著保護殼針對邊框的加深保護設計產生較明顯的縫隙,在裝有保護殼的情況應該會更容易打開內頁螢幕。
可預期的基本規格提升、不變的電池容量






Galaxy Z Fold7搭載的硬體是可預期的例行性升級,採用高通Snapdragon 8 Elte for Galaxy處理器,除1TB版本外為12GB RAM,算是中規中矩的旗艦機配置,雖然三星強調搭配新款石墨材質大面積散熱系統,不過倘若使用跑分軟體評估的數據表現仍低於Galaxy S25 Ultra,但以耐久度測試發現手機的溫升相當不明顯,筆者推測應該是考慮機身薄型化設計優先抑制極端情況下的發熱情況,畢竟實際厚度只有一般旗艦機一半,內部發熱也會更明顯傳遞至表面。










續航力的部分由於時間關係就未進行測試,不過Galaxy Z Fold7的電池容量仍舊維持在4,500mAh,筆者推測其續航力可能與Galaxy Z Fold6相當或略長一些;此外還要考慮摺疊手機內外螢幕的耗電量會有明顯的落差,在真實環境使用最終續航力仍會取決於內螢幕與外螢幕的使用比例,倘若內頁螢幕使用比例較高,電量也會消耗得更快,若以Galaxy Z Fold6的續航力推測,Galaxy Z Fold7的實際日常使用續航力可能會落在10小時左右。
主鏡頭、廣角表現足以達Galaxy S25 Ultra表現

以往由於受限優先縮減機身厚度與考慮機構強度,Galaxy Z Fold的相機規格多半接近Galaxy S標準機型等級,不過對於用戶而言,Galaxy Z Fold的價格比起Galaxy S Ultra更貴的情況下,也會希望相機的拍攝體驗能達到Ultra等級的水準;Galaxy Z Fold7就在這樣的呼聲下將主鏡頭規格提升、嚴格來說就是近似於Galaxy Z Fold Special Edition的規格,就是採用與Galaxy S 25 Ultra同級的200MP元件。


























由於台灣並未引進Galaxy Z Fold Special Edition,故不確定Galaxy Z Fold7的主鏡頭光學是否採用一樣的設計,不過在資料中提到Galaxy Z Fold7較Galaxy S25 Ultra主鏡頭模組縮小達18%,也許可合理推測其主鏡頭模組設計可能接近同樣追求纖薄的Galaxy S25 Edge;在提升主鏡頭至200MP元件後,最根本的就是感光元件面積的增加,輔以新一代處理器的ISP與AI增強,故也使得主鏡頭影像品質有相當的提升。















另一個在實際拍攝時的意外驚喜則是在微距拍攝的放大率似乎比Galaxy Z Fold6來的出色,對於喜歡拍攝小物的朋友應該會相當有感,不過理論上由於切換到自動微距畫面會有一閃,表示鏡頭已經進行切換,應該表示Galaxy Z Fold7超廣角的光學設計可能與Galaxy Z Fold6不同;不過不確定是由於當前測試機的相機功能或是對焦邏輯問題,筆者在切換到10倍時,會低機率偶發出現脫焦現象,例如筆者拍攝的狗狗已經出現物件偵測的外框,但一陣子後卻開始脫焦,而Galaxy S25 Ultra在相同情況並不會出現同樣的情形。
些許讓步換取更薄、螢幕更大、畫質更好的升級

由於筆者本身不是這類大螢幕摺疊機的目標客群,筆者不確定此次的三大優先升級項目是否是原本Galaxy Z Fold用戶最在乎的,但確實相較Galaxy Z Flip系列,筆者認知的Galaxy Z Fold用戶的死忠程度更高,顯示平常具有與一般手機相近的使用體驗、展開後又能呈現更大螢幕的體驗確實有特定的市場需求,無論在機構或是軟體體驗部分,三星目前也仍舊處於相對領先、甚至優於提供系統的Google Pixel Fold。

就如前面所說,Galaxy Z Fold7與其說是Galaxy Z Fold6的後繼機型,更像是Galaxy Z Fold Special Edition的進化版;相對過往的Galaxy Z Fold系列,Galaxy Z Fold7優先追求纖薄、更大的螢幕與升級的主鏡頭,然而除了電量並未進一步提升以外,也如同Galaxy Z Fold Special Edition一樣不支援S Pen,當然就筆者而言會覺得當S Pen劃過摺疊螢幕的轉軸區塊還是有些怕怕的,不過對於一些Galaxy Z Fold用戶也許是看中大螢幕加上S Pen的組合吧。

不過確實Galaxy Z Fold7在整體設計有著顯著的變化,筆者認為明顯縮減的機身厚度絕對是有感的,此外內頁螢幕進一步增加至8吋、摺痕更不明顯,以及終於放棄看似酷炫但實用性不佳的UDC 4MP內頁鏡頭相機等,應該對於現行Galaxy Z Fold用戶都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尤其對於還在使用Galaxy Z Fold4及以前機型的用戶會有更顯著的隔代升級感。
本文章所有內容均由編輯撰寫,我們可以由閱覽者的點擊購買行為中獲得由第三方平台提供的導購分潤收入。文章提及的內容與價格是文章發布當下的資訊,目前可能已有變化,詳情請參閱購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