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來源:X-Bit Lab
產業消息 AMD 處理器 引用來源:X-Bit Lab 22 則回應 Chevelle.fu 明年APU家族的Brazo-T "Hondo"要下殺2W挑戰平板平台嚕。新聞來源:iTHome Online 2011-07-05 Chevelle.fu HP的四核心APU筆電在北美開賣嚕,dv6z搭配A6-3400M以及支援Dual Graphic(未公佈搭配的圖形方案)技術,從649美金起跳。北美網站在此:HP頁面 2011-07-04 sean_robot 我想還有其他理由啦,尤其是APU目前所知道的終極目標,也就是GPU也可以直接吃部分CPU的指令來跑(尤其是那種CPU跑很累但是GPU跑很輕鬆的指令)不過目前APU的CPU和GPU兩者還是分得太開了,要讓GPU作為協處理器,從發展時程看起來大概要等APU二代才會慢慢轉向由硬體自動而且直接轉發指令,現在的狀況看起來還是要靠軟體來處理由軟體處理的缺點大概就是程式沒特別去寫就用不到,或者換個平台就用不到。硬體處理的話...或許在DOS底下進行特定指令都可以有加速效果(要看設計啦,如果他是把GPU的部分偽裝成一顆CPU讓OS去認的話那就...)而且就算是文書機也能夠因為GPU的加入有加速的效果:網頁的顯示使用GPU加速已經成為各瀏覽器的目標,網頁上會有影片,丟給GPU硬解,網頁上有FLASH,那些物件丟給GPU的大量單元去算,網頁上有文字,處理文字反鋸齒用GPU處理...這類本來就是視覺的物件,丟給GPU處理正適合;CPU就負責GPU鞭長莫及的部分,然後把自己不擅長的部分丟給GPU去做。這樣CPU不需要無限上綱的快,也可以避免效能(和電力)的虛耗而且打電動...也有2D的啊,也有懷舊的啊,臉書偷菜也算一種啊,不是每個需求填上打電動的人買回去都是要玩哭系統(CRYSIS...喔,系統是SYS(爆) 2011-07-01 palatis Chevelle.fu wrote: 不過我是覺得這樣的CPU與GPU是很剛好耶,大概我覺得CPU對我來說只要飛龍X3等級就充裕有關吧,我個人反而是比較需要圖形的效能,不過這是個人習慣啦,畢竟我也不知道對我來說掛網用的機器要i7做什麼XD 「對你來說」可能剛好,可是對某些人來說很尷尬...這就好像麥當勞從現在開始只賣一種套餐、不能單點一樣。然後每個套餐都搭配可樂,你想喝其他東西必須買套餐 + 另一種飲料。不過從電腦越來越接近家電的角度來看,現在越來越多東西都整合在一起。說不定以後音效、網路、SSD 都會整合進 CPU,就好像你不會想要自己買零件來拼電視或洗衣機。 2011-07-01 Chevelle.fu palatis wrote:sean_robot wrote: 我想還有其他理由啦,尤其是APU目前所知道的終極目標,也就是GPU也可以直接吃部分CPU的指令來跑(尤其是那種CPU跑很累但是GPU跑很輕鬆的指令)不過目前APU的CPU和GPU兩者還是分得太開了,要讓GPU作為協處理器,從發展時程看起來大概要等APU二代才會慢慢轉向由硬體自動而且直接轉發指令,現在的狀況看起來還是要靠軟體來處理由軟體處理的缺點大概就是程式沒特別去寫就用不到,或者換個平台就用不到。硬體處理的話...或許在DOS底下進行特定指令都可以有加速效果(要看設計啦,如果他是把GPU的部分偽裝成一顆CPU讓OS去認的話那就...)而且就算是文書機也能夠因為GPU的加入有加速的效果:網頁的顯示使用GPU加速已經成為各瀏覽器的目標,網頁上會有影片,丟給GPU硬解,網頁上有FLASH,那些物件丟給GPU的大量單元去算,網頁上有文字,處理文字反鋸齒用GPU處理...這類本來就是視覺的物件,丟給GPU處理正適合;CPU就負責GPU鞭長莫及的部分,然後把自己不擅長的部分丟給GPU去做。這樣CPU不需要無限上綱的快,也可以避免效能(和電力)的虛耗而且打電動...也有2D的啊,也有懷舊的啊,臉書偷菜也算一種啊,不是每個需求填上打電動的人買回去都是要玩哭系統(CRYSIS...喔,系統是SYS(爆) 「GPU 直接吃 CPU 指令來跑」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知道,CPU 跑 x86 / amd64 指令集,而 GPU 跑自家的組合語言。x86 的資料太多了,請自己 google;而有關 radeon 使用的組合語言架構,這裡 http://www.x.org/docs/AMD/ 有一些文件。要讓 GPU 直接跑 CPU 指令,就好像強迫一個只會英文的人用中文思考、處理事情一樣...再來,「把 CPU 跑得慢、GPU 跑得快的指令轉給 GPU 來跑」更是一件複雜的事。如果要從 OS Level 來做這件事情,會牽扯到 ASMP(A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如果要從硬體 Level 來作這件事... die 面積可能會增加兩倍 = =所以,目前都是從應用程式的 Level 來作這件事情,因為程式自己最知道哪些工作適合丟給 CPU、哪些適合丟給 GPU。至於用 GPU 來 render 網頁、用 GPU 硬解影片... 等等,只需要最最最最最基本的 GPU 即可。什麼?你說 WebGL?你不知道 WebGL 是 GPU intensive 的工作,應該要配獨顯嗎?再者你說的這些「把圖形處理有關的工作(例如繪製網頁、合成使用者介面、硬解影片... 等等)offload 給 GPU」,都必需要軟體支援。