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NexGen Nx586看到了不少領先時代的概念,也得知讓AMD在x86處理器市場站穩腳跟的K6處理器,實際上是源自於Nx686的產物。但在Nx586上市後1年半就出現工程樣品的Nx686,並非完全等同於AMD K6。此外,AMD K6之所以能夠成功,也是兼備天時、地利、人和,才能功德圓滿。從AMD K6的故事,各位科科很快就能快速理解,AMD可以擁有和Intel分庭抗禮的地位,絕對不是偶然的。
還沒看上集先來看這篇:20世紀末的x86神風特攻隊NexGen Nx586/Nx686 (上)
天時:NexGen剛剛好就有個現成的優秀產品設計擺在AMD眼前,AMD不趁機買下NexGen解決燃眉之急,並藉此成立第2個x86處理器研發團隊,建立起2個團隊交互負責不同世代產品的研發體系,就太對不起自己了。
地利:AMD在德州奧斯丁建造的新晶圓廠Fab 27剛剛落成,其代號CS-34的0.30µm製程也是當時的一時之選,AMD很急著想要有新產品去塞滿新廠的產能。
人和:「Pentium之父」Vinod Dham (也是印度人)曾在Intel執掌Pentium設計團隊領導者與事業單位總經理,在1995年跳槽到NexGen接任營運長。在AMD併購NexGen後,基於Nx586因專屬匯流排和系統晶片組而難以推廣的教訓,推動Nx686修改原案設計,取消NexBus和L2快取記憶體專用匯流排,使其相容Intel Socket 7(P54C)腳位。他本人也在AMD內部,擔任計算產品事業群副總裁,掌管K6與K7的相關計畫。先前的NexGen研發團隊也沒有解體,繼續執行K6的後繼衍生改良案。
Nx586、Nx686和AMD K6的主要差異,1張比較表勝過千言萬語。
總之,AMD並未照單全收Nx686,而是針對製造成本、效能瓶頸和行銷需求,做出不少調整與改進,其中最具影響者,莫過於相同Pentium主機板的決策,避免重蹈Nx586覆轍。AMD為此犧牲的L2快取「專用通道」,則是到了1999年2月22日上市的K6-III才補完,但這代價看來是值得的。更重要的是,即使AMD K6的整體技術水準仍不及Intel P6家族(Pentium Pro、Pentium II、Pentium III),但對付其他競爭者,完全綽綽有餘。
接著就是常跑光華商場的科科們爾孰能詳的回憶:AMD在1997年11月,在台灣正式推出盒裝版K6,在零售市場大受歡迎。1998年5月28日,AMD發表支援3DNow!的K6-2。在個人電腦年度出貨量到達1億大關的1998年,AMD只用3季就賣出了1300萬顆K6-2,相當於13%全球市占率(這還沒算入前面K6的銷售量),Cyrix和其他x86神風特攻隊全部被AMD活活打趴在地上,確立後來超過20年的「x86雙雄」局面。
爬文至此,各位科科大概內心也多少能夠理解AMD為何能夠在眾多Intel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俗語說的好,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至於在1999年先後併購Cyrix和Centaur的某間台灣公司,到今天還是看不到AMD的車尾燈,也就好像不讓人感到任何一絲一毫的意外了。科科科科科。
4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