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是虛構的現實 「生存」為所有生命的第一規律。 生存,是活下去保持自身的存在,人這個物種大約是在七百萬年前,由非洲猿分化的一支所演化,在嚴厲的自然現實中生存了那麼久,原因會是什麼? 人類的身體構造,相較其他的動物差的多,沒有厚實的皮膚、沒有巨齒或利爪、跑的不快更不會飛,幼齡的兒童連保護自己的能力都沒有。 因此有人說人類善於使用工具與團體合作,所以能夠存活。但是,使用工具與合作,其他動物也是如此,在極早期的原始時代,在這兩項原始人並沒有比其他動物更厲害。 研究發現,從昆蟲到靈長類都有各種合作行為的例子。 英國布里斯託大學(Bristol University)教授歐卡夏(Samir Okasha)說,昆蟲中典型 林文傑 8 年前
意識是一種自然力 世間的萬事萬物皆由原子所組成,假設原子核是一顆乒乓球,圍繞著它的電子大約距離原子核一里半的距離,在原子核與電子中間是一片虛無真空,在這個量級的大小下是被量子力學所主宰的世界,一切都是機率波的存在,直到被觀測者觀測,就會塌陷到一個確定的位置,在這個位置上數十億、兆原子所組成的巨觀物體就可以被我們巨觀的身體與感官所感知。 當你觸摸一張桌子的時候,其實這張桌子有99%是空無一物的狀態,但你你卻能用你的手實實在在撫摸桌面,感受到確實的物體,這是怎麼回事? 這就像單一的水分子滑過你的手心,對你而言是沒有」濕」這種特色的,但是數十億個水分子集合起來,同時滑過你的手心,就會湧現一種」濕」的感覺一樣,微觀物理 林文傑 8 年前
無知與懦弱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無知與懦弱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這句話出自三體(作者:劉慈欣,華人第一人雨果獎得主),在這八十八萬字的科幻文學巨作中,這句話引起我特別的注意。 為什麼」傲慢」會是生存的障礙呢? 弱小、無知甚至是愚笨,對於生存的障礙不是更嚴重嗎? 最近剛好有個例子,可以來說明一下,最近有個大新聞就是」中國作家楊絳先生2016年5月27日凌晨1時於北京協和醫院病逝,終年105歲。楊絳先生著作有《洗澡》、《幹校六記》、《我們仨》等,是著名文學研究家和作家。」 當這個新聞出現的時候,有一堆網友在新聞下方留言」你筆誤了」、」 楊絳是女性」、」先生?你搞錯了吧」…,很多人在不明就理的情況下,就公開的發言指責新聞中稱 林文傑 8 年前
消費者區隔有那麼簡單嗎? 人類這五百年的技術進展,相對於百萬年尺度的人類演化史來說,幾乎是一眨眼瞬間引爆,如此高度快速的技術爆炸對於人類這個物種的衝擊是十分巨大的,讓我們來看看,剔除一切表象後的本質。 時間 時間是人腦中思考的概念,用來描述事物變化的程度,隨著技術發展日晷、水鐘、機械鐘、電子鐘、原子鐘,人對於」時間」的精確度已經達到百萬分之一秒,同時資訊也隨著技術爆炸增長,口說、文字、圖畫、照片、影像,每一種資訊傳達方式對於接受者受到的資訊量都是大幅度暴增,例如你在同一段時間,看文字只能接收理解幾個字,但看圖像所理解的就百倍於文字。 那麼時間這種」感受」這對於」人」有什麼影響? 時間的感受在不同的年齡階層完全不一樣,舉 林文傑 8 年前
記憶不是問題,要找出來就是大問題了 記憶不是問題,要找出來就是大問題了 人的頭腦是一個超級生物電腦,對於這樣的電腦來說儲存資訊絕對不是問題,但是你卻常常發生忘記手機放在那兒? 鑰匙找不到、工作上該聯絡的事項忘了聯絡、讀書讀半天考試忘光光等等各式各樣的問題,讓你常常以為自己健忘不用心,其實不是你忘記了… 讓我們舉個例子來看,以圖書館來比喻你的頭腦看看,圖書館藏書萬卷,就像頭腦裡也是藏了數十年累積的經歷一樣,但是我們在圖書館找書的時候可以透過特定的編碼、目錄、分類、關鍵字有邏輯與順序的去找出我們要的資料,但是你的頭腦呢? 頭腦中有這麼大量的資料,我們卻沒有檢索系統可以按照關鍵字、時間順序等等工具可以使用,我們無法隨心所欲地說」我需要 林文傑 9 年前
