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la 人形機器人 Optimus 難以達成年產目標,主因在於模仿人手設計導致製造過程複雜。
在Elon Musk積極推動的未來計畫中,Optimus人形機器人被視為關鍵一環,甚至更預言將成為比電動車更重要的營收來源,並且目標在2025年實現5000台的年生產數量。不過,The Information網站報導指稱目前Optimus人形機器人的實際生產進度遠比預期落後,因此原訂生產數量目標幾乎難以實現。
目前Tesla僅生產出數百台Optimus人形機器人,而大量機體因缺乏完整的手部與下臂零組件而被迫閒置在工廠內。問題主要集中在機械手臂的設計與組裝技術面臨挑戰,因此讓整體生產進度受阻。
在日前公布的2025財年第二季財報結果中,Tesla說明其營收達225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減少12%,創下近十年內最大季度跌幅,而淨利更減少16%,降低為11.7億美元,Elon Musk更透露未來幾季內將持續面臨挑戰,尤其在美國電動車補助逐步退場、全球市場競爭加劇情況下,若無新成長引擎,整體營運壓力恐進一步加劇。
在進一步說明中,Elon Musk雖然未直接說明Optimus人形機器人生產出現困難,但仍強調此產品在未來5年後的表現有中等程度以上的信心,但對於近期一兩年內的發展則無法保證,似乎間接證實Optimus的發展面臨瓶頸。
技術門檻未突破,五指機械手設計仍待最佳化
目前Optimus的主要技術障礙集中在手部結構設計,The Information網站報導引述多名知情人士說法,認為開發能模擬人類手部靈活度的五指機械手設計,依然是一項較難克服的挑戰。Tesla希望Optimus的雙手能處理從搬運工廠物料到彈奏鋼琴等精細動作,但現階段的設計依然無法實現理想表現。
不過,對於是否有必要堅持「類人型」手部設計,業界看法呈現分歧。部分看法認為,市面上已有不少更實用的簡易手臂抓取物件方式,能以更低成本完成多數作業,甚至在Tesla內部也有員工認為並非每一台Optimus都必須配備五指機械手,尤其是執行特定工廠作業時,機器人不一定需要配置仿照人類的雙手設計。
高層變動與訴訟爭議為項目投下陰影
除了技術困難,近期人事與法律問題也為Optimus計畫帶來更多變數。
今年6月,原先負責Optimus專案的工程主管Milan Kovac離職,由AI團隊負責人Ashok Elluswamy接任,隨後Tesla更針對前員工創立的Proception提出訴訟,指控其竊取Optimus手部相關機密技術。而根據訴狀內容,Optimus開發至今已投入數十億美元的資源,顯Tesla視其為未來長期布局核心資產,因此也凸顯Tesla對於Optimus專案的重視,甚至投入龐大研發成本。
保密作業下的階段性進展
儘管Tesla持續對外強調Optimus的應用潛力,但實際進展卻相當緩慢。目前在美國加州Palo Alto研發中心約有50台Optimus正在測試中,這些機器人會在人員監督下執行行走、抓取等任務,但距離大規模實際佈署仍有一定距離。
雖然Elon Musk曾預估Optimus未來將使Tesla市值推升至2 兆美元,成為當前市值的26倍,但面對電動車銷售疲軟與機器人研發進展緩慢,市場已開始對這些樂觀預期產生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