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104.jpg
Olympus 光學設計師分享 M.ZUIKO Pro F1.2 定焦鏡如何追求完美奶油散景
Olympus 在強化 OM-D 專業產品線後,也陸續推出多款 M.ZUIKO Pro 專業鏡頭,而其中三款 F1.2 的定焦鏡更是為了實現 Olympus 設計師的理想散景所設計,在攝影業界的散景一詞是由日本所提出的 boken ,散景指的是在焦距外的背景以光學特性產生的模糊,一般散景包括大小與形狀兩部分,而在散景中又可視為離焦點較近的區域以及離焦點較遠的區域, Olympus 賦予 M.ZUKIO Pro F1.2 定焦鏡的使命,就是實現離焦點較近的區域呈現有質量的散景。 Olympus 所追求的有質量的散景是怎麼一回事,這要從散景的特性說起;典型的散景可分為三種狀態,一種是被視為光學瑕疵
7 年前
om102.jpg
Olympus 闡述 M43 系統理念:不盲目追求無意義功能、只求能讓玩家帶出門拍照的高機動性系統
Olympus 決定在原本的 FTS ( 43 系統)以外投入採用無反光鏡設計的 MFTS ( M43 )系統已有十年,當初做出這樣決策的關鍵,是由於 Olympus 以設計出 OM 與 Pen 等底片相機的傳奇工程師米谷美久先生的名言,讓 Olympus 投入前無古人的無反光鏡系統;米谷先生曾說過:" 假若有你很想樣的東西,但市面上沒有,就把它製造出來就可以;如果你想要的東西哪邊有賣的話,那我們買下來就可以,沒有必要去做 ",做出不追隨潮流且市場真正需要的產品,成為 Olympus 當前產品設計最重要的理念基礎。 同時米谷先生的另一具名言,也進一步影響 Olympus 追求高機動性系統的堅持
7 年前
om060_0.jpg
顛覆性的創新與實現傳統單眼之所不及,無反光鏡系統漸追上傳統單眼佔有率
在 CP+ 的隔天,在 Olympus 台灣總代理元佑公司的帶領下,上午先前往新宿的 Olympus Plaza ,後續再前往位於東京八王子市石川的 Olympus 本部研發中心,石川本部研發中心也是 Olympus 相機影像系統設計的大本營,有 4,000 名的員工, Olympus 的相機與 ZUKIO 光學鏡頭的技術皆在此催生,在正式對產品理念進行介紹前, Olympus 先與與會的台灣攝影師與媒體簡單分享當前無反光鏡系統的市場現況。 在 2009 年, Olympus 與 Panasonic 共同開創了無反光鏡設計的 M43 系統,取消了鏡後距後,以小巧容易攜帶的嶄新設計為可換鏡頭系統
7 年前
是就連攝影新手也能發揮強悍機能, Olympus E-M10 III 動手玩這篇文章的首圖
就連攝影新手也能發揮強悍機能, Olympus E-M10 III 動手玩
Olympus 的 OM-D 系列以復古的造型以及小巧的機身獲得不少玩家喜愛,同時也有賴於自 Pen 系列就頗受好評的風格攝影,使 OM-D 兼具近似於傳統單眼相機的操作性但又保有 M43 系統的靈巧,而在近期發表的 OM-D 最新成員 E-M10 III 不僅依舊是 OM-D 系列最精巧的成員,在性能提升的同時也考慮到使用客群,以全新的介面讓使用者更能發揮它的機能。 外觀方面, E-M10 III 在 OM-D 既有的外型風格中做了些許調整,雖乍看下與 E-M10 II 類似,然而 Olympus 為了追求更好的操作感,重新調整握柄的設計,此次務求不需要搭配任何套件就能夠提供男女兼宜的握感;
7 年前
是導入更強對焦系統卻更易用, Olympus 發表支援 4K 錄影的 OM-D E-M10 Mk III 這篇文章的首圖
導入更強對焦系統卻更易用, Olympus 發表支援 4K 錄影的 OM-D E-M10 Mk III
Olympus 約莫在兩年前發表第二世代的 OM-D 系列的入門機種 E-M10 Mk II ,在去年底發表大受好評的 Olympus 的 E-M1 Mk II 後,今年則將部分技術融入全新的入門機種 E-M10 Mk III ,但同時也思索入門機的消費族群需求,讓 E-M10 Mk III 更容易操作。 E-M10 Mk III 預計在秋季於台灣上市,提供黑色與銀色兩個版本。 E-M10 Mk III 延續 OM-D 系列的經典設計,在細部進行小針美容,主要的變更點在於握柄的弧度與機頂轉盤再設計。 Olympus 強調新式的握柄手感更好,但同時也取消 E-M10 Mk II 的延伸握柄配件,
7 年前
是超越對 M43 系統的刻板印象, Olympus E-M1 II + 12-100mm F4  動手玩這篇文章的首圖
