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Intel CEO 將於明年五月退休,結束他 40 年 Intel 生涯這篇文章的首圖
Toshiba 拿 2.5 吋硬碟工廠換 WD 3.5 吋硬碟專利跟工廠?有沒有這麼划算的八卦?
根據 WD 與 Toshiba 東芝在官網聯合發表,東芝向 WD 取得 3.5 吋硬碟技術專利以及部份生產設備,不過並不是用現金支付,而是用泰國泡過水並且還沒復工的 2.5 吋硬碟工廠抵債。 新聞來源: The Verge 、 Western Digital 、 Toshiba 是 WD 瘋了嗎?如果觀察到先前歐盟對 WD 與 Hitachi 日立的合併需求, WD 如果要完成收購就必須放棄部份 3.5 吋硬碟業務,那可想而知這次的以物易物並非表面上 WD 吃虧的情形,而是有相當大的戰略性考量。 這幾年傳統硬碟廠又再度整併,除了 WD 與日立併購案,加上 Seagate 吃下三星的硬碟部門,傳
13 年前
是東芝 Excite X10 Android 平板正式亮相這篇文章的首圖
東芝 Excite X10 Android 平板正式亮相
圖片來源: Geekly Gadgets 算一算也不多是各家 Android 平板改潮換代改朝換代的時候了,之前已經謠傳一陣子的東芝 Excite X10 Android 平板終於正式發表,厚度僅 0.7 公分左右,重量約莫 530 克,搭載 Android 3.2 以及 10.1 吋 1280 x 800 顯示器,錢前 1.3MP 後 5MP 攝影鏡頭。應用處理器選用 TI 的 OMAP 4430 雙核應用處理器,搭配 1GB RAM ,有 16 GB 以及 32 GB 兩種儲存容量,售價分別為 529 美金與 699 美金,定價不算低呀... 新聞來源: Geekly Gadgets 相關
13 年前
是Toshiba 推出行動螢幕,吃 USB 3.0 介面這篇文章的首圖
Toshiba 推出行動螢幕,吃 USB 3.0 介面
行動用外接螢幕,一直有廠商默默地努力研發,像是台灣的 GeChic (給奇)等,Toshiba 在 CES 2012 也推出了自家品牌的行動外接螢幕,學長稍微整理一下重點: 使用 DisplayLink 解決(認證)方案 從 14吋到15.6吋都有 走 USB 3.0 供電 解析度 1366 × 768 預計2012年4月正式上市,價格方面仍不明,只希望面板品質(可視角度)不要太差啊,不然學長我的攝影師之眼會難以接受啊。
13 年前
是Windows Blue 正式定名 Windows 8.1 ,北美時間 6 月 26 日釋出預覽版(敘述修正)這篇文章的首圖
哀傷... Windows 8 ARM 的晶片商合作對象台廠僅有 Acer 一家
根據電子時報的消息,目前 Windows 8 ARM 版本共有三家晶片廠商列入支援行列,而微軟讓這三家廠商自行挑選兩家品牌商作為合作夥伴,一家為主、另一家為次要,所以短時間內僅會有六家廠商推出 Windows 8 ARM 的終端產品。目前 NVIDIA 選擇 Lenovo 以及 Acer , TI 則與東芝、三星合作,高通挑選三星以及 Sony (以上前者為主要合作對象),也就是說首選合作廠商當中幾乎沒有台廠的份,而三星更同時與兩家晶片商合作。 至於負責代工的合作對象包括廣達、仁寶、緯創與和碩聯合,相較於主要合作對象僅有 acer 擠入,結果這幾家代工的都是台系廠商,感覺有種莫名的哀傷。 當然
13 年前
是100年資訊月:Toshiba Portege R830 筆電這篇文章的首圖
100年資訊月:Toshiba Portege R830 筆電
如果非得用一句話來形容 Toshiba Portege R830 筆電:誰說有光碟機的筆電一定很沈重? 日系品牌打造輕薄筆電的功力仍是首屈一指,而東芝 Portege R 系列一直是東芝的金字招牌,這款13.3吋的 Portege R830 筆電源自東芝25週年紀念機型 R700 ,在R700的基礎上再次進化,更是東芝在材料科學與設計工藝的結晶,外觀上與一般主流設計的13.3吋筆電並無太大差異,然而最厚處僅25.6mm,最薄處更僅有16.8mm,搭配光碟機重量僅1.4公斤,完全不亞於今年火熱的Ultrabook。 R830 鍵盤採用19mm鍵距,打起來相當順手。 R830雖然輕薄,卻配備光碟機
13 年前
是富士通也拆分電腦部門,難道東芝、富士通與 Vaio 三者合體要成真?這篇文章的首圖
100年資訊月:我預算不高,不過我還是想要買台筆電!