也就是說,程式必須重新設計,而不是舊軟體拿到新硬體上面就突然統統都加速了。總之,對不需要太多圖形處理的使用者來說,APU 內建的 GPU 太強。可是對需要圖形處理的使用者來說,APU 內建的 GPU 又太弱了...... 處於一種尷尬階段 = = 不過我是覺得這樣的CPU與GPU是很剛好耶,大概我覺得CPU對我來說只要飛龍X3等級就充裕有關吧,我個人反而是比較需要圖形的效能,不過這是個人習慣啦,畢竟我也不知道對我來說掛網用的機器要i7做什麼XD 2011-07-01 palatis sean_robot wrote: 我想還有其他理由啦,尤其是APU目前所知道的終極目標,也就是GPU也可以直接吃部分CPU的指令來跑(尤其是那種CPU跑很累但是GPU跑很輕鬆的指令)不過目前APU的CPU和GPU兩者還是分得太開了,要讓GPU作為協處理器,從發展時程看起來大概要等APU二代才會慢慢轉向由硬體自動而且直接轉發指令,現在的狀況看起來還是要靠軟體來處理由軟體處理的缺點大概就是程式沒特別去寫就用不到,或者換個平台就用不到。硬體處理的話...或許在DOS底下進行特定指令都可以有加速效果(要看設計啦,如果他是把GPU的部分偽裝成一顆CPU讓OS去認的話那就...)而且就算是文書機也能夠因為GPU的加入有加速的效果:網頁的顯示使用GPU加速已經成為各瀏覽器的目標,網頁上會有影片,丟給GPU硬解,網頁上有FLASH,那些物件丟給GPU的大量單元去算,網頁上有文字,處理文字反鋸齒用GPU處理...這類本來就是視覺的物件,丟給GPU處理正適合;CPU就負責GPU鞭長莫及的部分,然後把自己不擅長的部分丟給GPU去做。這樣CPU不需要無限上綱的快,也可以避免效能(和電力)的虛耗而且打電動...也有2D的啊,也有懷舊的啊,臉書偷菜也算一種啊,不是每個需求填上打電動的人買回去都是要玩哭系統(CRYSIS...喔,系統是SYS(爆) 「GPU 直接吃 CPU 指令來跑」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知道,CPU 跑 x86 / amd64 指令集,而 GPU 跑自家的組合語言。x86 的資料太多了,請自己 google;而有關 radeon 使用的組合語言架構,這裡 http://www.x.org/docs/AMD/ 有一些文件。要讓 GPU 直接跑 CPU 指令,就好像強迫一個只會英文的人用中文思考、處理事情一樣...再來,「把 CPU 跑得慢、GPU 跑得快的指令轉給 GPU 來跑」更是一件複雜的事。如果要從 OS Level 來做這件事情,會牽扯到 ASMP(A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如果要從硬體 Level 來作這件事... die 面積可能會增加兩倍 = =所以,目前都是從應用程式的 Level 來作這件事情,因為程式自己最知道哪些工作適合丟給 CPU、哪些適合丟給 GPU。至於用 GPU 來 render 網頁、用 GPU 硬解影片... 等等,只需要最最最最最基本的 GPU 即可。什麼?你說 WebGL?你不知道 WebGL 是 GPU intensive 的工作,應該要配獨顯嗎?再者你說的這些「把圖形處理有關的工作(例如繪製網頁、合成使用者介面、硬解影片... 等等)offload 給 GPU」,都必需要軟體支援。也就是說,程式必須重新設計,而不是舊軟體拿到新硬體上面就突然統統都加速了。總之,對不需要太多圖形處理的使用者來說,APU 內建的 GPU 太強。可是對需要圖形處理的使用者來說,APU 內建的 GPU 又太弱了...... 處於一種尷尬階段 = = 2011-07-01 palatis 在某個平台上的 Dual Graphics (Hybrid Crossfire X) 會隨著時間而越來越沒用。這項技術的基礎是把 frame 分派給不同的 GPU 去 render,例如 GPU1 render 1 3 5 7 9、GPU2 render 2 4 6 8 10。但是當 GPU2 的速度相當於 GPU1 兩倍的時候,這個動作就會變成無用功。因為統統交給 GPU2 做,速度也一樣。當 GPU2 的速度超過 GPU1 兩倍的時候,這個動作反而會變成 performance hit,因為統統交給 GPU2 反而比較快...你說「那讓 GPU1 render 1 4 7 10 13、GPU2 負責 2 3 5 6 8 9 11 12 不就好了?」話是這麼說沒錯,但是這樣會造成 latency 上升,所以不切實際。因為 CPU 很難預測你 3 個 frame 以後要幹麼,更別說更多 frame 以後了。例如,我們在打電動的時候,至少要有 30fps 才不會覺得「頓頓的」。所以若要以 1:2 的比例來分派 frame,就會變成... 你開槍,結果 0.1 秒以後子彈才射出去。更別說當這個比例增加(例如變成 1:3、1:4),你開槍要 0.15、0.2 秒以後才會噴子彈 - 這是讓人無法接受的事情。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每種 IGP 晶片都得搭配效能相當的獨立顯示晶片,他才會讓你開啟 Hybrid Crossfire X。例如 ATI 7XX 要搭配 HD2xxx ~ HD3xxx、ATI 8XX 要搭配 HD3xxx ~ HD4xxx,才會讓你開啟 Hybrid Mode。=== 分隔線 ===說真的,我一直覺得將 GPU 跟 CPU 做在一起是個錯誤的決策...當然在 SoC 的世界這是沒辦法的事情,他不只整合了 GPU,其他一拖拉庫的東西都包在一起。