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EZ跑去瘋《暗黑破壞神III》一段時間,在玩的時候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不同的社群中玩家會互相傳述各種「打寶偏方」。例如: 出現傳奇寶物的時候要多抓緊「掉寶期」,刷不到傳奇的話重開房間、換隊友、換角色、換坐姿、換週休玩、重開新人物、洗手洗臉、扶老太太過馬路、只差沒來個雙修調和陰陽提升掉寶率。雖然日後暴雪說明兩者之間無關連,還是有不少人抱著 「寧可信其有」的想法在打寶。
其實這些偏方和信仰,不管正確性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常到類似的例子。
EZ這次將試著從演化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這個現象。
- 學習與模式認知 - Pattern Recognition
- 演化的結晶 - Apophenia & Patternicity
- 遊戲中的 Apophenia - 打寶謬論
- 促使Apophenia的其他因素
現在路邊還是有阿公阿婆在算樂透...
學習與模式認知 - Pattern recognition、Association learning
在講 Apophenia 之前,得先提到大部分動物學習的能力,模式認知。
為了生存,人類必須學習事物之間彼此的關係,找出規律。我們靠著摸索事物之間的關係來學會預知天氣,辨認可食用果實,和提前避開危險的災害。靠著傑出的「認出模式」能力,人類因此大幅增加了生存優勢。
但人類也曾(或仍然)相信把處女丟到河裡可以求平安,看到某些動物會帶來厄運,室內撐傘,眼皮跳,星座,宗教等數不盡的信仰系統。
從此可見,人類非常擅於在混亂當中認出模式,但人腦卻不擅長判斷此關係是否為實,然而非常多的人還是會傾向於相信這些關聯。為什麼呢?

許多智商測驗就是在測試模式認知能力的差異
演化的結晶 - Apophenia & Patternicity
其實想要相信 「任何事件有關係」 是生物演化必然的結果。
請兩位人士,「信其有」與「信其無」來演練一遍。
兩人走在非洲原野時,草叢中發出一陣騷動。「信其有」假設這個聲音跟猛獸有關聯,「信其無」則認為該事實需驗證而不信。當然結果只有兩種可能,草中的騷動背後是否有無猛獸。

從意示圖中可見,「信其有」會採取逃走的行為,所以無論草叢中是否有猛獸,「相信」提升了他的生存機率。「信其無」在沒有採取相同行動的狀況下,會因草叢中是否有猛獸而面臨危險。
重複面臨這種選擇的情況下,後者的思想會自然的在人類的基因庫中逐漸被淘汰。也就是說,我們都是「信其有」的後代,生存本能強烈的暗示我們「不相信事物之間的關聯性會吃虧」。
科學刊物作者 Michael Shermer 提出此公式
「第一型錯誤」是誤信一個不成立的現象,且稱為 T1。
「第二型錯誤」則是不接受一個事實的關聯,稱為 T2。
C(x) 則是計算任一型錯誤所帶來代價的公式。
P = C(T1) < C(T2)
Shermer 解釋,Patternicty 會出現在當第一型錯誤的成本小於第二型錯誤的時候。
(註記: 中英文資料上因為"零假設"的定義不同,在解釋第一/二型錯誤時會倒過來,這裡以原文為準,請注意。)
看到這裡還是不太懂的話,可以想想生活中的迷信,「死亡之握」是個不錯的例子。

你相信九先生死亡之握的威力嗎?
相信 -> 不去握手,無論是真是假都沒風險 ^_^
不相信 -> 去握手,即使有一點可能性,握了會帶塞就衰小了 Q_Q
結論:沒事不要去亂握好了...
這結論就是生存本能在發揮 Apophenia 的時候。
遊戲中的 Apophenia
上圖為 巴哈姆特 暗黑破壞神3的討論版拼貼截圖,
不只在巴哈,綜觀歐美的官網論壇、Reddit、MMO-Champ、PTT、凱恩等大型論壇,均可看到各式各樣的打寶偏方。一般沒在玩的可能不容易體會,但實際遊戲中相信並且依這類偏方行事的玩家非常多。
相信換房間會「刷新運氣」的想法,若是真實的,相信此偏方對玩家就能帶來益處,就算不是換房也大多無害,這就是Apophenia在遊戲中的效應。
這種現象容易出現在有隨機性元素的遊戲裡面,暗黑破壞神最為顯著。另外博奕遊戲中也常出現 Apophenia,不少百家樂玩家會用紙卡寫下閒家或莊家贏的紀錄,依過去的輸贏來判段未來的趨勢,即使用國中數學就可以證實此舉無益。
促使Apophenia的其他原因:「失控壓力」
據EZ的不專業觀察,會信這類非理性秘訣普遍跟「失控的感覺」有成比例的關係,打不到寶物可能會帶給長時間打寶的玩家「難以掌握狀況」的壓力,促使Apophenia產生。
同樣狀況不一定會給每個人相同壓力。如果覺得打不到傳奇無所謂,就算久無掉寶也不易有「失控壓力」。把焦點放在人物整體表現而不是裝備的玩家,相對不容易相信偏方。
剛好針對這一點德州大學UT分校的助理教授 Jennifer Whitson 做了一個很有趣的實驗。
「當人們對自己的生活越少掌控時,他們會嘗試用不同的思考方式來取回控制,就算是錯覺也能滿足人們某種深層的精神需求,這是很常見的。」-Whitson
在這個實驗中,Whitson分配許多困難奇怪並且賞罰不明的任務給受實驗者,或令他們回憶起曾瀕臨失控的情境。

