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43 準專業導向進化論, Panasonic G5 雙鏡組動手玩

2012.10.11 10:11AM
是m43 準專業導向進化論, Panasonic G5 雙鏡組動手玩這篇文章的首圖

 對於 Panasonic 來說, GF 家族固然是消費者最注目的產品線,不過 G 系列才是 Panasonic 進軍 EVIL 相機的先河;隨著 Panasonic m43 產品線逐漸擴大,入門 GF ,入門 GF ,主流 GX ,準旗艦 G 以及旗艦 GH 的分類方式已經成為定局,而 G 系列新一代傳人 G5 又做了哪些改變?

跳轉繼續

55a5b6081a4e4ea00bc4aa19ee2d4a5e

0b6866a3eeaf176d237a536e93b067ef

060cc242b2c763f5e0daa037f19e8e95

從外觀看, G5 與前一代 G3 較簡約、類似 GF 家族追加握把處的設計不同, G5 大面積的握柄並且把快門移回握柄處,回到 G1 與 G2 的風格,也恢復 EVF 的紅外線感應切換機能; G5 除了握柄加大以外,整體的機身卻又維持 G3 的精巧,搭上這次借到的 Kit 14-42mm ,遠遠看就如同一般 APS-C 片幅的入門單眼相機一樣。

c01d5246338a5cee0fb1c04b585d6f16

18ba0724e69eebed1743c504a011f85d

f321301a9dc5a07d81461c8d82ab8423

G5 的造型不禁讓筆者回想起 Olympus 在 43 片幅推出過的 E4x0 家族,雖然很像入門級 APS-C 單眼,但僅 400 克的重量,家上人體工學設計的握把,握起來卻輕巧毫無壓力,筆者在使用期間索性使用單手腕鏈單手使用。不過外觀雖然趨近傳統單眼相機的造型,但是機頂的設計還是保留 Panasonic 一直以來機頂的平坦狀飾板風格(不過新旗艦 GH3 似乎取消了),至於 LCD 也維持可翻轉的 3 吋 92 萬畫素觸控設計。

76dd9338f598cf8b6265104144a79fef

不過相較於 G3 , G5 的按鍵與 GX1 的看齊,機背部份,原有的錄影鍵被移至機頂,而原本被整合的 Disp./Fn1 、 Q.Menu/Fn2 被重新定義,從機身左到右、上到下分別是 EVF or LCD /Fn3 、 Q.Menu 、AE or AF Lock/Fn1 、播放、 Disp. 、刪除 or 回上頁 /Fn2 ,機背的主轉盤也被移到機身更右上角的位置,正常握住機身下,拇指必須往右靠才能操作。

f27d5b81533214e7d19ba97afd679637

當然這些大量的 Fn 按鍵雖然有預設的對應機能,但實際上也是可以視個人使用習慣定義成其它功能,除了機身上的 Fn1~Fn3 ,觸控螢幕還可在右邊的欄位叫出 Fn4 以及 Fn5 ,共有 5 個按鍵可以依照常用功能自由的調配,可節省操作時進入選單的繁雜程序。

2785f7909135d3e596e4957711e8babb

2f91b5981c4f5685a20cb0a79c700658

b2317adef86b99e8f2511cc966119113

1509ed8d0e62944f1abb5d13d224ba66

機頂的部份則是維持軍艦部左方閃燈彈出鍵、模式轉盤、開關、錄影以及 iA 鍵,握柄上除了快門外,原本在 G3 融入快門鍵下方的作為取代第二轉盤的撥桿,則被獨立出來置於快門後方,不過仍是採用撥桿設計。也許是筆者個人使用單眼習慣了,總覺得這個撥桿如果換成轉盤操作起來會更習慣一些。機身的 I/O 位於機身右手側,包括快門線孔 、 HDMI 輸出及充電孔。

136622dad93055c0c6fb12077b68655e

機能方面, G5 採用的是 16MP 的 Live MOS 感光元件搭配 Venus Engine VII FHD 引擎,連拍最高可達 6fps ,並可進行 4 倍數位變焦;另外也支援時下流行的 1080p 50p 錄影以及立體聲收音功能。而 LCD 為 3 吋 92 萬畫素觸控, EVF 為 144 萬畫素,電池充飽下官方公佈的續航力約為 320 張。

718d66b4ee61f3c08dac6758e75b002b

此外, G5 新增的靜音快門設計,就是捨棄物理快門簾,直接採用電子快門達到靜音已經觸發快速的特性,不過電子快門畢竟有先天上的極限,包括啟動後最高 ISO 會被限制在 1600 ,快門速度也僅能到最高一秒,對於日間拍攝問題不大,不過低光下或是需要紀錄如車軌、夜景等,還是乖乖的恢復一般快門吧。

