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風冷散熱浪漫極致的 ITX 機殼, Fractal Design Torrent Nano 靜音版黑色機殼評測

2022.03.21 04:31PM
照片中提到了E Fractal,包含了產品設計、產品、設計

電腦周邊品牌 Fractal Design 在電腦機殼產品領域以優異的風道設計與簡約獨特的北歐美學設計為玩家所知,雖然 Fractal Design 機殼產品在同級不算便宜,仍受到不少追求優美設計與合理布局的玩家推崇;近期 Fractal Design 推出主打優異風冷設計架構的 Torrent 系列,  Fractal Design 也提供當中為 ITX 設計的Fractal Design Torrent  Nano 靜音版供開箱評測。

▲先前 Fractal Design 推出的 Era 是以緊湊能安裝水冷為設計理念

雖然近期隨著一體式水冷技術越來越成熟、價格也越來越親民,同時新一代高階處理器也難以靠風冷散熱壓制,許多玩家挑選機殼時皆會優先考慮水冷散熱器的相容性,現在就連 ITX 機殼也有不少為安裝水冷散熱的出色機殼產品,也不乏追求極致緊湊的設計, Fractal Design 的 Era 就是一款緊湊而精巧且可容納水冷的 ITX 機殼。 

不過水冷設計最大的問題仍是僅針對特定元件的高效率散熱特質,但當代系統的發熱不光只有 CPU 與顯示卡,主機板上諸多的元件還有高速 SSD 等皆會在中高負載產生高熱,傳統的風冷散熱器、縱使是塔型散熱也多少會帶動主機板附近的風流,有助於將 CPU 周遭元件的發熱帶走,故若非追求極致超頻使用,風冷散熱器配置仍有其優點存在。

對於 ITX 主機板,僅 17 x 17mm 的主板大小也使得各類元件配置比起 M-ATX 、 ATX 更緊湊,尤其現在多半 ITX 主機板皆將 SSD 插槽配置在晶片組上方與晶片組反面的空間,與主機板主要發熱源 CPU 以及供電相當接近,更導致中高階 ITX 系統的溫度容易偏高,也潛藏各種容易使系統不安定的變數。

照片中提到了THERMAL DESIGN FOR GEN 4,包含了銅、AMD銳龍7 3700X、Advanced Micro Devices公司、技嘉AORUS、銅

▲不要認為 SSD 套上散熱片就能維持穩定,沒有內部風流光靠散熱片還是可能會聚熱到熱當的

以筆者家用搭配緊湊配置的水冷 ITX 機殼為例,曾因為正面安裝帶有銅散熱片的 PCIe Gen 4 SSD 、主板反面裝有一條存放其它資料的 PCIe Gen 3 SSD ,除了導致晶片組溫度偏高外,亦曾由於安裝遊戲內容無預警導致帶有銅散熱片的 SSD 過熱而暫時離線,結果最後僅在 SSD 散熱片黏貼一顆小風扇就把問題解決,顯示在 ITX 環境即便 SSD 使用帶有高效率的銅質散熱片,沒有主動風扇的輔助仍可能會造成系統不穩定甚至當機。

照片中提到了Fractal、Torrent Nano、Computer case,包含了紙箱、產品設計、設計、產品、字形

▲外包裝

照片中提到了E Fractal、Torrent Nano、Accessories,包含了礦物的豐收之月之友、產品設計、產品、設計、框

▲主要配件收納在兩個紙盒內

回到 Fractal Design Torrent  Nano 上,筆者此次拿到的是黑色的 Fractal Design Torrent  Nano 靜音版,整體架構與其它款式相同,不過採用金屬側板而非酷炫的玻璃透測,隨附的 Dynamic PWM 大風扇也不具 RGB 發光,整體相當低調;包裝也延續 Fractal Design 一貫容易拆裝的特色,盒裝除螺絲外還包括前面板風扇轉換支架、 GPU 支架等配件。

