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地震警報標準,過去都是地震規模達5.0、縣市預估震度達4.0以上發送通知,但台北市設定為3.0以上就發送通知,才會造成台北市民更容易收到警報標準。今年6月以後台北市會調整到4.0以上才發送警報,讓全台逐漸同步。
另外現在的災防告警細胞廣播系統(PWS)是透過「細胞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發送,推薦閱讀我們撰寫的「4G災防警告PWS系統介紹:細胞簡訊原理、手機警報訊息教學」文章,對相對技術有近一步的認識。
花蓮昨晚接連發生兩起地震,規模分別是5.8及6.2。台北市、彰化縣、花蓮縣在第一起地震時收到國家級警報,第二起僅有花蓮縣民眾收到,讓許多沒收到的民眾直呼自己是「邊緣人」。
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表示,國家級警報是區域廣播,只要預估規模5.0以上、縣市政府所在地預估震度達標就會發布,區域內沒有設定接收者是誰,「標準的一視同仁」。
根據氣象局地震報告,台北市在第一起地震時最大震度僅2級,而第二起地震震度達4級的也不只花蓮。究竟為什麼國家級警報發布地區與地震報告有所差異?地震發生後,警報透過哪些流程發布?為什麼台北市民眾較容易收到警報?兩張圖表帶你一次看懂。
▲地震發生後,氣象局在第一時間先演算規模等資訊,透過防災中心發布地震速報。(中央社製圖)
▲由於國家級警報是以地震發生當下的「預估震度」為標準,才會造成發送範圍與實際震度有所落差。而台北市與其他縣市標準不一,也造成台北市民眾較易收到警報。
5 則回應
我們掛旗子 都叫中華台北了
南部5級:新聞台、FB等風平浪靜,什麼事都沒發生,FB貼文也沒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