實拍的效果如下:

f7e830f7ec1f151f2d2e12f0aa4081da

bbe1e81d2a23a19398028ff8f40cb29b

6c1972164cad0fac00102314a5bd9000

ee58cc450a00bdfa51f72e5c72b34856

79a37b3b219ca50f7c9ffdac3bd869f4

f0114ca3a8fdf2d4aa17c366013c5a49

0c8bbfe38bbb705d9c3c5395c760f834

3287a1f87dc8e9309997a534f39f0f5a

6e05e8437902e2cb0191b812601e21c1

原圖:請點我

0493c5dc14c9423452f2e7a49593d172

原圖:請點我

af23f536204b3be4b51b490422534cfd

90a428ab127d636fe148b745f587a11f

7bd1bfee82e74b6b22eb7df14751c982

原圖:請點此

5a37ed07e7191a1048ae76f24a1f338d

G5 在機身 LCD 以及 EVF 的顏色會比在電腦螢幕上濃郁許多,拍攝時需要留意這個特性;此外由於這次送測的為雙鏡組合,標準鏡 14-42mm 的對焦速度相較先前筆者在測試 GF5 所搭配的 X 14-42mm 則略慢了一些,然而另一隻 45-150mm 鏡頭的質感比起 14-42mm 好了不少,實際拍攝效果也不差。

fcd7de8dfb6504a1e32e968c66eea3ba

a78ea087eb13eb98f94fed8218b7a02e b1eadd04dc9823f1b21b542547c73a18

另外室內混合光源下的白平衡校正效果仍容易偏黃或是不穩定,校正情況不太理想,這似乎是 Panasonic m43 機種容易遇到的問題,先前測試 GF5 還有同事手邊的 GF1 、 GF2 也有類似的現象。

395d1a61d834a0e3d9ac56a9c5180311

原圖:請點此

高 ISO 的表現相較 GF5 則優秀許多,也許跟機身等級還有這張感光元件也有些差異吧,至少 ISO 1600 的表現還算理想,而 ISO 3200 則是堪用,據說比起 G3 有大幅度的進步。

29df34550f3577179ef999b5fb4def40

而筆者手邊剛好有一個 PK (Pentax 鏡頭接環)轉接 m43 的轉接環,也順便接上 Tamron 70-300mm 長焦鏡搭配數位變焦拍攝月亮,這種轉接拍攝長焦也算是 m43 系統的優勢,不過也相對是對鏡頭的嚴苛考驗,其實轉接上去就已經發現解像力不太理想,開到極限四倍變焦後根本就是慘不忍睹。

4cafaf7d232799d81bda698e10d308bc

原始圖片:請點我

42744368169a413e8d70af96a99c61dc

(應該是 Mir 37mm F2.8 ?有開啟鮮艷色調)

另外也轉接了兩顆 m42 的老鏡頭上去使用,雖然兩顆標準鏡都變成準中長焦鏡頭,但筆者不得不說搭配 EVF 的 G5 轉接老鏡時,由於仍採用傳統單眼相機的握姿,除了雙手還包括觀景窗緊貼眼睛這個支點,相較一般無 EVF 機種拍攝更不會因為按快門而晃到。

4b250649a7b54300c8bbdfaaa19c8e2c

整個使用下來,可以感受到 Panasonic 也漸漸走出自己的路線,與 Olympus 強打復古風格不同, Panasonic 把目標放在微型化但保留高品質的革命上,包括機身以及鏡頭群的規劃都不僅是提供休閒等級的設備,也不是靠復古風吸引消費者,而是努力的思考如果專業的使用族群會對 m43 有什麼期待。

c1a279b3e14b79f014b66031540aa854

G5 的尺寸相較 Sony NEX6 不算輕巧,但 Panasonic 則設法在人體工學以及操作感下了功夫,使用 G5 的感覺並不亞於任何一台中階的 APS-C 機身,況且由於 m43 的先天小片幅特性,同樣等效的焦段, m43 的鏡頭可以做的更輕盈,但相對也是對鏡頭解像品質的嚴苛挑戰,不過 Panasonic 也推出兩款 f2.8 的鏡皇級產品,筆者先前試用 X12-35mm f2.8 也留下不錯的印象。

30eab8a9e97036d71dd7821458633ed3

也許相較正統的 APS-C 片幅的相機, G5 價位不算低,然而 G5 卻有相當多傳統單眼未有的機能,包括更輕盈的機身與鏡頭群,可以小小一包輕鬆出遊,高速的觸控對焦與指控拍照能夠以輕鬆直覺的方式拍出精彩的瞬間,並可在錄影過程快速的變換自動對焦焦點,還有對細部構圖 EVF 的局部放大功能,都是基於 m43 片幅以及無反光鏡的優勢。

d3a7d45e7dd852f650ebc2a3779b9e2d

相較其它 EVIL 機型, G5 對筆者個人使用上最大的優勢是內建 EVF 以及在體積、重量以及操作性提供良好的平衡。想要輕鬆拍,可以使用 LCD 搭配觸控對焦;遇到強光、想要玩轉接或是進行精密對焦,又有便利且提供完整電子資訊的 EVF 可使用。

ade6f3466821c8730c1854d50f385a57

而且 m43 近年鏡頭群也越來越豐富,無論是定焦或是高品質變焦鏡等也漸漸補齊, m43 不再只是休閒的 EVIL 相機,要用到準專業攝影的層級也不成問題;從 G3 到 G5 , Panasonic 不僅只是將機身電子元件強化,也將更多專業使用者的需求加入機身設計,但同時又保留 m43 系統輕鬆好玩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