可是對於 General Purpose PC 來說,這造成兩個困擾:你是買電腦回來打電動的,所以一定會弄獨立顯卡。CPU 內建的 GPU 相當於讓你多買了一張不需要的顯示卡。你買電腦只是上網、文書(網路伺服器?),不需要獨立顯卡。可是買回來的 CPU 內建的 GPU 效能太強了,事實上你根本不需要這些額外的效能。以目前的產品線來說,Intel 的話你根本買不到沒有內建 GPU 的處理器。至少 AMD 你還可以選擇要有內建 GPU 還是沒有內建 GPU 的。但是照目前情況看來,APU 似乎要取代目前的 Phenom / Athlon 產品線,將來只能強迫中獎。 2011-06-30 Chevelle.fu palatis wrote:在某個平台上的 Dual Graphics (Hybrid Crossfire X) 會隨著時間而越來越沒用。這項技術的基礎是把 frame 分派給不同的 GPU 去 render,例如 GPU1 render 1 3 5 7 9、GPU2 render 2 4 6 8 10。但是當 GPU2 的速度相當於 GPU1 兩倍的時候,這個動作就會變成無用功。因為統統交給 GPU2 做,速度也一樣。當 GPU2 的速度超過 GPU1 兩倍的時候,這個動作反而會變成 performance hit,因為統統交給 GPU2 反而比較快...你說「那讓 GPU1 render 1 4 7 10 13、GPU2 負責 2 3 5 6 8 9 11 12 不就好了?」話是這麼說沒錯,但是這樣會造成 latency 上升,所以不切實際。因為 CPU 很難預測你 3 個 frame 以後要幹麼,更別說更多 frame 以後了。例如,我們在打電動的時候,至少要有 30fps 才不會覺得「頓頓的」。所以若要以 1:2 的比例來分派 frame,就會變成... 你開槍,結果 0.1 秒以後子彈才射出去。更別說當這個比例增加(例如變成 1:3、1:4),你開槍要 0.15、0.2 秒以後才會噴子彈 - 這是讓人無法接受的事情。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每種 IGP 晶片都得搭配效能相當的獨立顯示晶片,他才會讓你開啟 Hybrid Crossfire X。例如 ATI 7XX 要搭配 HD2xxx ~ HD3xxx、ATI 8XX 要搭配 HD3xxx ~ HD4xxx,才會讓你開啟 Hybrid Mode。 專業!不過現在的內建圖形跟IGP有很大的不同,當初IGP在北橋裡面,受到頻寬的限制,與處理器的溝通比較緩慢,而新的架構除了內建的GPU是直接與CPU溝通以外,PCIe也是直接由APU控制,理論上處理的反應應該會比當初的Hybrid Crosssfire X成熟。 至於整合GPU的問題,先前看過一些AMD的規劃表,短期內FX(即便下一代)還是不會納入GPU架構,是真正面對發燒級玩家還有小型伺服器運用;不過印象中還是會取消掉北橋的部份,把北橋整到處理器,精簡主機板的架構。因為現在高速I/O太多,再像過去全部透過南橋去控制,反應的速度可能會來不及,直接由核心與這些I/O溝通才能滿足反應速度。 置於是不是錯誤,其實發燒PC玩家的比例也沒那麼高,主流的網路遊戲筆者個人覺得多半APU搭個Dual Graphic應該也還堪用。高階就留給FX吧^^ 2011-06-30 Nikita Leung APU的設計概念與及效能也讓人覺得滿意,個人對其前景相當的期待(因為我早前在低價買入不少AMD的股票有關啦!!!)現在,開始要準備關注推土機的新聞,因為接下來會是真正對決...AMD能否擺脫Core 2及Core i系列的陰影?倒真的很有趣呢...(我相信效能不會贏,不過性價比會相當吸引!) 2011-06-30 will3509111 希望 FX平台趕快出Intel就可以降價了 2011-06-30 Chevelle.fu 這是APU的三大主軸,Brilliant HD,Personal Supercomputering,AMD App Acceleration,分別針對遊戲影像、平行運算與運算、軟體加速三方面。算是強調不光只有CPU,APU是一種螞蟻雄兵/眾志成城的處理器。 先登場的兩顆是TDP 100W的高效能處理器A8-3850以及A6-3650,可以看到這兩顆APU並不支援Turbo Core智慧超頻技術,後續的A8-3800以及A6-3600雖然預設時脈比較低,不過擁有Turbo Core技術,而且TDP也降到65W,如果以掛網以及一般網路小遊戲的需求,筆者對A8-3800以及A6-3600的興趣比較濃厚。 至於A8與A6的圖形效能如何,就看下面這張吧: 可以肯定的是,基礎效能已經比NV的獨顯還要強,而且還可以搭配Dual Graphic技術,添加一張對應的獨立顯示卡,在需要更強GPU效能的時候,補足內建GPU的不足。 A75以及A85的差異請看這邊:比較關鍵的差異在SATA與USB部份,A75是SATA 6Gb/s,並且擁有四組原生的USB 3.0,A55只有SATA 3Gb/s,也拿掉USB 3.0。 至於AMD的路線規劃像是這樣: 所以Llano的等級約莫在中階以及中高階市場,低階就由E系列以及C系列的APU擔當,高階則是主機板已經開賣、但CPU不知道哪天上市的FX平台。 2011-06-30 Chevelle.fu 這張簡報簡單的說出VISION技術的願景,相較CPU,VISION技術的APU更為GPU、也就是圖形導向,讓CPU更專注在純運算的部份。將許多的圖形解碼交給專屬的UVD3核心,減低CPU的使用,所以單純播放HD影片的情況下,由於處理器的使用較低,理論上能夠比Core i有更佳的續航力。 