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Intel架構日用一張圖回顧15年來的Intel歷史

2018.12.17 04:45PM
Intel, Stratix, , 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 Integrated Circuits & Chips, , Advanced Micro Devices,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Spectre, Microcode, Stratix, electronic device, photography, technology, darkness, sky, girl, gadget, fun

美國時間12月12日,Intel在「Intel架構日 (Intel Architecture Day)」洋洋灑灑的公佈一大串未來產品的計畫時程,包含了延宕已久的10nm (代號1274) 與7nm製程 (代號1276)、自2015年的Skylake至今總算有所更新的Core微架構 ”Sunny Cove”、新的Atom微架構 “Tremont”、號稱具備1T Flops運算能量的第十一代內顯,以及3D晶片封裝技術 “Foveros” (代號P1222)。

Paul Thurrott, Intel, , 10 nanomete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Intel Core, Integrated Circuits & Chips, Processor, Chipset, 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 Intel,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 device, technology, conversation, event

大概是擠牙膏擠太久了,Intel一口氣「跳樓大放送」的驚天之舉,使得科技媒體的Intel相關報導重現了多年未見的盛況,連先前執行長因辦公室戀情醜聞而下台都沒這麼熱鬧。但筆者並不打算在此去談論這些已被無數國外科技媒體、寫到滴水不漏鉅細靡遺的技術細節,而是好好的跟著各位科科一同回顧Intel這間公司這十五年來發生的好事。

參考文章:

Intel揭曉新Core i、Atom處理器架構藍圖 10nm製程Sunny Cove架構明年推出 效能將明顯提升

以「湖泊」系列命名之後 Intel計畫以「海灣」系列作為新處理器架構名稱

「Intel是一間製程導向、以『製造』作為思考出發點的企業」算是某種約定俗成的印板印象,不過Intel吃了誠實豆沙包、用如此簡單扼要的一張同心圓,幾乎如同裸奔般的坦蕩蕩展現他們眼中的「技術位階」,這還倒是第一次,不借題發揮一下實在說不過去。由內到外,讓我們來一條一條的慢慢品頭論足。

Intel, ,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10 nanometer, Integrated Circuits & Chips,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Intel Core, Microarchitecture, Data, Intel Core, Intel, communication, event

製程 (Process):製程皇帝大,這家公司一旦出包,第一個被檢討的一定是製造。Intel在Pentium 4時代,被AMD用K8「巨鎚 (Hammer)」狠狠的海扁一頓後,CNet某篇採訪Intel的報導,塞滿了Intel某些大老紛紛表示「一定是製造出了問題」,讓筆者看的非常無言,Intel的64位元指令集策略失當,到底關製程什麼事?

架構 (Architecture):自從放棄IA-64後,x86指令集相容性與「IA軟體資產」就昇華成Intel的「登山寶訓」,什麼事情x86都可以搞定,這世界一定要「x86 Everywhere」,也讓Intel變成名副其實的「x86義和團」,接著就是無論將x86處理器投入哪個新興領域,如手機、平板、機上盒、顯示卡、GPGPU,幾乎無往而不失敗。

記憶體 (Memory):曾經有人開過一個玩笑,Intel最大的業務不是製造處理器核心,而是生產快取記憶體。低延遲、高容量的快取記憶體,與高效率的快取資料一致性協定,依舊是Intel壓制其他競爭對手的最重要利器。也許吧。

互連架構 (Interconnect):這個跟整個記憶體子系統密不可分,至於Intel的QPI和UPI「起源」於Alpha EV7這件事,早就是業界公開的祕密了。

安全性 (Security):看在幽靈 (Spectre) 和熔斷 (Meltdown) 的份上,科科們就不要懷疑Intel這些處理器架構師的「堅強賭性」了。

軟體 (Software):雖然Intel自家編譯器做的還不錯,但軟體能力不足就是Intel難以將x86推入非個人電腦領域的最大障礙,因為都需要高度的軟硬整合,偏偏這些又都是Intel的最大罩門,被放在最外圈完全合情合理。

科科們如感興趣,可參考筆者撰寫於超過十四年前的舊文,後來好像還曾在PC Shopper發表另一篇2.0版,該再寫新的版本嗎?

2004春季IDF特別報導- 半導體巨人的獨特思維模式

接著就是Intel在2015年,Intel放棄了從2006年啟動的「小步快跑」,將「新架構」和「新製程」拖鉤的「鐘擺 (Tick-Tock)」。當初Intel之所以採取鐘擺策略,原因不外乎在2003年同時導入大改版NetBurst微架構 “Prescott” 和代號P1262的90nm製程,結果如各位科科所熟知的,造就Intel x86處理器發展史上最壯烈的慘敗 (反觀同樣90nm製程的Pentium M “Dothan” 就平安無事),也因此讓新架構和新製程分而治之,降低產品研發的風險,並藉由龐大研發資源拖垮AMD。

參考文章:

硬科技:為悼念Intel NetBurst的失敗而刻下的墓誌銘 (下)

Intel, Kaby Lake, Tick–tock model, 5 nanometer, , Moore's law,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Microprocessor, 7 nanometer, Integrated Circuits & Chips, tick tock intel, text, product, font, line, product, diagram, area, organization, online advertising, communication

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何Intel又要放棄鐘擺戰略?Skylake微架構和14nm製程一用就好幾年?除了主要競爭對手AMD失去抵抗力外,如此緊湊的節奏,不但提高研發成本,加重庫存壓力,更激增了先進晶圓廠的建造費用,難以回收天文數字般的投資。從Sunny Cove開始,Intel變相重新回到「新製程 = 新架構」的老路,這也許也是10nm產品線推出進度被延遲的主因之一。

Intel,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10 nanometer, , Intel Core, Kaby Lake, Microarchitecture, Intel Core, Multi-core processor, Computer architecture, Intel, technology, text, software, multimedia, electronics, screenshot, font,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brand

但這是否也意味著,Intel將有機會再重演一次Prescott的戲碼?筆者認為是不會,畢竟NetBurst末期和推土機家族的教訓殷鑑不遠,這年頭大家都很怕死,紛紛先求不傷身體再講求效果,Intel和AMD雙方的「維穩」策略簡直半斤八兩,沒人有那個膽子搞出激進的處理器微架構,Sunny Cove相較於Zen2,也就僅僅帳面上看起來IPC可能會比較高而已,將L1資料快取容量擴張到48kB搞不好影響還比較大。

唯一值得觀察的地方是,AMD已經下定決心多晶片封裝「包水餃」包到底,擺明要犧牲利潤,藉由核心數目優勢 (如包兩顆台積電7nm 8核心Chiplet和一顆GF 14nm I/O處理器的16核) 與產品上市速度對付Intel,首度引進Sunny Cove的Ice Lake家族趕的上嗎?還會突然出現新的意外事件嗎?請各位科科拭目以待。

4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