照片中提到了Fractal,包含了光、角度、光、建築、線

▲正面超大的進氣柵欄

照片中包含了電腦機箱、電腦機箱、產品設計、電腦、電子產品

▲前方 180mm 風扇有著專屬的開孔使風道集中

Torrent  Nano 採用同系列獨特的正面超大面積線條柵欄開孔,並將品牌標誌以銘牌設計風格納入面板,機身則在直線中帶有圓弧線條;相對主流的 ITX 機殼設計, Torrent  Nano 算是偏大的設計,已經接近 M-ATX 的尺寸,但不僅換來內部預留更容易的走線空間、輕鬆相容長型 ATX 電源等特色,更重要的就是位於正面達 180mm 直徑的 38mm Dynamic PWM 風扇。

照片中提到了Frac、Fracto、Frad,包含了150 個古代圖標、電腦、圖標、電腦機箱、電腦硬件

▲比一般 ITX 機殼寬上不少,但後方可加裝 120mm 風扇甚至 120 一體式水冷

搭載 180mm 風扇正是 Torrent  Nano 與其它 ITX 在散熱上最大的差異性,熟知風扇特性的玩家多會理解在同樣的設計,大風扇有助提升風量,或是以更低、更安靜的轉速達到與小尺寸風扇在高轉時相同的風量,對於打造安靜、高效率的風冷散熱環境是相當重要的;雖然也由於正面採用 180mm 風扇導致 Torrent Nano 較主流 ITX 機殼寬,但也帶來容納大型風冷散熱器與大型顯示卡的優點。

照片中提到了3.0、3.0、TYPE C,包含了廚房用具、廚房用具、器具、電子產品、產品設計

▲頂部 IO 配置

照片中跟樂樂有關,包含了電腦機箱、電腦機箱、電腦硬件、電腦、電子產品

▲頂蓋底下是電源供應器專屬的空間與硬碟槽

照片中包含了煎餅屋、電腦機箱、電腦硬件、個人電腦、電子產品

▲硬碟槽可依據電源長度安裝在中央或靠前方位置

照片中提到了Fractal,包含了電子產品、電子產品、筆記本電腦、電腦硬件、電腦

▲左右側板皆為快拆

照片中提到了Fractal,跟自由流行有關,包含了格柵、產品設計、黑白M、產品、設計

▲前面板亦可快拆,並包括可拆卸的濾網

照片中包含了設計、摩托車、汽車、車輛設計師、設計

▲拆下前面板即可抽出底部濾網

回到 Torrent  Nano 的結構, Torrent  Nano 依循品牌一貫的容易拆裝的架構,如果只進行基板安裝,除了固定主機板、顯示卡、電源、風扇外,多數的機構都不需使用螺絲起子進行拆裝,包括頂蓋、正面面板、兩側側板等都是採用卡榫式等快拆機構;至於開關與前置 I/O 位於機頂,提供兩個 USB Type-A 、一個 USB Type-C 、獨立的耳機與麥克風 3.5mm 插槽、電源鍵與重啟鍵。

照片中提到了Fractal、Fractal、Fractal,包含了電腦機箱、電腦機箱、電子產品、電腦、電子樂器

▲機板後方已經預留四條束線帶幫助安裝整整線

Torrent  Nano 格局因應目前主流市場顯示卡的散熱設計採用 3 槽高度,若使用雙槽高度顯示卡,底部仍可安裝兩個額外的風扇強化對顯示卡的散熱;雖然電源供應器位置使用較傳統的下抽風上置配置,不過藉由獨立的電源供應器槽與藏在背板的內部走線空間,縱使使用非模組化電源線,亦可將多餘的線材藏匿在收納空間,不僅美觀,更能避免對內部風道產生額外干擾。

照片中提到了140 )、120,包含了五金配件、產品設計、產品、設計、角度

▲可用於安裝雙 120mm 或 140mm 的前面板風扇支架

照片中包含了電腦機箱、電腦機箱、電腦硬件、電腦、個人電腦

▲右側安裝雙風扇支架後會將原本 180mm 外框的弧形遮蓋住

照片中提到了140/120mm Lüfter an der Front montieren / Installez les ventilateurs 140/120 à l'avant / Instale los ventiladores de 140/120 mm en la parte frontal / Montera 140/120mm fläktar i fronten /、YcraHOBNTb 140/120 BeHTHNATopbl cnepean / MA140/120mm77ER) 17 I EE 8140mm/120mmA / 140mm / 120mmEREEAS、Install 140/120 mm Fans in the Front,包含了設計、設計、產品設計、產品、字形