可以說Lynx平台的目標是i3與i5,至於i7,AMD應該也很清楚它還不是對手XDD,不過AMD仍主打高CP值,這是AMD一直以來的戰術:便宜大碗,可惜礙於行銷不如人,加上早期的一些刻板印象以訛傳訛,一般的消費者哪懂AMD的優勢XD,搞得買AMD就是貪小便宜(是說某方面也沒錯啦...)。 2011-06-30 Chevelle.fu 先看一下架構吧,APU跟Core i複雜度其實視差不多的,尺寸方面,APU略大了些,不過在架構比例方面,顯然APU的圖形比重比處理核心高了不少,但基本上CPU、GPU跟北橋功能是平均分配的。 可以看到,許多重要的高速架構像是PCIe跟數位輸出都是直接與APU溝通,南橋則是負責SATA 6GB/s以及USB等,而目前Lynx平台搭配的晶片組有兩顆,分別是A55以及A75,比較關鍵的差異在於A75是原生4個USB 3.0,A55只有USB 2.0。雖然目前市面上的主機板只要外掛一顆晶片就能支援USB 3.0,不過原生跟非原生還是有差的! 由於目前PC上的USB 3.0晶片都是透過PCIe去橋接,會面臨的問題有兩個,首先是在安裝完系統、導入驅動程式前,USB 3.0是毫無作用的。其次看上圖,由於透過橋接的關係,傳輸速度也受到影響,雖然看似差別不大,不過資料量一大,速度的差異就會越明顯。 2011-06-30 kocpc 這一篇沒看到內容?直接以回覆當內容嗎?XD我前陣子玩過APU架構的筆電,效能真的比ATOM好,但希望價格能更合理點嚕 2011-06-30 ilove3d 我也很期待可以看到威能十足的AMD產品,只是從以前的Spider平台、到現在的Fusion平台,都沒有充分的展示出CPU與GPU的協同作戰能力...或許難就難在目前這樣協同的技術,成效並沒有很顯著,所以才被Intel一直就CPU效能給壓制住...分享3D、ACG與各種敗家心得文的怪所在 http://ilove3d.pixnet.net 喜愛3D立體技術的阿宅一個~ http://ilove3d.pixnet.net/blog http://www.plurk.com/ilove3d 2011-06-30 Chevelle.fu ilove3d wrote: 我也很期待可以看到威能十足的AMD產品,只是從以前的Spider平台、到現在的Fusion平台,都沒有充分的展示出CPU與GPU的協同作戰能力...或許難就難在目前這樣協同的技術,成效並沒有很顯著,所以才被Intel一直就CPU效能給壓制住... 應該是過去PC的時代都是CPU至上的理論,把多數的工作都由CPU為優先處理,所以過去以來CPU決定整體的效能,不過由於CPU發展速度很快,以現在來說,多數CPU效能早就滿足日常作業需要,反觀是由於視覺需求增加(遊戲、解析度等等。),以及GPU圖形加速逐漸有成果,圖形的效能越來越吃重。 Intel當然也是知道這點,我相信他們的HD2K還有HD3K跟NVIDIA關係應該很密切,端倪在於先前已經給了NV一筆技術授權,然後最近有個本來只支援NV的轉檔軟體開始支援第二代Core i... 2011-06-30 Chevelle.fu 台灣今天的新聞稿公佈嚕,初期先上兩款APU,7/3正式開賣 AMD A8-3850桌上型處理器的CPU時脈為2.9GHz,GPU為600MHz,內建400個Radeon™核心,並包含4MB 的L2快取記憶體,散熱設計功率(TDP)為100瓦,媒體建議售價為新台幣4,500元(含稅)。 AMD A6-3650桌上型處理器的CPU時脈為2.6GHz,GPU為443MHz,內建320個Radeon™核心,並包含4MB 的L2快取記憶體,散熱設計功率(TDP)為100瓦,媒體建議售價為新台幣3,900元(含稅)。 規格上,APU感覺是比Core-i耗電,不過別忘了TDP不代表實際功耗,考慮到圖形效能,其實100W的TDP並不過份呦。 不過看到Apu的推出時程,GF的製成狀況令人擔心阿,感覺上像是產能不足,只能在初期先推兩款產品,這樣的戰力充裕嗎....?不過依照這樣推算,APU主版搭處理器應該7~8千之間可以搞定^^ 2011-06-30 Chevelle.fu AMD最悲劇的就是行銷...永遠打不過Intel,不過人家Intel財大氣粗,這點沒話說。只是即便預算有限,AMD就不能搞些比較親民的行銷方式嗎 囧a 2011-06-30 仙貝學長 我們女性朋友不知道AMD,但是知道英特爾,因為他們請少女時代代言喔喜歡拍照,但是更喜歡正妹喔>///< 2011-06-30 Chevelle.fu 我相信,對於熱血玩家,Llano根本就是遜弊了,要CPU效能也不是頂強(頂多跟飛龍、速龍打平),要GPU打不過獨顯。不過關鍵在於,在合理的功耗下,它能夠提供滿足多數使用的效能,一般文書、修圖、玩玩線上遊戲,其實這個平台應該都能夠滿足需求啦。 另外,先前的Hybrid Cross Fire又再次復活,改名Dual Graphic。它跟Intel的獨、內顯切換的不同,在於Intel是關閉其中一邊的圖形,只運作一部分。不過Dual Graphic是讓獨顯跟內顯在需要圖形效能的時候協同運作,同時發揮獨顯與內顯的效能。不過Dual Graphic還是有顯示卡的等級限制,就某些顯示卡還是"建議"搭配特定等級的顯示卡。 至於要追求高效能,還是要靠Bulldozer架構的Zambezi處理器嚕。 2011-06-30 Chevelle.fu 其實筆者今年對雙A(AMD、ARM)的期待大於Intel很多,當然也不是說Intel必敗啥的,只是Intel的作法還是很傳統而已。今天其實也是Llano處理器的解禁日,不過拜某人之賜,記者會也不用去了(攤手),但是接下來筆者還是會繼續整理今天能夠在網路找到的資料,聊一聊APU的中流砥柱Llano。 回歸這篇測試,其實就結論來看,X-Bit也說了,Llano所有的東西都不是新的,Stars核心也只是K10的變形,甚至為了TDP,時脈還特別降低。不過就結果來說,卻是一個平衡的產品:堪用的處理效能加上實用的圖形效能,並且控制在可接受的功耗。個人頗喜歡這樣子的設計,畢竟筆者很久沒有徹底的發揮CPU的效能,因為經過多次的使用經驗,關鍵多半出在GPU而不是CPU。 2011-06-30 milkshark 看到蔣公有一種親切感 2011-06-30