超越對 M43 系統的刻板印象, Olympus E-M1 II + 12-100mm F4 動手玩
在去年 Olympus 正式發表新一代旗艦機 OM-D E-M1 II 時,將近七萬台幣的訂價跌破不少人的眼鏡,也令人懷疑一款 M43 系統到底是有怎樣的信心開出這樣的價格,然而在正式上市後卻供不應求,也不禁令人好奇到底 E-M1 II 到底有怎樣的魔力能夠異軍突起。 此次也借到 Olympus E-M1 II ,以及全新的高品質高倍變焦鏡 M.Zuiko Digital ED 12-100mm F4.0 IS PRO 搭配使用。 E-M1 II 繼承 E-M1 的專業等級路線,並以此再行進化,從機身線條的機構重新調整,同時也加入近年專業機必備的雙記憶卡插槽設計,並且翻轉螢幕也改為外掀式可翻轉
8 年前
是再創 M43 專業機巔峰, Olympus E-M1 II 預計年末在台開賣這篇文章的首圖
再創 M43 專業機巔峰, Olympus E-M1 II 預計年末在台開賣
Olympus 稍早在台灣發表了 OM-D 系列的新一代機皇 E-M1 II ,作為 2013 年發表的 E-M1 的後續機種,不光只是升級感光元件與基礎電子性能,也不是在錄影方面大作文章,而是一台在基礎攝影機能大幅改革的機皇級專業相機。 E-M1 II 預計十二月下旬在台開賣,單機身為 65,990 元,搭配 12-40mm 組合為 86,990 元,首購禮將提供 Sandisk Extreme Pro SDXC UHS-II 。 E-M1 II 大致承襲 E-M1 的外型設計與按鍵配置,因應新式電池、雙記憶卡,機頂的線條重新設計,握柄的部分大型化且往上延伸,意圖使握感獲得提升,同時調整右手
8 年前
是Olympus 發表 E-PL8 ,同時預告新旗艦機 E-M1 Mark II 持續開發中這篇文章的首圖
Olympus 發表 E-PL8 ,同時預告新旗艦機 E-M1 Mark II 持續開發中
圖片來源: dpreview 不知道是不是兩家 M43 廠商一起說好,總之 Olmpus 也在 Photokina 宣布一款新機以及提及新旗艦機開發計畫,今天發表的新機是隸屬 Pen 系列的 E-PL8 ,而原本不少人預期會亮相的 OM-D E-M1 Mark II 目前仍在開發中,預計今年內推出,同時強調連續對焦可在原始解析度下達到 18fps 、非追焦甚至可達 60fps ,不同於 Panasonic 把重點放在 4K 錄影上, Olympus 的旗艦相機仍以相機性能為主軸。 E-M1 Mark II 將會搭載 121 點式十字相位對焦系統,同時分布會更平均的分佈在成像範圍,另外也具備全新
8 年前
是[品牌大傳奇] 小片幅的先驅、微觀世界的王者,看 Olympus 如何打造屬於自己的光學王國這篇文章的首圖
[品牌大傳奇] 小片幅的先驅、微觀世界的王者,看 Olympus 如何打造屬於自己的光學王國
一世紀前,還沒改名 Leica 的 Leitz 萊茲光學推出第一台萊卡相機,以劃時代的 35mm 小型膠卷打造出第一台「小型隨身相機」,奠定了今日數位相機「全片幅」級距的基礎。在這之後,除了既有的大片幅、中片幅市場之外,從日本 Nikon、到美國 Minolta,這些隨身相機廠商毫無例外的推出以 35mm 底片的相機系統,不論相機結構如何改變,在數位相機出現以前一般消費型相機、甚至專業相機都還是 35mm 片幅的天下。 35mm 雖好,但由於片幅大,相對的鏡頭、機身結構也就小不下來,除了 Leica 採用 RF 機身的 M 系列相機之外,可交換鏡頭幾乎就是巨型單眼+巨型鏡頭的天下。在這樣的思維
9 年前
是下放五軸機身防手震, Olympus E-M10 Mark II 正式發表這篇文章的首圖
下放五軸機身防手震, Olympus E-M10 Mark II 正式發表
Olympus 於去年推出 OM-D 家族中的入門機種 E-M10 ,承襲老大哥 E-M5 、 E-M1 的設計風格以及精簡但仍豐富的操作性,以更小巧的機身獲得不少喜歡 OM-D 但偏好入門級機種玩家的支持;稍早 Olympus 也在台灣宣布改款機型 E-M10 Mark II ,雖同樣定位入門級距,然而卻下放高階機種的五軸防手振系統,同時機頂轉盤質感亦昇級。 E-M10 Mark II 預計在九月中旬開賣,單機身建議售價為 18,990 元,搭配電動餅乾鏡 M1442EZ 套裝價為 25,990 元。 E-M10 Mark II 有著與前一代相近的外觀設計,仍保有復古式小型相機的設計感,軍艦
9 年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