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談手機、平板支援高音質播放的意義

2013.11.08 04:11PM
是隨談手機、平板支援高音質播放的意義這篇文章的首圖

最近手機、平板聽音樂風氣越來越興盛,除了幾家周邊廠開始針對手機、平板推出可用的外接 DAC 或是耳機擴大器外,也有些廠商針對可播放的音樂格式大作文章,甚至也開始標榜能夠支援 24bit 等級的無損數位音訊檔案,只不過手機能夠支援這些格式真的有意義嗎?

跳轉繼續

就筆者個人的觀點,能夠支援高品質無損檔案不等同能夠發揮這些檔案的優勢,尤其在體積、電力都錙銖計較的手機,更是難以發揮這些規格的優勢;畢竟音響最終還是回歸類比的聲音,固然高效率、高品質的數位放大晶片並非沒有,然而還是難以擺脫電力的多寡決定表現的好壞的基本原則。

智慧手機求輕求薄,加上功能複雜,電力不光只是純粹的專供特定機能使用,整隻手機的電力需要分配給中央處理器、螢幕、電信基頻、感測器、相機等,而對於智慧手機或是平板來說,音樂只是附屬機能,故理念上不會允許為了播放音樂而大量耗損電力的事情發生。

所以專為手機設計音效以及放大晶片的廠商的做法是盡可能的提高效率,用最少的電力發出堪用的聲音,而非追求極致的聲音,這也造成手機音質先天的劣勢;現在的彌補方式就是透過數位聲學的方式"騙"過人耳,利用針對音訊特性重新演算,強化某些人耳原本不易察覺的聲音,營造出音質變好的錯覺,不過對追求原音重現的發燒友這已是邪魔歪道了。

可以說即便不是手持設備,純粹以耳機擴大器而論,同等價位的隨身型設備是很難媲美桌上型的設備,除非是那款隨身設備已經在某些程度捨棄身為隨身設備應有的小巧可攜的本質,這樣的設備不是沒有,多款發燒等級的數位播放機就是採用這樣的理念去設計,但這樣的情形並不會出現在智慧手機或是平板上。

為何說上述這種純粹追求音質的結構不會出現在手機上呢?先撇開成本問題,筆者先前測試過 HiFiMAN 的 HM-901 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即便只身為一台單功能的音樂播放設備,它的體積仍是大得嚇人,加上一顆瘋狂的高伏特數電池,會有消費者願意握著這樣的設備講電話嗎?

那退求其次,即便縮小到 A&K 的 AK120 或是 Sony 的 Walkman ZX1 ,為何不能充當手機使用?這又要回到機件干擾問題,誠如先前 HiFiMAN 的邊仿博士所說過,電路的干擾都是影響音質的大忌,複雜線路產生的突波都會讓聆聽的體驗下降,如果無法理解的話,可能有些人有經驗在聽音樂時會有劈哩啪啦的怪聲音,基本上就是干擾。

所以像先前 Sony PHA-1 隨身擴大器的官方開發者訪談的內容有談到,這款隨身擴大器為了避免數位電源供應晶片的干擾,並未使用數位式的電源轉換結構,反而回歸他們能夠掌控的類比式電源供應結構。

有些人可能會問,有些手機不是毫無干擾聲嗎?如果就結論來說沒有錯,但現實的情形就是又是透過先前所說的數位聲學的方式,直接遮蔽或是抹除預期會造成干擾的頻段,然後順便把物理上人耳無法聆聽的頻段消除,減少不必要的額外耗電。

這樣聽起來好像沒甚麼問題,不過就發燒友來說,這問題可大的了;因為以高品質的錄音來說,被遮蔽的頻段會影響聲音的延續性,導致發聲時會產生斷階;但又會有人問,既然是人耳聽不到的聲音,又如何會聽到斷階?這就是音響的類比玄學,就物理聽不到的聲音,卻能被"感受",這也是 Sony 今年提出 Hi-Res Audio 認證主打的客群。

所謂的好馬配好鞍,如果說播放設備是鞍的話,音樂檔案也可視為馬了,然而高規格檔案一定是王道嗎?引用 KKBOX 營運長也提過的,假設原始錄音就已經是亂七八糟的品質,即便取得母帶轉成高規格音訊檔,也無法感受到跟一般轉成 MP3 格式的提升感。

回歸到音樂格式的本質,其實光是能取樣到 16bit 44.1kHz 就已經是 CD 音質,平心而論現在的 320k MP3 格式或是 AAC 格式實質上已經離傳統 CD 不遠,但是為何用手機、平板聽起來總覺得少了點甚麼?就跟一開始所說的一樣:能夠播放不代表能夠發揮。