一般狀態下,在上圖左側看不太出東西來,反倒是右邊可以依稀看到一個類似土星的形狀。
在實驗中,「失控壓力」較高的對象容易在上圖左側中,看出原本不存在的圖形,不同的施壓方式也成功地複製這個效果。
也許能用這點來解釋,為什麼對自己生活感覺失控的人,比較相信所謂的「陰謀論」吧?
結論
認出模式是人類很重要的能力,但因演化所帶來的思考模式,人類往往會犧牲「追求真理」以換取生存能力。也是思想上擺脫不了的枷鎖吧。
這一點對學術或研究人員影響較大,要反覆檢視思考是否符合科學的方式。
一般狀況而言,許多信仰系統既然能帶給力量(生存能力),如果對其他人無害的話,我想就沒有必要去譴責迷信的是非了。
延伸討論:
1.人類除了傾向「相信」之外,也會設想這關係背後中有某種原動力或催化劑來解釋此現象,這個「Agenticity」思想是很多宗教的根源,篇幅有限之後再寫。
2.在近代文明社會當中,Apophenia增加的生存能力跟以前相同嗎? 我們的思考模式會如何演變呢?
3.在911大樓冒煙中看到撒旦的臉? 在土司上看到聖母瑪利亞顯靈? Pareidolia效應是Apophenia在圖形中的應用,你有過類似的經驗嗎? (看雲常出現)
參考資料:
Lacking Control Increases Illusory Pattern Perception (2008) Jennifer A. Whitson, Adam D. Galinsky
Blizzard official statement
What do conspiracy theories, religious beliefs and detoxifying proteins have in common?
Perceiving phoney patterns: apophenia
經由EZ遊戲碎念
↓↓↓↓↓↓加入癮科技粉絲團,有更多歡樂有趣的科技新聞↓↓↓↓↓↓
延伸閱讀
8 則回應
若純粹中數學、統計的角度來看,
人類常見的"信念"好像是沒有意義的,
例如"中獎機率是固定、怎樣祈禱都不可能增加機率啦!"
坊間常見的"愛情符咒"真的有效嗎?
小學時傳說告白之前只要先準備幾樣東西,
放在盒子裡面"加持",就可以成功的得到心上人。
回頭看起來,一點都不科學,根本就是白癡的舉動!
又或是生存者偏差的案例中,
究竟"出戰前有禱告"的戰士會不會存活率高?
在科學的眼中必定是無稽之談,畢竟鬼神之說無法驗證。
然而癥結點也在於此,
當我們過度相信科學的時候,
往往就會過度著眼在"自己眼前的解釋",
畢竟科學也是一種信念、一種用來"合理詮釋"這世界的手段之一罷了。
從人性、心理與主觀意識形態的角度切入,
愛情的"符咒"之所以有效,不是因為符咒本身神奇,
而是因為"信仰者"所產生的信念,讓他自己認為有被加持於是作出行為,
否則若一輩子都不敢跟對方告白,那當然就什麼都沒有了。
樂透、中獎也是一樣,
信仰自己會中獎是"因",才會有中獎結果的"機會產生"
要是完全不信,恐怕連買樂透的"動力"都是0,當然再高的機率也不可能中獎。
至於生存者偏差,縱然迷信,
說實話還是有很多人信,畢竟是生死關頭嘛!
換個角度,打仗時上帝絕不會讓你被爆頭還沒事,
但若任何人恐懼到不行的時候,上戰場第一個掛掉很正常,
跟比賽一樣,當遊戲的人反而輕鬆過關,過度害怕的第一輪就失敗。
總而言之,
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
鬼神之說很有可能都是人類掰的故事、大都是假的,
但"信念"的存在、影響人的結果卻是真真實實存在的。
既然如此,
如何學習去利用自己、他人的信念來達到目的,就是關鍵課題。
你的結論真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