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積極投入生成式 AI 應用發展,但引發永續發展目標衝突,外界關注其環境影響與能源使用。
隨著生成式AI熱潮席捲科技產業,亞馬遜業持續投入巨額資金擴展相關基礎建設,但其最新公布的永續發展報告卻顯示,在近期衝刺AI發展之下,同時也一拖累原本規劃推進的減碳目標,使其企業碳足跡量再度攀升,形成政策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拉鋸。
根據亞馬遜2024年度永續報告指出,過去一年其整體碳排放量出現自2022年以來首次上升,年增幅度達6%,主因為為生成式AI服務需求所帶來的數據中心擴建,以及相關能源消耗壓力。
亞馬遜方面表示,近年生成式AI模型訓練與運行所仰賴的專用AI晶片,不僅本身功耗遠高於傳統伺服器處理器,冷卻需求也同步提升,加劇數據中心整體能源使用量。
同時,因其雲端業務AWS (Amazon Web Services)規模持續擴張,公司不僅需額外向外購電,更投入更多資源於大型數據中心興建,加上物流供應鏈中所使用的燃油,也使其間接碳排放量攀升。
亞馬遜早在2019年便與其他企業發起氣候承諾 (The Climate Pledge)倡議,目標在2040年前實現全面淨零排放,目前已有MasterCard、Sony、Snap等超過549家企業簽署。
但此次碳排放反彈不僅對亞馬遜自身目標產生挑戰,更引發外界對其報告透明度的質疑。有評論指出,亞馬遜近年修改碳排放的報告方法,刪減部分常見統計指標,使得2022年起的報告數字大幅下修,雖然亞馬遜強調此為統一報告口徑的調整,但也引來外界對實際環境影響是否被「低估」的關注。
另一方面,亞馬遜執行長Andy Jassy在今年2月曾對外宣布,2025年將在AI與雲端基礎建設領域投入高達1000億美元資本支出,而根據CNBC電視台報導指出,其中絕大多數將用於擴充AWS的運算與儲存能量。以此推估,2025年度的環境報告極可能延續目前排放量上升的趨勢。
由此可見,當前生成式AI熱潮帶來的雙重壓力,一方面造成企業在技術競賽中不容落後,必須積極佈署AI算力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導致過去幾年努力推動的ESG (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承諾,可能會在此過程被忽略,甚至採取背道而馳的作法。
面對這種結構性矛盾,亞馬遜未來是否能在實現業務成長的同時,重新找回永續發展的平衡點,將成為科技產業觀察者持續關注的焦點。尤其在各國政府開始針對AI與碳排展開更嚴格的監管與規範,企業的責任將不再只是品牌形象的一部分,更可能是業務長期穩定發展的核心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