22 則回應
明年APU家族的Brazo-T "Hondo"要下殺2W挑戰平板平台嚕。
新聞來源:iTHome Online
HP的四核心APU筆電在北美開賣嚕,dv6z搭配A6-3400M以及支援Dual Graphic(未公佈搭配的圖形方案)技術,從649美金起跳。
北美網站在此:HP頁面
我想還有其他理由啦,尤其是APU目前所知道的終極目標,也就是GPU也可以直接吃部分CPU的指令來跑(尤其是那種CPU跑很累但是GPU跑很輕鬆的指令)
不過目前APU的CPU和GPU兩者還是分得太開了,要讓GPU作為協處理器,從發展時程看起來大概要等APU二代才會慢慢轉向由硬體自動而且直接轉發指令,現在的狀況看起來還是要靠軟體來處理
由軟體處理的缺點大概就是程式沒特別去寫就用不到,或者換個平台就用不到。硬體處理的話...或許在DOS底下進行特定指令都可以有加速效果(要看設計啦,如果他是把GPU的部分偽裝成一顆CPU讓OS去認的話那就...)
而且就算是文書機也能夠因為GPU的加入有加速的效果:網頁的顯示使用GPU加速已經成為各瀏覽器的目標,網頁上會有影片,丟給GPU硬解,網頁上有FLASH,那些物件丟給GPU的大量單元去算,網頁上有文字,處理文字反鋸齒用GPU處理...這類本來就是視覺的物件,丟給GPU處理正適合;CPU就負責GPU鞭長莫及的部分,然後把自己不擅長的部分丟給GPU去做。這樣CPU不需要無限上綱的快,也可以避免效能(和電力)的虛耗
而且打電動...也有2D的啊,也有懷舊的啊,臉書偷菜也算一種啊,不是每個需求填上打電動的人買回去都是要玩哭系統(CRYSIS...喔,系統是SYS(爆)
不過我是覺得這樣的CPU與GPU是很剛好耶,大概我覺得CPU對我來說只要飛龍X3等級就充裕有關吧,我個人反而是比較需要圖形的效能,不過這是個人習慣啦,畢竟我也不知道對我來說掛網用的機器要i7做什麼XD
「對你來說」可能剛好,可是對某些人來說很尷尬...
這就好像麥當勞從現在開始只賣一種套餐、不能單點一樣。
然後每個套餐都搭配可樂,你想喝其他東西必須買套餐 + 另一種飲料。
不過從電腦越來越接近家電的角度來看,現在越來越多東西都整合在一起。
說不定以後音效、網路、SSD 都會整合進 CPU,就好像你不會想要自己買零件來拼電視或洗衣機。
我想還有其他理由啦,尤其是APU目前所知道的終極目標,也就是GPU也可以直接吃部分CPU的指令來跑(尤其是那種CPU跑很累但是GPU跑很輕鬆的指令)
不過目前APU的CPU和GPU兩者還是分得太開了,要讓GPU作為協處理器,從發展時程看起來大概要等APU二代才會慢慢轉向由硬體自動而且直接轉發指令,現在的狀況看起來還是要靠軟體來處理
由軟體處理的缺點大概就是程式沒特別去寫就用不到,或者換個平台就用不到。硬體處理的話...或許在DOS底下進行特定指令都可以有加速效果(要看設計啦,如果他是把GPU的部分偽裝成一顆CPU讓OS去認的話那就...)
而且就算是文書機也能夠因為GPU的加入有加速的效果:網頁的顯示使用GPU加速已經成為各瀏覽器的目標,網頁上會有影片,丟給GPU硬解,網頁上有FLASH,那些物件丟給GPU的大量單元去算,網頁上有文字,處理文字反鋸齒用GPU處理...這類本來就是視覺的物件,丟給GPU處理正適合;CPU就負責GPU鞭長莫及的部分,然後把自己不擅長的部分丟給GPU去做。這樣CPU不需要無限上綱的快,也可以避免效能(和電力)的虛耗
而且打電動...也有2D的啊,也有懷舊的啊,臉書偷菜也算一種啊,不是每個需求填上打電動的人買回去都是要玩哭系統(CRYSIS...喔,系統是SYS(爆)
「GPU 直接吃 CPU 指令來跑」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們知道,CPU 跑 x86 / amd64 指令集,而 GPU 跑自家的組合語言。x86 的資料太多了,請自己 google;而有關 radeon 使用的組合語言架構,這裡 http://www.x.org/docs/AMD/ 有一些文件。
要讓 GPU 直接跑 CPU 指令,就好像強迫一個只會英文的人用中文思考、處理事情一樣...
再來,「把 CPU 跑得慢、GPU 跑得快的指令轉給 GPU 來跑」更是一件複雜的事。如果要從 OS Level 來做這件事情,會牽扯到 ASMP(A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如果要從硬體 Level 來作這件事... die 面積可能會增加兩倍 = =
所以,目前都是從應用程式的 Level 來作這件事情,因為程式自己最知道哪些工作適合丟給 CPU、哪些適合丟給 GPU。
至於用 GPU 來 render 網頁、用 GPU 硬解影片... 等等,只需要最最最最最基本的 GPU 即可。
什麼?你說 WebGL?你不知道 WebGL 是 GPU intensive 的工作,應該要配獨顯嗎?
