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物聯網、區塊鏈與數位貨幣 長達4年的國際標準之爭底定

2018.01.24 05:16PM
1e1e0753d2538c700361b82522f2494e

各位在網路打滾多年的科科,或多或少,都可以親身感受到「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的歷史輪迴。

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排山倒海的業者、分析師和媒體,拼命炒作看似虛無飄渺,但絕對掛保證和商業投機緊緊掛勾的話題,別的不說,像本世紀初的網格運算、刀鋒伺服器、雲端運算、物聯網、機械學習、霧運算、邊緣運算、直到最近因眾人瘋狂炒作數位貨幣而火紅的區塊鏈等等想必各位絕不陌生的關鍵字,莫名其妙的佔據了大量媒體版面之後,不知不覺中,就被更聳動的技術行銷名詞淹沒,「還沒開始就結束了」,僅在Google等搜尋引擎,遺留供後人憑弔的歷史陳跡。

說穿了,萬變不離其宗,近代資訊科學的發展軌跡,受限於單一運算容器終究有其極限,總脫離不了支撐巨量服務的分散式運算,諸多琳瑯滿目的技術行銷名詞,事後回顧,僅為瞎子摸象的一隅,被人類的痴愚貪念,蓄意包裝後的加工化合物。

「物聯網 (IoT)」和「區塊鏈 (Blockchain)」就此在歷史的舞台上站穩的腳跟,幾乎無人敢否認,「萬物互聯」與「去中心化」將構成「New Internet」的基礎,只是礙於諸多因素,這2種技術的應用等級,遲遲沒有達到世人最初的期待。但當這兩者合而為一,那就將開闢另一個嶄新的應用領域,足以改變人類的生活與未來。

物聯網喊了這麼多年,大規模推廣卻看似原地踏步

物聯網熱潮並非短短幾年的事情,然而始終未普遍見於你我身邊。這因素很複雜,同時兼具「技術門檻」和「商業模式」的層面,讓我們遲遲看不到科幻小說般描述的物聯網世界。

技術門檻是什麼?

物聯網不外乎佈署大量智慧化的終端裝置,但這些終端收集到的資料,最終還要為人類服務,這就引發了人和設備之間的互信疑慮:人類要如何信賴設備,設備要如何取信人類,設備和設備之間如何彼此確認資料是正確、而且不會被竄改。

物聯網的資料傳遞與交換,一出亂子,可是會搞出很多人命的,相信不會有人希望自己家中的物聯網裝置被駭客入侵亂搞而且「被自殺」,例如晚上睡覺窗戶全關所有家電浴室瓦斯爐熱水器都開到最大活活搞死你的荒謬場面。

為何需要商業模式?

接著,通過物聯網取得數據之後,例如我家現在的溫度是多少,農地裡面的農作物現在生長狀況如何,從資料採集、資料分發、資料轉化為有意義的資訊,一路到多個主體之間分享資料,就涉及了「所有權」、「使用權」、「價值的分配」,衍生出一系列「信用」和「價值」的議題。

收集到一大堆資料是一回事,你要如何讓這些資料產生相對應的價值,並有信用基礎、商業模式和生態系統去推動其運行,那又是另一回事。難道這幾年下來,做好放在那邊卻長期乏人問津的「IoT平台」還不夠多嗎?

當今數位貨幣的荒謬之處

很幸運地區塊鏈就是踢開這2塊擋在路上石頭的最佳解答,確保資料的可信度與安全性,並賦予資料價值,將其轉變為可計價的數位代幣 (Token),讓物聯網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產出的巨大資料,成為此代幣的信用基礎,而不是僅浪費地球資源虛耗龐大的「挖礦」電力,而且除了數位貨幣之間的兌換,還沒有可以交易的「商品」可買,完全違背了貨幣本質「降低交易成本」的初衷,這真是數位貨幣最大的荒謬。

很多技術宅往往對「商業」嗤之以鼻,抱持不屑一顧的輕蔑態度,但請動腦想想,今天像日本動漫畫產業與同人商品如此風行全球,背後支撐其發展的,絕對不是關在家裡的御宅族,而是推波助瀾的「商業化」,天底下所有產業的興盛,也同樣有跡可循,要理解這麼簡單的道理,真的一點也不難。

區塊鏈技術的4個發展階段

現在談到區塊鏈,大多數人只會想到比特幣和乙太幣,但區塊鏈並沒那麼簡單,雖眾說紛紜,大致上可定義為以下4個發展階段。

  • 區塊鏈1.0:對北極熊不太友善的比特幣。
  • 區塊鏈2.0:乙太坊的智慧合約。
  • 區塊鏈3.0:實現鍊和鍊之間的融合與互通,進而進行跨鍊合約。
  • 區塊鏈4.0:打造物聯網區塊鏈,數位資產來自實體世界的數據,區塊鏈建立物聯網底層的互信,填補資訊使用的信任機制。一方面建立物聯網生態,另一方面建立商業模式和經濟型態。創造可信任的物聯網區塊鏈生態體系。