讓她注意你是最關鍵的一件事 人腦意識的處理速度大約是120位元/每秒。 這代表一件事,在任何一個當下,你能意識到的東西就只有120位元的大小,這可是一個非常有限而且寶貴的資源,但是你所有的感官,包括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等卻無時無刻都將環境周遭的一切,轉換為電子訊號往你的腦子送,這個資料量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大腦必須控制並過濾訊息,否則你會呆立在現場,處於當機狀態,經過過濾後的訊息會沉入意識深處。 大腦透過那些方式過濾訊息呢? 一、大腦不在意沒有變化的事物 你的習以為常的動作或事物,通常不會引起你的注意,例如你的老公/老婆(大誤) 二、大腦不在意不重要的事物 這裡所說重要的事物,指的是對你個人而言是否重要,例如在路邊 林文傑 9 年前
行銷的兩難 行銷的兩難 現代物理學有兩大分支,一個方向是宏觀物理學也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牛頓的古典物理學,另一個方面是微觀物理學談的是原子、粒子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量子力學。 為了易於說明,我們可以用簡單但不精確的方式,大略的分為: 一、宏觀物理學研究的是世界萬物運作的原理。 二、微觀物理學談的是事物存在的原由。 這兩種理論方向都在時空的結構基礎之上各自發展,我們對於現實世界的了解就在這兩種理論中誕生。 一般來說宏觀物理學在描述一顆蘋果、一個人、月球等物體的運動、方向、速度等是十分精確的,講究的是世界萬物如何運作,而微觀物理就往極為微小的方向進行探討,人體是由原子所組成,而原子是由原子核、電子、質子、中子 林文傑 9 年前
記憶碎片與未來猜想 記憶碎片與未來猜想 假設我能得知你從出生到現在的每一個想法、每一種經驗、所有曾經做過的動作,甚至連你的一個挑眉都能得知,那麼我應該就能準確猜測你的下一個決定,不過現實中這個假設將永遠無法成立。 因為就連你自己本身也很難做到。 因為你的過去就像一個緩慢破碎中的玻璃杯,最近的記憶還看得出玻璃杯的形狀,隨著時間過去,慢慢的成為許多的記憶碎片散落在腦中各地,雖然每個碎片都是相關的,但是要再重組成為完整的玻璃杯卻隨時間過去而越來越困難,但是你的自我意識是不容許錯誤或不一致的記憶發生,因此我們的意識會開始編造故事,以故事當作碎片的黏合劑,拼湊出原來玻璃杯的形狀,只是拼湊出來的玻璃杯也許與原來那一個會有些不 林文傑 9 年前
你一定會先相信,然後才懷疑 相信是一種天性,是與生俱來的。 而懷疑則是後天學習而來。 當你出生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候,你透過觀察與模仿父母、周遭親友的行為,來獲得生存所必須的一切技能,包括語文、是非、可以做與不可做的行為等等,你全然信任所有你所接觸的一切。 你不會一出生就抱持事事懷疑的概念,否則你將無法動彈與學習,你自然而然的就會接受周遭的親友灌輸給你的一切,然後隨著你年紀漸增,慢慢的你才學會懷疑這件事,例如有人拿菸給你抽對你說這很正常,大家都有抽菸,這時你會想起之前媽媽說絕對不可抽菸對身體不好,同時你的生活環境也沒有人抽菸,你就會對於」大家都有抽菸」這件事情抱持懷疑的態度。 要注意到一點,你的心智流程是這樣的: 1.知覺到 林文傑 9 年前
其實我不是行銷人 我1977年出生,是生於台北的半個阿美族,天資駑鈍在校時半數學科不及格,其他的也在及格邊緣,又天生心臟三尖瓣、二尖瓣中度缺損,所以身體又不好,沒有半個拿手的運動,造成退縮個性膽小的個性,當初連大學都考不上,只好念了個私立專科電子系,每天無照騎車到關渡鴨子聽雷,果然念到二年級就被退學了,只好考個轉學考到中和的華夏工專念化工,結果唸到五年級又被退學後,因為身體問題所以我不用當兵,只好出社會打滾了。 這樣的青少年歷程造成了我沒有甚麼可以稱上朋友的人在身邊,離開學校後也沒人找我參加任何一次同學會,所以出了社會不但腦袋空空、兩手空空、口袋空空,就連人際關係也沒半個。 以一張國中畢業證書,沒有任何的專長, 林文傑 9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