再者你說的這些「把圖形處理有關的工作(例如繪製網頁、合成使用者介面、硬解影片... 等等)offload 給 GPU」,都必需要軟體支援。
也就是說,程式必須重新設計,而不是舊軟體拿到新硬體上面就突然統統都加速了。
總之,對不需要太多圖形處理的使用者來說,APU 內建的 GPU 太強。可是對需要圖形處理的使用者來說,APU 內建的 GPU 又太弱了...... 處於一種尷尬階段 = =
不過我是覺得這樣的CPU與GPU是很剛好耶,大概我覺得CPU對我來說只要飛龍X3等級就充裕有關吧,我個人反而是比較需要圖形的效能,不過這是個人習慣啦,畢竟我也不知道對我來說掛網用的機器要i7做什麼XD
我想還有其他理由啦,尤其是APU目前所知道的終極目標,也就是GPU也可以直接吃部分CPU的指令來跑(尤其是那種CPU跑很累但是GPU跑很輕鬆的指令)
不過目前APU的CPU和GPU兩者還是分得太開了,要讓GPU作為協處理器,從發展時程看起來大概要等APU二代才會慢慢轉向由硬體自動而且直接轉發指令,現在的狀況看起來還是要靠軟體來處理
由軟體處理的缺點大概就是程式沒特別去寫就用不到,或者換個平台就用不到。硬體處理的話...或許在DOS底下進行特定指令都可以有加速效果(要看設計啦,如果他是把GPU的部分偽裝成一顆CPU讓OS去認的話那就...)
而且就算是文書機也能夠因為GPU的加入有加速的效果:網頁的顯示使用GPU加速已經成為各瀏覽器的目標,網頁上會有影片,丟給GPU硬解,網頁上有FLASH,那些物件丟給GPU的大量單元去算,網頁上有文字,處理文字反鋸齒用GPU處理...這類本來就是視覺的物件,丟給GPU處理正適合;CPU就負責GPU鞭長莫及的部分,然後把自己不擅長的部分丟給GPU去做。這樣CPU不需要無限上綱的快,也可以避免效能(和電力)的虛耗
而且打電動...也有2D的啊,也有懷舊的啊,臉書偷菜也算一種啊,不是每個需求填上打電動的人買回去都是要玩哭系統(CRYSIS...喔,系統是SYS(爆)
「GPU 直接吃 CPU 指令來跑」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們知道,CPU 跑 x86 / amd64 指令集,而 GPU 跑自家的組合語言。x86 的資料太多了,請自己 google;而有關 radeon 使用的組合語言架構,這裡 http://www.x.org/docs/AMD/ 有一些文件。
要讓 GPU 直接跑 CPU 指令,就好像強迫一個只會英文的人用中文思考、處理事情一樣...
再來,「把 CPU 跑得慢、GPU 跑得快的指令轉給 GPU 來跑」更是一件複雜的事。如果要從 OS Level 來做這件事情,會牽扯到 ASMP(A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如果要從硬體 Level 來作這件事... die 面積可能會增加兩倍 = =
所以,目前都是從應用程式的 Level 來作這件事情,因為程式自己最知道哪些工作適合丟給 CPU、哪些適合丟給 GPU。
至於用 GPU 來 render 網頁、用 GPU 硬解影片... 等等,只需要最最最最最基本的 GPU 即可。
什麼?你說 WebGL?你不知道 WebGL 是 GPU intensive 的工作,應該要配獨顯嗎?
再者你說的這些「把圖形處理有關的工作(例如繪製網頁、合成使用者介面、硬解影片... 等等)offload 給 GPU」,都必需要軟體支援。
也就是說,程式必須重新設計,而不是舊軟體拿到新硬體上面就突然統統都加速了。
總之,對不需要太多圖形處理的使用者來說,APU 內建的 GPU 太強。可是對需要圖形處理的使用者來說,APU 內建的 GPU 又太弱了...... 處於一種尷尬階段 = =
在某個平台上的 Dual Graphics (Hybrid Crossfire X) 會隨著時間而越來越沒用。
這項技術的基礎是把 frame 分派給不同的 GPU 去 render,例如 GPU1 render 1 3 5 7 9、GPU2 render 2 4 6 8 10。
但是當 GPU2 的速度相當於 GPU1 兩倍的時候,這個動作就會變成無用功。因為統統交給 GPU2 做,速度也一樣。
當 GPU2 的速度超過 GPU1 兩倍的時候,這個動作反而會變成 performance hit,因為統統交給 GPU2 反而比較快...
你說「那讓 GPU1 render 1 4 7 10 13、GPU2 負責 2 3 5 6 8 9 11 12 不就好了?」
話是這麼說沒錯,但是這樣會造成 latency 上升,所以不切實際。因為 CPU 很難預測你 3 個 frame 以後要幹麼,更別說更多 frame 以後了。
例如,我們在打電動的時候,至少要有 30fps 才不會覺得「頓頓的」。所以若要以 1:2 的比例來分派 frame,就會變成... 你開槍,結果 0.1 秒以後子彈才射出去。
更別說當這個比例增加(例如變成 1:3、1:4),你開槍要 0.15、0.2 秒以後才會噴子彈 - 這是讓人無法接受的事情。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每種 IGP 晶片都得搭配效能相當的獨立顯示晶片,他才會讓你開啟 Hybrid Crossfire X。
例如 ATI 7XX 要搭配 HD2xxx ~ HD3xxx、ATI 8XX 要搭配 HD3xxx ~ HD4xxx,才會讓你開啟 Hybrid Mode。
=== 分隔線 ===
說真的,我一直覺得將 GPU 跟 CPU 做在一起是個錯誤的決策...
