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回應美國司法部反壟斷訴訟,主張法院干預市場將損害使用者體驗與創新研發,堅守平台自主權與生態系統完整性。
美國司法部從去年3月向蘋果提起反壟斷訴訟,指控其在手機市場中利用iOS生態系統與App Store支配地位,壓制競爭且傷害消費者權益。而在經過數月準備後,蘋果稍早正式對該訴訟提出抗辯,強調政府的指控不僅誤導,甚至可能破壞用戶熟悉的使用體驗,並且對科技創新造成長遠傷害。
蘋果在抗辯中表明,這場訴訟並非代表廣大iPhone用戶,或是受益於iOS平台的開發者發聲,而是幾家大型科技公司意圖「搭便車」,免費享受蘋果多年投入資源所打造的技術與創新成果。蘋果認為司法部此舉企圖以反壟斷之名行「重新設計市場結構」之實,要求法院重新定義一個廣受用戶喜愛且在全球暢銷的消費性產品。
蘋果指出,若美國司法部的主張成立,將迫使其做出一連串根本性改變,不僅可能削弱iPhone在安全性、隱私與易用性上的優勢,也會打擊蘋果維持高品質使用體驗的能力。
在法律層面,蘋果針對美國司法部的各項指控逐一提出反駁,而接下來預期將進入冗長的「證據開示」階段,蘋果必須證明美國司法部相關指控不符合事實。若未能在此階段達成和解,案件將進一步進入「簡易判決」階段,接著可能展開正式審判,最終甚至上訴至聯邦最高法院,預期將會成為歷時數年的法律拉鋸戰。
而蘋果也在抗辯文件指出,iOS與App Store的政策正在快速演變中,不少爭議點在司法訴訟結果出爐前恐已失去原本意義。
以蘋果與Epic Games的官司為例,美國法院最終要求蘋果允許開發者在App內提供外部支付連結。蘋果雖然對此裁決表示不滿,但也依照規定進行調整,開放開發者提供導向網頁版的購買選項。此外,因應歐盟數位市場法案規定,蘋果也針對歐洲市場調整App分發模式、允許第三方App Store進駐iOS生態系統,並且開放更多支付與瀏覽器引擎選擇權。
這些變化都可能削弱美國司法部目前提出的壟斷指控基礎,蘋果甚至暗示,現行市場的競爭格局正在自然演變,不應透過法律強行干預創新機制。
蘋果與先前主張一樣,強調自身並未壟斷市場,而是透過產品整合與系統設計,打造出能夠保障用戶安全與隱私的封閉式生態系統。但隨著全球各地政府開始對大型科技業者提出市場壟斷質疑,蘋果提出的「封閉但安全」策略也面臨愈來愈多挑戰,包括美國、歐盟、日本與南韓等市場,都在不同層面針對App Store的抽成比例、替代支付系統、第三方應用分發方式提出立法干預。
而在競爭對手方面,Google、三星等業只早已採行相對開放的策略,支援第三方應用市場與不同來源的APK安裝機制,因此也讓蘋果的封閉架構更容易成為市場針對目標。
蘋果在聲明中強調,其開發策略是為了用戶的隱私與安全而設計,而非打壓市場競爭。而這場官司的核心,並非只是檢視蘋果是否影響其他業者競爭市場,更涉及科技業者是否應該擁有對自己平台全權管理的自主性,或者應被迫對外開放,進而接受更多「公平競爭」規範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