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velle.fu

共20172則
甚麼都懂一點、甚麼都不精
om102.jpg
Olympus 闡述 M43 系統理念:不盲目追求無意義功能、只求能讓玩家帶出門拍照的高機動性系統
Olympus 決定在原本的 FTS ( 43 系統)以外投入採用無反光鏡設計的 MFTS ( M43 )系統已有十年,當初做出這樣決策的關鍵,是由於 Olympus 以設計出 OM 與 Pen 等底片相機的傳奇工程師米谷美久先生的名言,讓 Olympus 投入前無古人的無反光鏡系統;米谷先生曾說過:" 假若有你很想樣的東西,但市面上沒有,就把它製造出來就可以;如果你想要的東西哪邊有賣的話,那我們買下來就可以,沒有必要去做 ",做出不追隨潮流且市場真正需要的產品,成為 Olympus 當前產品設計最重要的理念基礎。 同時米谷先生的另一具名言,也進一步影響 Olympus 追求高機動性系統的堅持
7 年前
om060_0.jpg
顛覆性的創新與實現傳統單眼之所不及,無反光鏡系統漸追上傳統單眼佔有率
在 CP+ 的隔天,在 Olympus 台灣總代理元佑公司的帶領下,上午先前往新宿的 Olympus Plaza ,後續再前往位於東京八王子市石川的 Olympus 本部研發中心,石川本部研發中心也是 Olympus 相機影像系統設計的大本營,有 4,000 名的員工, Olympus 的相機與 ZUKIO 光學鏡頭的技術皆在此催生,在正式對產品理念進行介紹前, Olympus 先與與會的台灣攝影師與媒體簡單分享當前無反光鏡系統的市場現況。 在 2009 年, Olympus 與 Panasonic 共同開創了無反光鏡設計的 M43 系統,取消了鏡後距後,以小巧容易攜帶的嶄新設計為可換鏡頭系統
7 年前
cp81.jpg
CP+ 2018 ; Canon 與 Nikon 接環的 Tokina opera 50mm F1.4 FF 動眼看
Tokina 在 CP+ 會場展示了作為接下來旗艦鏡頭系列 opera 家族的首款產品 opera 50mm F1.4 FF ,這款新世代的鏡頭體型不小,與 Pentax 的 DFA* 50mm F1.4 相當,有趣的是針對 Nikon 與 Canon 兩種接環提供不同的對焦方向,設法與 Canon 以及 Nikon 原廠鏡頭採用相同的對焦方向,這點可在鏡頭上的對焦距離表看到兩種接環的差異。
7 年前
cp79.jpg
CP+ 2018 ; Sigma 原生 FE 接環 ART 定焦鏡動眼看
Sigma 在 CP+ 前夕宣布將推出七款原生 FE 接環的 ART 系列定焦鏡,會場中也展示這一系列的鏡頭,與旁邊給傳統 DSLR 使用的版本比較下,基本上就是將後方鏡後距差補上去的版本,不過作為原生設計,也有助於提升對焦的品質與速度,並且也可獲得機身的鏡頭電子校正功能。相較使用轉接環,可感受對焦速度有提升感,如此一來對於沒有多系統需求的 Sony A7 與 A9 玩家亦可放心購買原生版本。
7 年前
cp08_0.jpg
CP+ 2018 : 首款 FE 接環副廠自動變焦鏡 Tamron A036 28-75mm F2.8 Di III RXD 動眼看
對於 Sony FE 接環的玩家,雖然目前可透過轉接方式轉換 Canon 、 Nikon 接環的鏡頭進行自動對焦,不過目前仍未有一款原生的 FE 接環變焦自動對焦鏡, Tamron 在這次 CP+ 的重頭戲就是宣布 Tamron A36 、也就是原生 FE 接環的 28-75mm F2.8 Di III RXD 投入開發,並在會場中靜態展示原型。 相較 Tamron 的 24-70mm F2.8 ,這款 28-75mm F2.8 Di III RXD 的尺寸與口徑都明顯小了不少,整體設計不禁令人想到 Tamron 經典鏡頭 A09 28-75mm F2.8 ,不過從先前公布的部分帳面數據與官方
7 年前
cp17.jpg
CP+ 2018 :新添手持超解像拍攝模式與強化藍、綠色的 K-1 Mark II 以及 DFA* 50mm F1.4 動眼看
