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硬科技 sun risc SPARC UltraSPARC 硬科技:幻之處理器系列 Sun UltraSPARC II「Gemini」 (2004年) 時代背景:靠著SunOS與後來「最普及商業Unix作業系統」Solaris的加持,Sun的SPARC處理器家族,在眾多RISC諸神中,擁有極為特殊的地位,在工作站和伺服器市場,曾獨享極盛一時的繁華。但很諷刺的是,論效能,Sun自家的SPARC處理器,卻遲遲無法帶來讓人眼睛一亮的表現,當眾多RISC「好相好」、甚至「看起來醜陋不堪」的x86陣營,在1990年代早已紛紛推出高效能的非循序指令執行 (OOOE) 超純量微架構,但Sun在二十世紀內,卻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武器。 在筆者踏入大學校門的1995年,發布於1993年的SPARCv9指令集架構,隨著初代Sun UltraSPARC與HAL (後來 痴漢水球 2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處理器 x86 risc CISC 硬科技:豆知識 CISC和RISC的差別究竟在哪裡? 源自於日文的「豆知識」是一種生活中少見的知識,一種另類的知識。可有可無,知道就好,不知道也無所謂。 關於RISC (精簡指令集電腦) 和CISC (複雜指令集電腦) 的差異與比較,原本隨著80x86統治大半個資料中心與個人電腦領域而不再被世人所重視 (IBM大型主機:請不要忘了我啊),但又因為ARM的崛起與RISC-V的興起,在近年來再度吹皺了一池春水,彷彿RISC指令集好像是橫空出世的偉大發明。 不過,即使不同的指令集架構都奠基於不同的時空背景,但人類依舊希望一套指令集能夠長期發展並易於實作節能省電的高效能微架構,也因此,近代新型指令集架構,無一不依循RISC的設計概念,像x86這種「毫無道 痴漢水球 2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bm 作業系統 risc 指令集 硬科技:RISC諸神的黃昏系列 IBM古老RISC體系(三) IBM不只有大型高階伺服器、工作站與個人電腦,也是曾經擁有大量中階商用計算機系統,如System/36和System/38等系列。在1980年代初期,IBM高層開始擔心這些彼此不相容的產品會損害公司的競爭力,尤其面對在當時極度受到歡迎的DEC VAX。 所以IBM在1982年啟動了代號Fort Knox的計畫,目標將System/36、System/38、IBM 8100、Series/1與IBM 4300等CISC架構整合成單一產品線,並維持所有系統的回溯相容性。IBM為此開發以IBM 801為基礎、代號lliad的RISC處理器。此外,IBM不但將為了Fort Knox設計全新的作業系統, 痴漢水球 2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motorola ibm APPLE 電腦 risc 工作站 架構 硬科技:RISC諸神的黃昏系列 IBM古老RISC體系(二) 某位前總統的曠世名言「1個便當吃不夠,你可以吃2個」,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同樣套用在「處理器也可以1次執行1個以上的指令」。在1982年,IBM繼續以801為基礎的Cheetah (獵豹) 計畫,進行更多的修改,藉由實作多組執行單元,以確定RISC電腦能否在單一時脈週期內執行多道指令。 接著就是讓筆者畢生難忘的一頁,計量方法第二版第四章的引言,John Cocke在1985年將IBM第二代RISC架構命名為America (美國) 的靈感來源。 在1851年8月22日,日後一年一度的美洲盃帆船賽 ( America's Cup) 前身,美國與英國皇家遊艇中隊的15艘遊艇,在俱樂部每年在懷 痴漢水球 2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power ibm 處理器 大型主機 計算機 risc 801 硬科技:RISC諸神的黃昏系列 IBM古老RISC體系(一) 在今天,一說到「高階伺服器」,特別是動輒16顆32顆處理器以上的超高階系統,現在唯一碩果僅存且持續發展者,大概也只剩下「藍色巨人」IBM的CISC (複雜指令集電腦) 大型主機IBM Z (Zero Downtime) 與RISC (精簡指令集電腦) 高階伺服器的Power Systems了。 