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啟動 6 座半導體廠建設與 AI 培訓計畫,目標年底製出首顆本土晶片,強化國家自主供應鏈。
印度正在加速推動其本土半導體製造發展,期望從高度依賴進口的情況,轉型成為更具全球競爭力的晶片供應國。
印度經濟時報 (The Economic Times)報導指出,印度政府計劃於今年底推出首款「印度製造」的晶片,並且同步推動六座半導體工廠建設,準備展開量產作業,藉此強化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的影響力。
根據印度電子與資訊技術部長Ashwini Vaishnaw在公開演說中表示,目前包括海得拉巴、班加羅爾、浦那與金奈等多個城市,已經成為先進晶片設計重鎮,而在製造端也由印度政府投入資源擴展。
這六座晶圓廠目前正積極進行建設,預計於2025年底完成,並且開始生產具印度原生技術背景的半導體產品。
這項計畫同時也與印度推動的「AI使命」密切相關,印度政府已經釋出大型免費資料集資源,並且預計訓練超過100萬名與人工智慧應用相關的專業人員,為本土數位與產業轉型奠定基礎。
相關分析指出,雖然目前印度的半導體計畫多集中於「組裝、封裝與測試」階段,屬製造流程的末端環節,技術門檻相對較低,但由於具備勞動密集特性,對於仍處早期階段的印度半導體產業而言,將能切入全球市場的實用起點。
其中,由塔塔集團 (Tata Group)主導的工廠雖尚未具備製造先進製程晶片能力,但其產品可廣泛應用於汽車與入門款智慧型手機,有助於快速形成內需市場的基本量能。
目前印度國內晶片需求仍有超過九成依賴進口,這使得疫情期間的全球晶片荒,對其經濟與國家安全造成極大衝擊。班加羅爾智庫Takshashila Institution學者Pranay Kotasthane指出,若無本土半導體產業支撐,印度將可能在未來科技產業競爭中完全被排除在外。
不過,《經濟學人》報導亦點出潛在隱憂。隨著印度政府積極補貼、加碼投入晶圓廠建設,未來是否會要求企業強制採用品質尚未成熟的本土晶片,也引發產業內部討論。
與此同時,許多專家認為,印度政府更應聚焦於打破制約本土晶片設計公司的瓶頸,尤其目前已有逾12.5萬名印度籍工程師投入於全球晶片設計產業,其中多數在國際大廠任職,如何讓這些人才回流本土新創,將是印度半導體能否真正起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