畢竟筆者本身是使用 Pentax 系統的,對 Pentax 還是有一份情感在,雖然這次 Pentax K-1 Mark II 僅有主機板方面的提升,不過還是很好奇僅升級主機板的 K-1 Mark II 與當前的 K-1 有多少變化。 雖然不能夠使用自己的記憶卡測試,不過在簡單的試拍可發現 K-1 Mark II 所強調的藍與綠色調的強化,似乎可視為呼應長期用戶對於較早期機種顯著的藍與綠色調表現的喜好,比起後期 Pentax CMOS 機種在藍色與綠色的演繹更像早期 Pentax 數位機身表現。 此外在搭配 FA Limited 43mm F1.9 以手持搭配手持超解像模式,於 1/60 秒的情
7 年前
cp25_0.jpg
CP+ 2018 :自結構到對焦性能持續進化的 Sony 第三代全片幅基準機身 A7 III
Sony 今年 CP+ 的重點是第三世代的全片幅基準機種 A7 III ,由於此次問世的時間是在 A7R III 之後,在基礎性能不會像第二世代的 A7 II 與 A7R II 、 A7S II 有那麼大的落差,對焦系統延續 A9 下放,機身設計也等同 A9 有新型電池、雙記憶卡等特色。 不過由於 Sony A7 系列機身共用的關係,與 A7R III 的外觀僅有型號銘牌的差異,操作方面能感受到的落差就是電子觀景窗的部分,雖然在光學部分也使用與 A9 、 A7R III 相同的更大放大倍率光學鏡片,不過電子觀景窗的解析度維持前一世代,但乍看下不會有太顯著的落差,反而新的光學取景放大結構使視野更
7 年前
cp08_1.jpg
CP+ 2018 ;CP+ 2018 ;Canon EOS M50 主打小巧輕量,不過白色質感有些玩具感
Canon 在 CP+ 的重點機種是甫發表的 EOS M50 ,會場為了強調搭載相位對焦的優勢,以玩具電車作為讓消費者體驗對焦速度的場景;不過筆者覺得白色的實機有點尷尬,當時的官方照片會覺得是平光的白色處理,但實機則是使用相當亮的鋼琴鏡面白色,整體看起來很類似先前用於 IXY 消費機的白色,在質感方面有點衝突。 不過 EOS M50 的優點是小巧但還具備電子觀景窗設計,而重量即便搭配 EF-M 14-150mm 旅遊鏡也非常的輕盈,以隨身隨拍是很便利的,另外可翻轉螢幕採用側翻設計,無論是低角度、高角度或是自拍都可使用,也滿足生活攝影使用者的需要。至於同時發表的 EOS 2000D 在會場似乎未
7 年前
cp60.jpg
CP+ 2018 :品牌首度搭載機身五軸防手振但同時體積也更龐大的 Fujifilm X-H1
去年 Fujifilm 可說是會場的大熱門,因為他們發表了首款採用中片幅元件的無反光鏡機身 GFX-50S,也吸引大量的消費者排隊體驗,不過今年新機 X-H1 就沒有去年 GFX-50S 的氣勢,或許是因為核心關鍵元件仍延續先前的旗艦機 X-T2 ,雖多了機頂的電子觀景窗與機身五軸防手振,但價格又比 X-T2 貴了不少,缺乏關鍵性的設計恐怕是 X-H1 不如 GFX-50S 的原因。 X-H1 的外型設計大致延續 X-T2 的設計風格,機頂的 LCD 與 GFX-50S 同樣採用反白的單色資訊,對於盲拍或是不適合點亮機身後方 LCD 的環境(例如夜間生態、星空拍攝)就可以藉由機頂 LCD 觀看
7 年前
cp50.jpg
CP+ 2018 : Olympus 以可靠、小型化的 EM1 II 與主打隨拍的 EP-L9 展現 M43 鐵漢與柔情的兩面
今年 CP+ 大會, Olympus 將重點繼續放在當前的旗艦機 OM-D E-M1 II ,以及在 CP+ 前夕發表的 E-PL9 上, E-M1 II 搭配 14-100mm F4 的組合也奪下三度的最佳相機組合, Olympus 更在此次 CP+ 前夕釋出新韌體,進一步使當前 E-M1 II 以及 Pen F 雙旗艦的性能提升,為購買旗艦級機身的玩家能夠持續獲得新機能。 同時今年也是 M43 聯盟創立 10 年,也拜當初採用開放方式, M43 至今也有相當多的鏡頭選擇,在當前消費市場 M 型化、機身與鏡頭群需求 M 型化的同時, Olympus 一方面維持 Pen 系列結合特殊餅乾鏡打下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