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執行長在法庭強調收購Nuvia能省下大量微架構授權費,並重申不是為了擺脫Arm指令集
高通與Arm由於高通收購基於Arm指令集的Nuvia,並將開發的Oryon核心其作為Snapdragon X系列PC級處理器、Snapdragon 8 Elite處理器對簿公堂;Arm認為高通收購Nuvia後需要重新與Arm洽談授權,而非直接繼承Nuvia的指令集授權權限,Arm的主張是高通並不具授權的合法性,需要停止出貨使用Arm指令集的侵權晶片;雙方執行長在美國時間12月18日於美國法庭進行辯論,預計在美國時間12月19日公布審判結案陳述。 高通於2010年代仍基於Arm指令集開發自主CPU,不過隨著Arm指令集邁入64位元化,高通最終選擇與Arm合作提供半客製化微架構,亦即現行Corte
7 個月前
COMPUTEX 2024:Arm公布Cortex-X925、Immortalis-G925兩款消費級微架構,效能增長3成並著重與AI結合
Arm依照慣例在5月下旬宣布新一代的消費級運算微架構IP,值得注意的是Arm消費級的產品組合品牌也自全面運算(Total Compute Solutions,TCS)改為消費端運算子系統(Compute Subsystems for Client,CSS for Client),同時不再冠上年份;新產品陣容包括半客製化高效能CPU架構Cortex-X925,高性能CPU架構Cortex-A725,以及高效能GPU架構Immortalis-G925。值得注意的是CSS for Client的CPU組合除了智慧手機也適用於PC產品,但原本2023年以Cortex-X4為首的TCS 23也同樣適用於
1 年前
Arm 接受外媒採訪時強調 Cortex-X 持續以超越 Apple M 系列單執行緒效能為目標發展
Arm 的 Cortex 微架構在智慧手機領域有著壓倒性的市占率,然而在 PC 平台雖然耕耘多年卻未有顯著的增長,不過受到蘋果使用 Arm 指令級的 Apple M 處理器成功展示 Arm 在 PC 領域的未來性, Arm 與合作夥伴也希冀 Cortex 微架構能在 PC 領域獲得突破;根據日本知名科技撰稿人笠原一輝代表 Impress Watch 與 Arm 客戶業務資深副總裁暨總經理 Chris Bergey 的訪談, Arm 希冀未來的 Cortex-X 有著超越 Apple M 處理器的單執行緒效能。 ▲高通是目前唯一一家以 Cortex 技術提供 Windows on Arm 晶片的
2 年前
高通 2022 年 Snapdragon 峰會提前至 11 月中舉辦,有望公布 Snapdragon 8 Gen 2 與 Snapdragon 8cx Gen 4
以往做為高通公布旗艦平台的 Snapdragon 峰會都定期在 12 月初於夏威夷舉辦,不過在高通官方網站年度活動議程中, 2022 年的第 5 屆 Snapdragon 峰會卻提前半個月,改為 2022 年的 11 月 14 日至 11 月 17 日之間舉辦,顯示高通今年打算提前公布 Snapedragon 重點產品,不過關於活動地點與活動議程等皆還未公開,點進去活動仍為 2021 年的 Snapdragon 峰會議程頁面。 ▲高通在 2021 年底的投資者日大會預告 2023 年新一代 Snapdragon 筆電平台將率先導入 Nuvia 微架構 依照慣例推測高通有可能會在此次活動公布新一
3 年前
硬科技:RISC諸神的黃昏系列 HP的PA-RISC (下)
PA-RISC主要有3個發展里程碑: 1986年:1.0版。那時只有16個64位元浮點運算暫存器。 1991年:1.1版,基於效能考量,64位元浮點暫存器倍增到32個 (可視為64個32位元或16個128位元),追加MAX-1 (Multimedia Acceleration eXtensions) SIMD多媒體延伸,創此風氣之先,比其他高階RISC指令集都來得早。 1996年:2.0版,擴充成64位元,引進MAX-2和浮點累積乘加指令 (Fused Multiply-Add)。 筆者在首篇有提到「PA-RISC是伺服器應用的RISC指令集中,最富CISC色彩者 (其實ARM在ARMv8 A
3 年前
硬科技:為何GPU會變得如此巨大
各位站在時代浪頭的科科們,應該多少會注意到一件事:每當談到「巨大的晶片」時,眾人幾乎第一時間都會想到顯卡上面那顆大大的GPU,彷彿「君子不重則不威」。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何GPU會持之以恆的「一眠大一寸」,在售價相近的前提下,都會比CPU「肥」上那麼多? 在這之前,請各位科科回想一下「GPU究竟是什麼」,我們再跳上時光機,回到1990年代末期那「還沒有GPU」的古老年代。 淺談GPU到底是什麼(上):不同的運算型態 淺談GPU到底是什麼(中):兼具SIMD與MIMD優點的SIMT 淺談GPU到底是什麼(下):走向汎用化的GPGPU 如果納入不支援硬體幾何轉換 (Geometry) 功能的「前GP
3 年前
硬科技:從Intel在Nehalem的戰略選擇了解x86的問題究竟是什麼
大概是因為Pat Gelsinger從VMware回鍋Intel接任執行長之故,昔日Intel在Oregon州Hillsboro這個曾與以色列Haifa分庭抗禮的「創新火車頭」團隊舊人,也開始回鍋,開第一槍的是名列Intel P6微架構3位資深架構設計師之一、並領導Nehalem微架構的前Intel院士Glenn Hinton。在2010年2月17日,史丹福大學的EE Computer Systems Colloquium,Glenn Hinton有一場非常有價值的演講「Key Nehalem Choices」,闡述Intel何以早在2004年,成功選擇出一條以延續P6微架構為前提,同時兼顧伺
3 年前
可能為防堵 NVIDIA 一旦收購 Arm 的市場變化,傳三星有意挖角前蘋果與 AMD 工程師重啟自主 CPU 架構
雖然三星日前由於自主 CPU 架構 Mongoose 表現不佳,最終關閉位於德州的 CPU 設計部門,並宣布將以 Arm 的公版 CPU 微架構作為當前 Exynos 處理器的發展方針,但隨著當前市場變化,三星似乎有意重啟自主 CPU 架構之路,傳出三星正試圖挖角前 AMD 與前蘋果工程師洽談,其中一位參與過蘋果微架構的工程師傳開出要求能夠全權掌控自己的團隊與決定團隊成員的權力。 三星打算重啟自主 CPU 設計的原因可能與高通收購 Nuvia 類似,一方面是為了與其它競爭對手做出更多的差異化,畢竟目前 Arm 把 Cortex-X1 半客製架構開放授權給業界夥伴,意味著願意負擔授權金每個廠商都
4 年前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 反擊期(2008-2011)
前情提要: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醞釀期(1995-1998)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草創期(1998-2001)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擴張期(2001-2004)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混亂期(2004-2006)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轉型期(2006-2008) 這張圖片是原生八核、24MB L3快取記憶體、晶粒面積多達648 mm²的Nehalem-EX,也是Intel徹底終結AMD好運的終極象徵。雖然源自於筆電需求的Merom微架構,已經明顯優
4 年前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 轉型期(2006-2008)
前情提要: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醞釀期(1995-1998)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草創期(1998-2001)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擴張期(2001-2004) 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混亂期(2004-2006) Intel原先預定的「三軌共構(Itanium、NetBurst、Pentium M)」產品發展計畫,在2005年陷入一連串的大地震之後,確立了回歸x86為中心,並以追求「效能/功耗比」的Pentium M微架構體系,集中資源發展同時滿足筆電、桌機和伺服器的x86處理
4 年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