▲雖然可安裝雙 140mm 風扇但高度無法容納 280 一體式水冷的冷排

Torrent  Nano 在 ITX 機殼算是相當大肚量的設計, CPU 風冷高度可達 165mm ,幾乎多數的高階風冷皆可安裝,前方的 180mm 亦可搭配支架換置為兩個 120mm 或是 140mm 風扇,或是安裝 240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但高度無法容納 280 一體式水冷冷排),底部可安裝兩個 140mm 風扇,後方則可加裝一個 120mm 風扇。

照片中包含了個人豪華車、豪華車、電腦散熱、個人豪華車、電腦

▲靜音版的 180mm 風扇不具 RGB 發光

照片中提到了Frortol,包含了電腦機箱、電腦機箱、電子產品、電腦、戶外的

▲若維持原本的 180mm 風扇,則顯示卡不會與風扇干涉

若以原本 180mm 前風扇配置,則正好錯開與顯示卡的長度干涉,可使用機殼內部最大長度安裝 335mm 的 GPU ,若安裝雙 120mm 或 140mm 風扇則縮減為 310mm ,安裝前置水冷則會再受水冷排縮減顯示卡容納長度,不過筆者認為若選擇 Torrent  Nano 應該就是為了其風冷最佳化的格局而來,選擇一體式水冷就有些本末倒置。

照片中提到了ictal、HD AUDIO,包含了電子產品、羅馬馬賽克瓷磚公司、設計、產品設計、電子產品

▲頂部硬碟架可安裝單一 3.5 吋硬碟或兩個 2.5 吋硬碟

照片中提到了Frocid、Fractal、^^ ^^,包含了電腦機箱、電腦機箱、電腦硬件、電腦、電子產品

▲背面有兩個 2.5 吋硬碟支架,亦可卸下用於安裝主機板反側的 SSD

此外,  Torrent  Nano 內部安裝空間也具有相當多的巧思,縱使是 ITX 主機板相容格局, Torrent  Nano 亦可相容較罕見的 mDTX 主機板,在頂部電源安裝區的位置配有一個可相容單一 3.5 吋硬碟或是 2 個 2.5 吋硬碟的支架,並可因應電源供應器長度更換安裝位置,主機板背面也留有 2 個 2.5 吋硬碟安裝支架,等同最大可安裝 4 個 2.5 吋硬碟,也恰巧是多數 ITX 主機板的 SATA 插槽上限。

除了內部良好的空間規劃, Torrent  Nano 也為偏好內部規律整線的玩家提供優秀的規劃,除了藉由偏大的機殼在主機板反側預留可供集中整理線材的空間與走線開孔外,亦有使玩家能夠利用束線帶將線材綑綁的孔位,可將線材進一步收束後固定在指定的位置。當然前面板的 I/O 線、前置風扇線也預先就整好,長度也符合一般 ITX 格局的配置,只要稍微理線即可。

照片中包含了角度、產品設計、產品、角度、金屬

▲機殼後方的三條束線帶可用於收束後方線材

Torrent  Nano 機構設計還有個巧思,是在機殼背面預裝的三條束線帶,乍看之下令人摸不著頭緒,不過說明書則寫著玩家可藉這三條束線帶把機背包括電源、影像訊號線、各式 USB 線等集中管理,能使後方線材有條不紊朝機殼的單一側向下,尤其對使用有預留走線開孔的電腦桌的使用者能將線材藏得更乾淨,不過筆者也建議若要利用此機構,可能將電源線與 HDMI 線換成 L 型插頭會更容易整線。

照片中提到了2690-、IFI、FOR THOSE DARE .,包含了電腦機箱、電腦機箱、電腦硬件、華碩遊戲 WIFI ROG STRIX、迷你ITX

▲裝機的 ROG STRIX Z690-I GAMING WIFI 主板

照片中提到了Kingston FURY Renegade SSDE、產品型號、儲存容量,跟哈菲有關,包含了快閃記憶體、快閃記憶體、金士頓 Fury Renegade Pcie 4.0 Nvme M.2 Ssd、電腦數據存儲、金士頓 HyperX FURY