IBM Power 9處理器解析 地球上最強大泛用處理器 硬科技:HotChips 32的新牙膏 IBM Power10與z15篇 後者因PowerPC的盛名,與IBM持續推陳出新看似高不可攀的Power處理器,也較為被眾人所知曉,但各位科科是否知道,嚴格說來,RISC的起源就來自於IBM,而今天看似一 痴漢水球 2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ARM 處理器 risc 指令集 微架構 PA-RISC 硬科技:RISC諸神的黃昏系列 HP的PA-RISC (下) PA-RISC主要有3個發展里程碑: 1986年:1.0版。那時只有16個64位元浮點運算暫存器。 1991年:1.1版,基於效能考量,64位元浮點暫存器倍增到32個 (可視為64個32位元或16個128位元),追加MAX-1 (Multimedia Acceleration eXtensions) SIMD多媒體延伸,創此風氣之先,比其他高階RISC指令集都來得早。 1996年:2.0版,擴充成64位元,引進MAX-2和浮點累積乘加指令 (Fused Multiply-Add)。 筆者在首篇有提到「PA-RISC是伺服器應用的RISC指令集中,最富CISC色彩者 (其實ARM在ARMv8 A 痴漢水球 2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HP risc 指令集架構 PA-RISC 快取記憶體 硬科技:RISC諸神的黃昏系列 HP的PA-RISC (中) PA-RISC既然被公認是一個「保守的RISC指令集架構 (Conservative RISC)」,那麼科科們也就不得不了解一下這個RISC指令集究竟「保守」在哪裡。 我們先回顧Spectrum (光譜) 初版的開發時程: 1981年:HP開始組織人力研究全新的指令集架構,統計並分析IBM 370大型主機 (Mainframe) 的應用程式行為模式,也「理所當然」的選擇走向RISC指令集架構。 1982年初:HP實驗室完成指令集架構定義與相對應的虛擬記憶體系統。 1983年4月:開始實做第一個TTL (Transistor-Transistor Logic,電晶體邏輯) 實驗樣品。 1984年 痴漢水球 2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HP 伺服器 Itanium risc 指令集架構 旗艦處理器 PA-RISC 硬科技:RISC諸神的黃昏系列 HP的PA-RISC (上) 對於像筆者一樣有點年歲或有著資訊技術背景的科科們,一說到那些曾在伺服器市場叱吒風雲、最後一個一個被x86雙雄 (Intel, AMD) 逐出戰場的「RISC諸神」們,第一時間會想到的,不外乎至今仍碩果僅存且歷久彌新的IBM PowerPC、長期作為計算機結構「聖經級教科書」教學範例且曾經處處無所不在的SGI MIPS、在血腥異常的效能競技場經常橫掃千軍的傳奇王者DEC Alpha、以及仰仗著Solaris作業系統和龐大軟體資源而興盛一時卻漸漸繁華落盡的Sun/Fujitsu SPARC,但同樣出自於伺服器大廠HP的PA-RISC,似乎就很難帶來同樣令人感到那股似曾相似的「強烈存在感」。 由2位 痴漢水球 2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處理器 alpha risc 指令集架構 VAX CISC 硬科技:RISC諸神的黃昏系列 DEC的Alpha (上) 在計算機工業的歷史,一說到「眾人皆知的處理器效能王者」,很難不第一時間想到充滿傳奇色彩、而且對後世影響深遠的DEC Alpha處理器,在1990年代曾叱吒風雲一時,尤其在AMD的x86處理器發展史,更處處可見Alpha研發團隊留下的遺產。 在諸多RISC諸神之中,有別於IBM的Power、Sun的SPARC、HP的PA-RISC和SGI時代的MIPS,Alpha也是唯一「一剛誕生就非常厲害」者。更誇張的是,1992年發布的Alpha指令集架構,打從一開始就是如假包換的64位元架構,包括64位元的平面記憶體定址、64位元長度的整數資料暫存器與64位元浮點資料暫存器。 因問世較晚,而且DEC又以追 痴漢水球 3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Fujitsu sun 網路 伺服器 risc SPARC 硬科技:RISC諸神的黃昏系列 Sun/Fujitsu的SPARC (上) 近期因為RISC-V的蓬勃發展,再度引爆指令集架構優劣的討論,讓人看似RISC好像是最近才崛起的新概念,但你知道在1980年代初期到1990年代末期,曾有諸多盤據高階伺服器與工作站的RISC指令集體系極盛一時嗎? 稍有年紀的科科,只要在學生時代常跑計算機中心和電腦教室,腦海中一定留下了配備高貴Sony特麗霓虹映像管螢幕與手感不錯鍵盤的Sun Ultra系列工作站,更不會忘記那被戲稱 “Slow-Laris” 的Solaris作業系統與作為心臟的UltraSPARC處理器。 今天以Intel Xeon為首的x86處理器能夠支配伺服器市場與資料中心,在1990年代初期根本是 痴漢水球 3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