因為後端的放大結構無法將良好的前端發揮,導致前端的音質在放大的過程衰竭,導致空有好的體質卻無法發揮的情況。就像是去一間標榜高級食材的餐廳,但主廚卻缺乏處理食材的能力一般,仗著食材的本質但僅能做出次等食材的水準。

所以有些特殊手機聲稱搭載音響級的 DAC 晶片,能夠支援高規格音訊檔案到底有沒有意義?恐怕以手機的環境直接透過耳機孔輸出來說,宣示的意味仍大於實質,不可否認前端提升多少能夠加分,但是手機的後端基本上是跟不上的,就有點像電腦的 Windows 評分項目一樣,即便所有硬體都很高檔,但顯示的分數卻是以效能最低的項目為基準。

別以為 16bit 44.1kHz 真的很不堪,這好歹也是一般 CD 音質的水準,所以才會有不少廠商針對 iOS 、 Android 推出外接式的 DAC 設備,例如 A&K 最近推出的 AK10 , Sony PHA-1 、 PHA-2 , Fostex 的 HP-P1 、 Furutech ADL 的 Cruise 、 X1 , V-Moda 的 VAMP 等。

這些外接設備真的有差嗎?除非用的是手機本身送的耳機,否則搭配一隻 3,000 台幣以上的鑑賞級耳機(至於某些只賣外觀的潮牌耳機請扣除行銷成本再評估它是多少級距的吧),就可明顯的發現音質的改善幅度之大,即便只是 MP3 格式仍能明顯感覺到落差。

至於要不要買高階鑑賞耳機搭配手機使用?這就是自由心證了,可以肯定的是手機直接驅動情況下,耳機該有的品質並無法被發揮,但即便如此高階耳機仍能發揮出比一般耳機較好的品質,但就像是買了一雙頂級慢跑鞋,卻只是拿來每天走路,它依舊很好穿,卻無法彰顯它的價值。

另外 HiFiMAN 邊仿博士在介紹 HM-700 時也提到,如果是在良好的環境中聆聽音樂,當然高規格音訊檔案搭配強大的播放機能夠發揮強強聯手的綜效,不過如果是以走動或是乘車環境下,走路時的摩擦聲、外界的干擾聲等,都會讓人耳對於細節的辨識能力下降,能否播放高出 CD 格式的音訊播放能力意義反而不大。

然而若是手機本身可支援高規格檔案,如果願意外接到這些音效設備還是有意義的,只要音訊檔案體質好,透過這些搭載真正音響級 DAC 晶片以及有音響級耳機擴大線路的設備,就能解放部分高規格音訊檔應有的實力,只是這畢竟屬於少數客群,一般的消費者聽到這些設備的價格以及考慮到外接後的體積多半會退避三舍。

就真正的發燒友而言,要不就是屈就手機的品質,不然就是選擇單功能的純音樂播放設備,或是選擇以外接音效設備的方式取得他們所預期的音效品質,畢竟繞了一圈後,手機的音質極限顯然短時間就是這樣了,但也不能怪手機廠商會強調支援高音質檔案,畢竟就像手機跑分一樣,數據化的東西相較類比的敘述對一般人是顯而易見的。

但事實是,類比的東西,尤其是聽感有時是很難加以量化,即便用了一樣的線路、一樣的晶片,都可能因為一點點的差異,包括電路板配線走線配置、耳機孔品質、焊錫等一般人覺得無關緊要的小事,對於類比的聆聽感卻都是大事,所以才說關於音響一事,永遠是難以用規格數據解釋的類比玄學阿。

相關消息

科技應用
EVOX《對話式 AI 白皮書》:掌握 AI 商務溝通新趨勢
癮特務
3 天前
即拍即印普普風概念印章,製造屬於自己的圖像
annti wang
15 年前
開箱評測
被評價為「每步都非常舒服」的恢復型拖鞋 2種熱賣的日常款比較
Gizmodo Japan
23 個小時前
開箱評測
這麼薄卻可6裝置充電、總輸出達130W 這款Anker充電器規格簡直是拼命了
Gizmodo Japan
18 個小時前
汽車未來
全新改款 BMW iX 豪華純電旗艦休旅強勢上市!「THE NEW BMW iX」現場直擊,亮點分享一次了解!
癮特務
10 天前
《奇妙之旅》家族競技展開 熱鬪場內容介紹
皮耶哈
15 年前
產業消息
聯發科2025Q2手機營收佔52%預期旗艦天璣年內創造30億美金營收 首款2nm晶片維持9月設計定案
Chevelle.fu
1 天前
文化創意
國家鐵道博物館第一階段開放 免費展區即有豐富內容、柴電工廠吸收新知
Chevelle.fu
17 個小時前
開箱評測
可以與行李箱組合的三合一背包 我無法割捨Patagonia的理由
Gizmodo Japan
17 個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