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偏執狂得以倖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是Intel創辦人之一Andy Grove的傳世名言,而在x86處理器的世界,也的確有間死守「最低成本」的堅持與「簡單、迅速、便宜」信念的公司,至今仍默默的存活在Intel、AMD兩大巨頭的陰影下,這就是Centaur,從1999年9月16日被VIA(威盛電子)從IDT以5100萬美元的價碼併購後,至今仍為VIA的子公司,並預定在2020年下半年量產「目標伺服器市場」的CHA處理器。
- 神風特攻隊駕駛員:Centaur
- 公司成立時間:1995年4月
- 公司消失時間:1999年9月16日(被VIA從IDT併購)
- 員工人數:40人(剛開始的時候)
- 最具象徵性產品:WinChip(C6)
- 由盛而衰的轉折:打從一開始就不可能興盛
- 未能實現之遺憾:WinChip 2+NB、WinChip4(C4)
在1970年代萌芽、1980年代崛起、1990年代流行的RISC(精簡指令集電腦)風潮,也深深影響了整個計算機工業界。對此最有名的評論莫過於Stanford MIPS設計者之一的Steven Przybylski說過的「RISC:1985年之後的所有電腦(RISC: any computer announced after 1985.)」,x86陣營亦不可免俗,在1986年成立的NexGen(在1995年10月21日被AMD以8.65億美元買下,其Nx686就是AMD K6的技術基礎)則為概念的先驅者,對近代x86處理器發展略有認知的科科,不可能沒聽過「RISC86」的大名。
但Centaur最讓人嘖嘖稱奇的「逆向思考全壘打」理念,在於一般我們談到「將RISC的概念引進x86處理器的架構」的目的,不外乎「希望讓x86處理器可以跑的跟理論上的RISC一樣快」,但他們卻是「務必讓x86處理器作的和理想中的RISC一樣的簡單、迅速(這裡是指產品開發速度,不是效能)、便宜,即使犧牲效能競爭力,亦在所不惜,因為如同水鏡八奇般的謀略,可讓任何的電晶體都砸在刀口上」。
講的簡單一點,就是深信「只要產品夠便宜,推出時機夠即時,自然就有人買單,大家一起發大財」,某種程度上還蠻符合不少台灣人的習性,Centaur能夠在VIA內擠掉Cyrix,在這20年來成為VIA x86處理器的代名詞,好像也不是什麼偶然。
塑造這種風氣的Centaur創辦人Glenn Henry本身也是位相當傳奇性的人物,在IBM工作了21年,歷經了System/32、System/38(AS/400和System i的前身)、RT PC(PowerPC的先行者),也藉由在技術領域帶來眾多的貢獻,在1985年被贈與IBM院士(Fellow)頭銜,卻由於IBM高層對他「希望將RISC的精神導入x86處理器的設計」的理念不感興趣,在1988年離開IBM,加入Dell擔任該公司史上首位研發部門副總裁,並開始注意到市場上缺乏低價位x86處理器,特別是160美元這個門檻,而讓個人電腦價格難以下滑的現象。
也因此,Glenn Henry在1994年離開Dell(那時x86世界首款超純量處理器Intel Pentium已上市好一陣子,但貴的嚇人),開始投入研究x86處理器。
其實在那時候,眾多RISC體系也肖想踏入開始爆炸性成長的個人電腦處理器市場,像IBM就曾研發同時相容x86的PowerPC 615(因微軟拒絕支援而夭折),也有投身MIPS的前IBM人找上了Tom Whiteside,企圖打造通吃x86的MIPS處理器,後來以MIPS相容處理器與SRAM記憶體為主要業務的IDT同意他們的想法,Centaur(半人半馬)就此成立,這名稱也象徵了這間公司的初衷:半MIPS半x86。
只不過,IDT執行長Len Perham和Glenn Henry很快就體認到這條路行不通,回到專注於x86的路線,並以極度有限的經費(1000到1500萬美元,不到Intel Pentium Pro的十分之一,其中有一半還是日本的MIPS處理器廠商NKK出錢),像花木蘭一樣「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四處招兵買馬,湊出了40人規模的研發團隊,並在不到1年時間,就完成初代WinChip處理器(C6)的設計與樣品,並在1996年7月Windows 95開機成功。
但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如此駭人聽聞的超低開發經費和超短研發時程,背後勢必隱藏了「等價交換」的巨大犧牲,相信各位博學的科科們,無須筆者提點,大概心裡面也覺得哪些地方不對勁了。科科。
4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