雖然輕薄筆電當道,但也不是每個人的筆電都會需要每天帶來帶去的,尤其是大學新鮮人,或是預算有限的消費者,超值型筆電肯定還是你的最佳選擇。之所以稱為超值型筆電,就是因為這些產品雖然還是一分錢一分貨,不過由於犧牲了體積跟重量,可以用更少的錢買到更好的規格。 尤其這幾年筆電市場競爭激烈,超值型筆電價格更是下殺兩萬以內,當然同樣的價格也許可以挑選近年流行的輕薄筆電,但一切就是取捨;畢竟入門規格的輕薄筆電硬體也是有所犧牲的,就看需要的是輕薄還是效能嚕。另外小筆電方面,雖然輕巧且價格更低,不過硬體規格多半只適合文書上網,螢幕尺寸也比較小一些,除非真的是以攜帶為訴求,否則超值型筆電的效能仍有壓倒性的優勢。 超
13 年前
是美國 PC 品牌可靠度:Lenovo 居冠、Apple 升到第三,Asus 退步了這篇文章的首圖
美國 PC 品牌可靠度:Lenovo 居冠、Apple 升到第三,Asus 退步了
(圖片來源:ereleases.com) 新聞萬象,內幕追擊 根據 Recuecom 最新一期的報告,2011年第二季美國市場 PC 品牌可靠度的排名,Lenovo 依然蟬聯第一,Apple 爬到第三(之前是第四)。Recuecom 是間提供各家 PC 廠商售後服務的廠商,從自家 Case (涵蓋所有的技術支援與售後服務)所統計出來的報告,每一季皆會公佈一次。 比較令人意外的是 Asus ,從 Q1 的第二名掉到第四名,Acer 則是連提到都沒有提到。報告之中還提到一點,值得注意的是 Samsung ,雖然案件仍不多,市占率也不高,但可靠率是開始擠到前面,Dell 市佔雖然前面,但可靠度則是連
13 年前
是IFA 2011 上目前出現的幾台 Ultrabook 小分享...這篇文章的首圖
IFA 2011 上目前出現的幾台 Ultrabook 小分享...
首先小編個人「主觀認定」賣相最好的,就是 Toshiba 家的 Portege Z830,這台 13" 的 Ultrabook 卻僅有 11" MBA 的重量(1.13 公斤,MBA 11" 為 1.08 公斤、13" 為 1.35 公斤),而且在整體設計上保有了 Toshiba 自家的靈魂(不像浮士碩...);硬體方面,從 Core i3 到 Core i7 處理器(有支援四核心版本)都有,記憶體最大可以擴充到 6GB,不過 SSD 的選擇似乎只能上到 128GB,這部份還有待商榷。 來源:ubergizmo Toshiba Portege Z830、聯想 IdeaPad U300s 另外鍵
13 年前
是Google 轉賣 Moto 行動部門給 Lenovo ,可說是各取所需嗎?這篇文章的首圖
Sony、Hitachi、Toshiba:我們的面板廠合體了
日本中小尺寸面板廠雖然在技術方面仍有強勢之處,不過在來自韓國公司的AMOLED面板技術以及台系廠商低價策略的夾殺下,仍讓日本的幾家指標性廠商如坐針氈。而Sony、Hitachi、Toshiba(性好沒多一家I開頭的廠商...)決定合併成一家Japan Display的新公司,日本政府也挹注26億美金給這家背負著"日本"之名的新公司,預計合併厚的中小尺寸面板市占率將會超越夏普與三星,成為全球最大中小尺寸面板供應商。 新聞來源:路透社
13 年前
是走味的咖啡,降速的 SSD...企管碩士(MacBook Air)人生果然苦澀...這篇文章的首圖
走味的咖啡,降速的 SSD...企管碩士(MacBook Air)人生果然苦澀...
不過實際使用不見得感覺的出差異... 圖片引用自 ifixit / 文章來源 / 影片來源 根據 tldtoday Jonathan 的實際測試,這次新款的 MacBook Air 在同樣容量(案主為 128GB 版本)的 SSD,用了兩個不同的牌子,分別是 Toshiba 跟三星,不過使用者在出貨前並沒有選擇的空間,這樣有啥問題嗎?反正容量一樣;問題出在兩牌 SSD 的讀 / 寫速度差很大。 Toshiba 家的 SSD 屬於比較舊的版本,讀 / 寫大概是在 210MBps / 160MBps 上下,Samsung 家的 SSD 則是 260MBps / 250MBps 附近,這看來差很大的
13 年前
友站推薦
半年為限!郭董:拖太久就不想收購 TMC、因技術會落後
INSIDE - MoneyDJ理財網
日本東芝研發儀器 1 滴血驗 13 種癌,明年臨床實驗
INSIDE - 中央社
【關鍵77秒】假帳醜聞!TOSHIBA東芝公司總裁虛報利潤,引咎辭職
關鍵評論 - TNL 節目部
東芝記憶體賣給日美韓聯盟了!
INSIDE - 聯合新聞網
郭董日本版圖再大一圈?東芝 PC 部門傳求售,鴻海有意收購!
INSIDE - 聯合新聞網
東芝虛報獲利12億美元 成日本4年來金額最高的假帳醜聞
關鍵評論 - TNL 編輯
市值大減七成,日本百年企業東芝衰敗啟示錄
關鍵評論 - 財訊
Toshiba 將出售旗下西屋電器核電業務 減輕負債比例!
INSIDE - Mashdigi
Toshiba 也出 AR 眼鏡!搭配分離式隨身 PC 效能更強,專攻商用領域
INSIDE - 騰訊科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