▲ SSD 使用金士頓 Kingston FURY Renegade 2TB PCIe 4.0 NVMe M.2 SSD

照片中提到了0000、SU、crucial CEO,包含了關鍵的DDR5、關鍵的DDR5、關鍵、DDR5 SDRAM、DDR4 SDRAM

▲記憶體使用美光 Crucial DDR5 4800MHz

此次用於裝機測試的平台採 Intel i9-12900K 處理器,搭配華碩的 ROG STRIX Z690-I GAMING WIFI 主機板,美光 Crucial DDR5 4800MHz 記憶體,金士頓 Kingston FURY Renegade 2TB PCIe 4.0 NVMe M.2 雙面顆粒 SSD ,並配有 NVIDIA RTX 3070 Ti FE ,電源供應器為 Fractal Design 的 Ion+ 白金 860W ,散熱器則是使用 Noctua NH-U12A 高階塔型散熱器。

▲由於 Noctua NH-U12S 鰭片與第一條 SSD 的散熱片產生干涉,故卸下散熱片並使用底下的第二條 M.2 進行測試

不過要注意的是該散熱器會與 ROG STRIX Z690-I GAMING WIFI 上層 SSD 散熱片產生干涉,故此次安裝時卸除第一片散熱片,並透過底下的第二條 M.2 SSD 插槽,幸好 i9-12900K 與Z690 晶片組的 I/O 充裕,故使用晶片組總線的第二條 M.2 亦仍為 PCIe 4.0 介面,不過仍建議若要搭配 ROG STRIX Z690-I GAMING WIFI 使用最好留意散熱器是否會產生干涉。

照片中提到了fractal、Fractal、Fractal,包含了電腦機箱、電腦機箱、電腦硬件、電纜管理、電腦

▲主要纜線可收納在機背並利用束帶固定

照片中提到了Fractal、Fractal、11,跟主動、雪佛蘭有關,包含了電子產品、電腦機箱、電腦硬件、電腦、電子產品

▲連接主機板前方的纜線可自上方開孔穿過

照片中提到了BAWG、Fractal、0000,包含了汽車、汽車、電子配件、車輛設計師、電子產品

▲電源線多餘的長度可利用束帶綁住

照片中提到了ProCool,包含了電子產品、電子產品、金屬、電子樂器、電子機器

▲雖然預留走線空間,不過筆者建議先插上 8 Pin CPU 電纜較容易組裝

實際進行裝機並不困難,雖然 Torrent  Nano 是 ITX 配置,但內部空間相當充裕,無論走線、藏線只要在連接前先進行模擬配置大致上不會有太多問題,唯獨由於高階 ITX 主機板的供電散熱片可能偏高,雖然說明書的組裝程序是先把主機板裝上後才連接頂部的 CPU 8 Piin 供電,但筆者建議在安裝主機板前就先把 8Pin 接上避免難以安插。另外筆者並未在底部與後方安裝額外的風扇,僅以前置風扇搭配 CPU 風扇進行導流。

▲安裝 NH-U12S 還保有充裕的後方風扇安裝空間

▲ GPU 支架能夠輔助支撐大型顯示卡散熱器,減少顯示卡 PCB 因散熱器導致彎曲情況

另外,若搭配較大型散熱器的 GPU ,也可搭配盒裝的 GPU 支架進行支撐,底板提供兩個一前一後的安裝位置,如筆者使用 NVIDIA 的 3070 Ti FE 版算是中等長度,則是將 GPU 支架安裝在較內側的滑軌,此支架也貼心地在支撐面使用橡膠材質,避免支架與顯示卡接觸後對散熱器遮罩造成刮損。

▲待機約落在 33 度左右

▲裸測未超頻最高溫為 84 度左右

照片中提到了intel Intel® Extreme Tuning Utility、7.6.0.37、Stop Monitors,包含了網頁、英特爾、英特爾、超頻、英特爾酷睿 i5-12600K

▲ AI 超頻的設定

▲超頻後的結果有點驚悚...