成功的產品絕非只靠技術就能躍進

融合區塊鏈之後,物聯網的發展就從此一帆風順?當然不是,世上任何推廣成功的產品與應用,從來就不是單單仰賴「技術」即可功德圓滿。

假使三十年前沒有OSI七層模型,網際網路的演進,根本不可能如此迅速。缺乏「框架 (Framework)」,也就是所謂的國際技術標準,大家都在「多樣少量」,沒有經濟規模,再多的新創公司都會壯烈犧牲。畢竟物聯網覆蓋了整個世界的資訊交換需求,如果沒有一個聯盟或生態體系,大家都在單打獨鬥,無法集中資源,確實的落實應用,只會讓深奧幽玄的技術,停滯於天馬行空的想像。

少了框架,就像少了設計圖的房子,空有磚塊和水泥,你還是無法萬丈高樓平地起的蓋起一棟穩固的高樓。

國際間長達4年的規格之爭

歷經長達4年多的規格戰爭,2017年底由中國推動、德國與瑞典協助的ISO / IEC 30141「IoT參考架構」(IoT Reference Architecture),通過了國際標準草案投票 (DIS),也正式將中國的「六域模型 (six-domain model)」國家標準GB/T 33474-2016,拱上了物聯網區塊鏈的浪頭。而六域模型就扮演著類似三十年前OSI七層架構的角色,對物聯網未來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這種「國際標準」究竟如何成形,美國日本韓國如何拼命阻擋中國的提案,背後暗藏了多少大國私下角力與權力鬥爭的「國際戰爭」,很可怕,不要問。

那已經有相對應的實作?

2017年五月啟動專案、十月通過中國國家工信部區塊鏈技術測試的「SDChain (Six-Domain Chain)」是ISO / IEC 30141全球第一個實作,基金會設置於新加坡,其數位代幣SDA (Six-Domain Asset) 在2018年1月8日開放交易。

ISO / IEC 30141定義的「六域模型」和SDChain打造的「六域鍊」,前者是物聯網與各行各業融合的方法論,後者提供更強固的去中心化公有鍊底層,並建立實際的應用與社群。

至於SDChain項目發起人與ISO / IEC 30141規格制定主編輯那「神奇的巧合」,請自行跪求Google大神,在此不便撰述。

物聯網的共識演算法,真的非得要區塊鏈不可嗎?

這是一個高度爭議性的話題,尤其當「無區塊分散帳本」的IOTA受到眾人關注後,區塊鏈與DAG (Directed Acyclic Graph,有向無環圖) 之間的優劣,一直不斷的被眾人關注並評論著。

從帳面上來看,相較於區塊鏈,DAG不受制於區塊體積與工作量證明 (POW),免交易費,較能節省頻寬與耗電,理論上有更強的規模延展性,但也有雙重支付確認與缺乏傳統意義上的「共識」等疑慮,而被取消的交易費,在實務領域也被視為提昇區塊鍊安全性的重要環節,因此這些特性可能限制其應用範圍。歷史的教訓已經證明,如果學術上已存在爭論,那實際應用上問題只會更多,這些都有待時間證明。

此外,受到炒幣歪風的不良影響,這年頭的輿論已經被扭曲成「誰看起來比較炙手可熱,誰的數位貨幣價格比較高,哪種技術就一定比較先進」,但重點是生態,而不是貨幣,應由應用場景決定共識算法,能不能「挖礦」就更不值一哂,這對人類一點貢獻也沒有

物聯網正處於迎接黎明前的黑暗

從物聯網概念被提出,一路到區塊鏈因比特幣而爆紅,區塊鏈逐步展現了可解決物聯網宿疾的潛力,直到國際標準問世,提供可遵循的總體架構框架,足以幫助各行各業真正釐清物聯網是什麼,就這樣,足足耗費了近二十年的光陰。

看的更遠,從三十年前的OSI模型,直到今天的六域模型,這三十年過程是「溝通自動化」轉型到「執行自動化」的時代,人和物、物和物之間將會自動溝通,互通有無。我們可預期的「一萬億」聯網設備,如何管理?如何改善生活?如何創造財富?這才是當代最大的挑戰。

此時此刻踏入物聯網產業,並有能力提供完美解答的企業,將有機會成為未來的科技巨頭。各位科科也許將有幸躬逢其盛,親眼見證到物聯網改變你我的生活,以及新科技霸權的誕生,在踏出黑暗、準備迎接黎明的當下,值得拭目以待。
 

相關消息

科技應用
EVOX《對話式 AI 白皮書》:掌握 AI 商務溝通新趨勢
癮特務
3 天前
即拍即印普普風概念印章,製造屬於自己的圖像
annti wang
15 年前
開箱評測
被評價為「每步都非常舒服」的恢復型拖鞋 2種熱賣的日常款比較
Gizmodo Japan
1 天前
文化創意
國家鐵道博物館第一階段開放 免費展區即有豐富內容、柴電工廠吸收新知
Chevelle.fu
21 個小時前
汽車未來
全新改款 BMW iX 豪華純電旗艦休旅強勢上市!「THE NEW BMW iX」現場直擊,亮點分享一次了解!
癮特務
10 天前
開箱評測
這麼薄卻可6裝置充電、總輸出達130W 這款Anker充電器規格簡直是拼命了
Gizmodo Japan
22 個小時前
開箱評測
可以與行李箱組合的三合一背包 我無法割捨Patagonia的理由
Gizmodo Japan
21 個小時前
產業消息
聯發科2025Q2手機營收佔52%預期旗艦天璣年內創造30億美金營收 首款2nm晶片維持9月設計定案
Chevelle.fu
1 天前
《奇妙之旅》家族競技展開 熱鬪場內容介紹
皮耶哈
15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