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由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主辦、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研究中心協辦「不只是農業:島嶼風格學 與農業一同共創的生活」座談會,舉辦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國際會議廳。
座談內容以鹿光米為主軸,邀請農民、品牌設計專家與輔導單位,涵蓋農創產業生態圈的所有團隊成員,分享自身對農業的看法,以及從事農業自創品牌的過程中,三方激盪創意火花的過程,並分享自身在創立品牌過程中運用到的網路資源,或其他農業輔導平台,解決在農業經營上的問題。
▲12月4日,在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國際會議廳舉辦的「不只是農業:島嶼風格學 與農業一同共創的生活」座談會,由劉濱鳳博士主持,由左至右,主講者分別是湯英華先生(鹿光米農場負責人)、劉興旺先生(臺大實驗林管理處副處長)、張岑瑤博士(雲科大設計研究中心主任)、吳晉東博士(雲科大智慧農業園區研究中心)、及何季澄先生(雲科大設計研究中心專案講師)。
▲雲科大設計研究中心何季澄專案講師,闡述今日座談會的核心價值:設計是最寶貴的資產,將在地的蕃薯,再製轉化,創造出在地的價值,並透過設計與輔導升級農業,使台灣農業發光發亮。
▲臺大實驗林管理處劉興旺副處長,以鹿光米的品牌建立為主題,從保存生活習慣的里山倡議,一路到發展出臺南16號,並在保持沒有超商的紀錄、身為濁水溪最上游稻米產區的瑞田村,開始改種臺南16號,導入日曬法與環境友善耕種法,分享台大實驗林主動尋求合作與鹿光米品牌建立的過程,造就一碗白飯開價80元,與日本越光米一較長短的鹿谷之光,並享受飼養鴨蛋一顆可賣25元的邊際效應。
▲鹿光米農場負責人湯英華先生,回顧他在民國80年退伍後開始種茶種稻,但深感稻米當時並非高價作物,讓缺乏專業的人去種植,導致最後只能衝產量,沒有物超所值的感覺,直到被團隊成員介紹到農改場認識羅場長,發現瑞田村因日照比較短,適合臺南16號,並計畫日後追求垂吊米,發展新品牌,這段難以用言語表達的過程。他並強調行銷的重要性,東西再好,也要經過正常的行銷管道為人所知,並且讓吃過的客人繼續擴散出去。
▲雲科大智慧農業園區研究中心吳晉東博士,分享鹿光米的品牌建構歷程與計畫執行流程。他表示,如同吃米不知米價,甚少人真正了解稻米的生產流程,更少人會看產品履歷,罔論實際去掃包裝上的QR Code。他感謝湯英華先生願意透露生產的細節與流程,拍攝與紀錄鹿光米的種植,製作具有公信力的生產足跡QR Code與食品足跡卡內容,也需要高度的專業,而雙方更需要長期的溝通,建立起共同的語言。此外,他並以里山療育拍攝活動為例,如同售後服務與粉絲經營,產品賣出去是一回事,後繼推廣與客戶經營也同樣的重要。
▲雲科大設計研究中心張岑瑤主任,分享以在地優質農產品台南16號鹿光米,所發展出的兩項商品的品牌策略以及設計操作的歷程。以台灣大學創校九十年校慶紀念酒的吟釀清酒為例,介紹從實際場勘開始,藉由一年的時間,在與當地互動、農民訪談、還有不同單位的交流中,收斂想法並發展包裝設計方向,設計表現從用色、視覺到實體的材質選用,都緊扣農產與在地的價值核心,用包裝傳遞、並且向消費者溝通商品背後的辛勞與友善農法概念。
透過此次座談,團隊成員分享現今農業工作者在品牌經營過程中,如何找尋其所需管道,獲取有效溝通及輔導,以實踐農業品牌加值。透過專家論壇,探討建構未來青農可經營的品牌加值服務流程,驅動現今農業創新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