既然是作為比較,筆者在正式裝機前也先進行風冷的裸側做為參考,在 i9-12900K 預設的時脈下,待機約為 36 度左右,以 Intel XTU 進行燒機,最高溫約控制在 83 度左右,另外再透過華碩主機板內建的一鍵 AI 超頻進行無腦超頻後,系統預設在 P-Core  3 核 5.4GHz 、剩餘 5 核 5.2GHz 與 E-Core 4.0GHz 的設定,燒機則達到 95 度的驚人溫度。

照片中提到了FORCE RTX,包含了電腦機箱、電腦機箱、電腦硬件、電腦、電子產品

▲裝機後的內部狀況

▲若超頻設定裝機則將近百度...

照片中提到了intel Intel® Extreme Tuning Utility、7.6.0.37、W Stop Monitors A Monitoring Settings,包含了英特爾 xtu、英特爾酷睿 i9-12900K、英特爾酷睿 i5-12600K、英特爾、英特爾

▲以 i9-12900K 預設時脈表現相當出色

裝機後,為了數據的公平性,筆者先維持原本 AI 超頻進行測試,結果相較裸側溫度提高到 98 度,後續透過 BIOS 恢復處理器預設值,則最高溫達到 83 度左右,與裸測一度的落差可視為特定條件下誤差,也變相證實內部風流足以在非滿載情況達到良好的空氣對流。這樣的數據以裝機而言是相當出色的,也顯示借助前方的進風能夠有效在封閉機殼達到充裕的風流,並將廢熱排出機殼外。

照片中提到了A CrystalDisklnfo 8.12.12 Kurei Kei Edition x64、File Edit Function Theme Disk Help Language、Good,跟特拉戈米爾斯有關,包含了水晶盤信息 7.6 0、硬盤、水晶磁盤信息、固態硬盤、英特爾

▲裝機後 PCIe Gen 4 SSD 寫入滿載仍控制在 60 度內,代表機殼內部具備有效風流

除了 CPU 以外,另一個筆者進行的測試項則是評估內部風道對於 SSD 的散熱是否有所幫助,透過測試軟體進行寫入測試,最高溫則保持在 58 度左右,意味著由前方風扇搭配 CPU 風扇能夠帶動內部的氣流,因為如一開始筆者提到,縱使 SSD 帶有散熱片,若機殼內缺乏風流也會造成 SSD 過熱,故筆者認為此項目有測試的必要性。

照片中提到了ACNPUT A K、00 240 M-50-60 H-0SA、frąctal,包含了電腦機箱、電腦機箱、電腦硬件、電子配件、電子產品

▲後方各式線材可利用左側的束線帶整理並固定,不僅美觀且避免影響散熱風道

Fractal Design Torrent  Nano 的設計對於組裝非超頻的中高階風冷散熱 ITX 系統的玩家是相當不錯的選擇,因為借助 180mm 大型風扇不僅能有效帶動內部氣流,同時也相較使用 120mm 或是 140mm 風扇更為寧靜,同時靜音版不僅低調,更借助厚重的金屬側板降低風流與共振噪音,只要維持機殼前後方淨空,就能帶來安靜且穩定的使用體驗。

照片中提到了Fractal,包含了單色、產品設計、商標、產品、牌

▲雖較一般 ITX 大型,但容易組裝、儲存空間充裕且風道良好是 Torrent Nano 的優勢

此外, Torrent  Nano 較大的體積雖比起一些強調緊湊設計的機殼占空間,不過保有充裕的儲存安裝空間與整線空間,也不須擔心電源線材過長無處可藏或是甚至需要訂製電源線的問題,以 DIY 玩家也相當容易實現工整的內部整線,且諸多裝機的貼心設計也能使第一次組裝 ITX 系統不受挫,雖然單純論 CP 值筆者仍認為 Coolermaster NR200 更為超值,但若評估包括裝機的合理性、內部藏線與各式組件的安裝, Torrent  Nano 則有壓倒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