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電影?研究發現擷取手機擴音元件振幅與加速感測元件數據,即可竊取通話內容可判斷通話者性別、身分 甚至分析通話內容
依照論文說明,若單僅用於判斷通話者是男是女,準確率高達98%,同時以聲音特徵判斷通話者身分的準確率也高達92%。而從通話內容辨識準確率為56%的情況來看,雖然準確率不算高,卻凸顯像是EarSpy般的攻擊手法確實有用,甚至更難以防備。 相較過往以擷取通話傳遞封包方式達成通話竊聽目的,包含德州農工大學、天普大學、紐澤西理工學院、羅格斯大學,以及戴頓大學在內研究人員日前公布研究論文顯示,目前有更多擷取通話內容方式並非鎖定手機傳遞封包,而是直接紀錄使用者經常以耳朵緊貼手機頂端擴音孔位置的細微振動,加上擷取手機內部加速感測元件數據,即可透過這些細微振動擷取通話內容。 此份以EarSpy為稱的研究論文指出
2 年前
友站推薦
「挑釁」的公共書寫:台灣學術科普部落格改造社會意識的企圖
關鍵評論 - 巷仔口社會學
針頭上鍍膜,打針不痛了!台科大跨國研究登《科學報導》期刊
關鍵評論 - Sid Wen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