當然在 SoC 的世界這是沒辦法的事情,他不只整合了 GPU,其他一拖拉庫的東西都包在一起。
可是對於 General Purpose PC 來說,這造成兩個困擾:
以目前的產品線來說,Intel 的話你根本買不到沒有內建 GPU 的處理器。至少 AMD 你還可以選擇要有內建 GPU 還是沒有內建 GPU 的。
但是照目前情況看來,APU 似乎要取代目前的 Phenom / Athlon 產品線,將來只能強迫中獎。
在某個平台上的 Dual Graphics (Hybrid Crossfire X) 會隨著時間而越來越沒用。
這項技術的基礎是把 frame 分派給不同的 GPU 去 render,例如 GPU1 render 1 3 5 7 9、GPU2 render 2 4 6 8 10。
但是當 GPU2 的速度相當於 GPU1 兩倍的時候,這個動作就會變成無用功。因為統統交給 GPU2 做,速度也一樣。
當 GPU2 的速度超過 GPU1 兩倍的時候,這個動作反而會變成 performance hit,因為統統交給 GPU2 反而比較快...
你說「那讓 GPU1 render 1 4 7 10 13、GPU2 負責 2 3 5 6 8 9 11 12 不就好了?」
話是這麼說沒錯,但是這樣會造成 latency 上升,所以不切實際。因為 CPU 很難預測你 3 個 frame 以後要幹麼,更別說更多 frame 以後了。
例如,我們在打電動的時候,至少要有 30fps 才不會覺得「頓頓的」。所以若要以 1:2 的比例來分派 frame,就會變成... 你開槍,結果 0.1 秒以後子彈才射出去。
更別說當這個比例增加(例如變成 1:3、1:4),你開槍要 0.15、0.2 秒以後才會噴子彈 - 這是讓人無法接受的事情。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每種 IGP 晶片都得搭配效能相當的獨立顯示晶片,他才會讓你開啟 Hybrid Crossfire X。
例如 ATI 7XX 要搭配 HD2xxx ~ HD3xxx、ATI 8XX 要搭配 HD3xxx ~ HD4xxx,才會讓你開啟 Hybrid Mode。
專業!不過現在的內建圖形跟IGP有很大的不同,當初IGP在北橋裡面,受到頻寬的限制,與處理器的溝通比較緩慢,而新的架構除了內建的GPU是直接與CPU溝通以外,PCIe也是直接由APU控制,理論上處理的反應應該會比當初的Hybrid Crosssfire X成熟。
至於整合GPU的問題,先前看過一些AMD的規劃表,短期內FX(即便下一代)還是不會納入GPU架構,是真正面對發燒級玩家還有小型伺服器運用;不過印象中還是會取消掉北橋的部份,把北橋整到處理器,精簡主機板的架構。因為現在高速I/O太多,再像過去全部透過南橋去控制,反應的速度可能會來不及,直接由核心與這些I/O溝通才能滿足反應速度。
置於是不是錯誤,其實發燒PC玩家的比例也沒那麼高,主流的網路遊戲筆者個人覺得多半APU搭個Dual Graphic應該也還堪用。高階就留給FX吧^^
APU的設計概念與及效能也讓人覺得滿意,個人對其前景相當的期待(因為我早前在低價買入不少AMD的股票有關啦!!!)
現在,開始要準備關注推土機的新聞,因為接下來會是真正對決...AMD能否擺脫Core 2及Core i系列的陰影?倒真的很有趣呢...(我相信效能不會贏,不過性價比會相當吸引!)
希望 FX平台趕快出
Intel就可以降價了
這是APU的三大主軸,Brilliant HD,Personal Supercomputering,AMD App Acceleration,分別針對遊戲影像、平行運算與運算、軟體加速三方面。算是強調不光只有CPU,APU是一種螞蟻雄兵/眾志成城的處理器。
先登場的兩顆是TDP 100W的高效能處理器A8-3850以及A6-3650,可以看到這兩顆APU並不支援Turbo Core智慧超頻技術,後續的A8-3800以及A6-3600雖然預設時脈比較低,不過擁有Turbo Core技術,而且TDP也降到65W,如果以掛網以及一般網路小遊戲的需求,筆者對A8-3800以及A6-3600的興趣比較濃厚。
至於A8與A6的圖形效能如何,就看下面這張吧:
可以肯定的是,基礎效能已經比NV的獨顯還要強,而且還可以搭配Dual Graphic技術,添加一張對應的獨立顯示卡,在需要更強GPU效能的時候,補足內建GPU的不足。
A75以及A85的差異請看這邊:
比較關鍵的差異在SATA與USB部份,A75是SATA 6Gb/s,並且擁有四組原生的USB 3.0,A55只有SATA 3Gb/s,也拿掉USB 3.0。
至於AMD的路線規劃像是這樣:
所以Llano的等級約莫在中階以及中高階市場,低階就由E系列以及C系列的APU擔當,高階則是主機板已經開賣、但CPU不知道哪天上市的FX平台。
這張簡報簡單的說出VISION技術的願景,相較CPU,VISION技術的APU更為GPU、也就是圖形導向,讓CPU更專注在純運算的部份。將許多的圖形解碼交給專屬的UVD3核心,減低CPU的使用,所以單純播放HD影片的情況下,由於處理器的使用較低,理論上能夠比Core i有更佳的續航力。
可以說Lynx平台的目標是i3與i5,至於i7,AMD應該也很清楚它還不是對手XDD,不過AMD仍主打高CP值,這是AMD一直以來的戰術:便宜大碗,可惜礙於行銷不如人,加上早期的一些刻板印象以訛傳訛,一般的消費者哪懂AMD的優勢XD,搞得買AMD就是貪小便宜(是說某方面也沒錯啦...)。
先看一下架構吧,APU跟Core i複雜度其實視差不多的,尺寸方面,APU略大了些,不過在架構比例方面,顯然APU的圖形比重比處理核心高了不少,但基本上CPU、GPU跟北橋功能是平均分配的。
可以看到,許多重要的高速架構像是PCIe跟數位輸出都是直接與APU溝通,南橋則是負責SATA 6GB/s以及USB等,而目前Lynx平台搭配的晶片組有兩顆,分別是A55以及A75,比較關鍵的差異在於A75是原生4個USB 3.0,A55只有USB 2.0。
雖然目前市面上的主機板只要外掛一顆晶片就能支援USB 3.0,不過原生跟非原生還是有差的!
