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應用 硬科技 AMD amd zen 硬科技:回顧AMD Zen微架構和EPYC (下) 從原始K10設計案被否決,耗費整整十年光陰,直到AMD決心把研發資源梭哈在Zen微架構,讓早從2012年進行開發作業的Zen家族處理器,總算可以準時在2017年 (即使是Intel,全新x86微架構的時程也差不多需要四到五年) 成為可上市銷售的產品。 但AMD「重返榮耀」是一回事,「做對的事情」遠重於「把事情做對」,如何制定正確的行銷策略與產品定位,避免做出像AMD早期APU這種市場不需要又賣不動的「高科技結晶」,集中資源砸在鎖定客戶群最重視的刀口上,並削減「不必要成本」,比檯面上的技術規格更加的關鍵,這才是科科們事後諸葛回顧歷史,最應細心觀察之處。 產品在邁向成功的過程中,往往需要眾多不同領 痴漢水球 5 年前
科學新知 硬科技 AMD amd zen 硬科技:回顧AMD Zen微架構和EPYC (中) 世界上做任何事情都有「成本」,不僅生產製造設備投資,開發產品當然比照辦理,團隊規模越大、研發時間越長,燒掉的金錢當然更多,所以正常的企業都不可能提供無上限的研發預算,也會尋求最低成本的產品設計路線,營運成本超級高的x86處理器大廠,當然不能免俗,而「Time To Market」更是參與市場競爭時,最該念茲在茲的課題。科科們務必牢記在心。 即使錢多多的Intel,在選擇「後NetBurst時代」的設計方向,也有志一同的挑上「最低工程開銷 (Least Engineering Cost)」,才讓逆轉戰局的Nehalem走回強化P6的老路。 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就不難理解研發資源遠不及Intel的A 痴漢水球 5 年前
新品資訊 硬科技 AMD amd zen 硬科技:回顧AMD Zen微架構和EPYC (上) 2017真的是AMD在x86處理器市場谷底反彈、鹹魚翻身、重返農藥... 呃,榮耀的關鍵一年,在Hot Chips議程中也留下了邁向復興之路的足跡,尤其重返高獲利的伺服器市場,更是重中之重。 2016年:”A New x86 Core Architecture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omputing” 揭露「Zen」微架構的技術細節,AMD總算從推土機家族「走音工地秀」的惡夢中醒來了。 2017年:”The Next Generation AMD Enterprise Server Product Architecture& 痴漢水球 5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