由於目前PC上的USB 3.0晶片都是透過PCIe去橋接,會面臨的問題有兩個,首先是在安裝完系統、導入驅動程式前,USB 3.0是毫無作用的。其次看上圖,由於透過橋接的關係,傳輸速度也受到影響,雖然看似差別不大,不過資料量一大,速度的差異就會越明顯。
這一篇沒看到內容?
直接以回覆當內容嗎?XD
我前陣子玩過APU架構的筆電,效能真的比ATOM好,但希望價格能更合理點嚕
我也很期待可以看到威能十足的AMD產品,
只是從以前的Spider平台、到現在的Fusion平台,
都沒有充分的展示出CPU與GPU的協同作戰能力...
或許難就難在目前這樣協同的技術,成效並沒有很顯著,所以才被Intel一直就CPU效能給壓制住...
我也很期待可以看到威能十足的AMD產品,
只是從以前的Spider平台、到現在的Fusion平台,
都沒有充分的展示出CPU與GPU的協同作戰能力...
或許難就難在目前這樣協同的技術,成效並沒有很顯著,所以才被Intel一直就CPU效能給壓制住...
應該是過去PC的時代都是CPU至上的理論,把多數的工作都由CPU為優先處理,所以過去以來CPU決定整體的效能,不過由於CPU發展速度很快,以現在來說,多數CPU效能早就滿足日常作業需要,反觀是由於視覺需求增加(遊戲、解析度等等。),以及GPU圖形加速逐漸有成果,圖形的效能越來越吃重。
Intel當然也是知道這點,我相信他們的HD2K還有HD3K跟NVIDIA關係應該很密切,端倪在於先前已經給了NV一筆技術授權,然後最近有個本來只支援NV的轉檔軟體開始支援第二代Core i...
台灣今天的新聞稿公佈嚕,初期先上兩款APU,7/3正式開賣
AMD A8-3850桌上型處理器的CPU時脈為2.9GHz,GPU為600MHz,內建400個Radeon™核心,並包含4MB 的L2快取記憶體,散熱設計功率(TDP)為100瓦,媒體建議售價為新台幣4,500元(含稅)。
AMD A6-3650桌上型處理器的CPU時脈為2.6GHz,GPU為443MHz,內建320個Radeon™核心,並包含4MB 的L2快取記憶體,散熱設計功率(TDP)為100瓦,媒體建議售價為新台幣3,900元(含稅)。
規格上,APU感覺是比Core-i耗電,不過別忘了TDP不代表實際功耗,考慮到圖形效能,其實100W的TDP並不過份呦。
不過看到Apu的推出時程,GF的製成狀況令人擔心阿,感覺上像是產能不足,只能在初期先推兩款產品,這樣的戰力充裕嗎....?不過依照這樣推算,APU主版搭處理器應該7~8千之間可以搞定^^
AMD最悲劇的就是行銷...永遠打不過Intel,不過人家Intel財大氣粗,這點沒話說。只是即便預算有限,AMD就不能搞些比較親民的行銷方式嗎 囧a
我們女性朋友不知道AMD,但是知道英特爾,因為他們請少女時代代言喔
我相信,對於熱血玩家,Llano根本就是遜弊了,要CPU效能也不是頂強(頂多跟飛龍、速龍打平),要GPU打不過獨顯。不過關鍵在於,在合理的功耗下,它能夠提供滿足多數使用的效能,一般文書、修圖、玩玩線上遊戲,其實這個平台應該都能夠滿足需求啦。
另外,先前的Hybrid Cross Fire又再次復活,改名Dual Graphic。它跟Intel的獨、內顯切換的不同,在於Intel是關閉其中一邊的圖形,只運作一部分。不過Dual Graphic是讓獨顯跟內顯在需要圖形效能的時候協同運作,同時發揮獨顯與內顯的效能。不過Dual Graphic還是有顯示卡的等級限制,就某些顯示卡還是"建議"搭配特定等級的顯示卡。
至於要追求高效能,還是要靠Bulldozer架構的Zambezi處理器嚕。
其實筆者今年對雙A(AMD、ARM)的期待大於Intel很多,當然也不是說Intel必敗啥的,只是Intel的作法還是很傳統而已。今天其實也是Llano處理器的解禁日,不過拜某人之賜,記者會也不用去了(攤手),但是接下來筆者還是會繼續整理今天能夠在網路找到的資料,聊一聊APU的中流砥柱Llano。
回歸這篇測試,其實就結論來看,X-Bit也說了,Llano所有的東西都不是新的,Stars核心也只是K10的變形,甚至為了TDP,時脈還特別降低。不過就結果來說,卻是一個平衡的產品:堪用的處理效能加上實用的圖形效能,並且控制在可接受的功耗。個人頗喜歡這樣子的設計,畢竟筆者很久沒有徹底的發揮CPU的效能,因為經過多次的使用經驗,關鍵多半出在GPU而不是CPU。
看到蔣公有一種親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