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下)

2018.07.26 09:39PM
Microcontroller, Graphics Cards & Video Adapters, Electronics, RAM, Electronic component, Electronic circuit, Circuit Prototyping, Computer hardware,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omputer, microcontroller, computer component, electronic device, technology, microcontroller, electronics, io card, personal computer hardware, electronic component, electronics accessory, circuit component

前情提要:「硬科技: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中)」1994年Intel與HP合作啟動IA-64指令集與Itanium處理器專案時,那時候HP的處理器研發團隊尚未移籍到Intel,為了保護HP的商業機密,Intel特別建立「防火牆」隔離x86與IA-64的研發人員,妨礙了內部的技術交流,IA-64團隊難以汲取現有x86專案的數據和經驗,加重了研發工作的困難度,替由Santa Clara總部操刀的第一代Itanium「Merced」大延期,埋下了災難的種子。

更糟糕的是,肖想進攻高階伺服器市場的Intel高層,目標在1999年就讓IA-64逐步取代x86,下令「x86研發團隊不准提到『伺服器』這個字」,雞蛋完全放在同一個籃子內,而Pentium Pro研發末期,被內部提案的64位元x86計畫「Yamhill」,就更是天大的「政治不正確」。

畢竟IA-64是全新的指令集架構,在尚未累積足夠的原生軟體資源前,也須仰賴現有x86的軟體生態圈,維持具有效能競爭優勢的x86執行效能,勢在必行,也因此,第一代Itanium有將近30%的核心面積(排除快取記憶體和系統匯流排界面),用來實作「理論上效能近似同時脈Pentium」的x86硬體執行單元。

Long Box, , NetBurst, Pentium, The Pentium Chronicles: The People, Passion, and Politics Behind Intel's Landmark Chips, Intel, Pentium 4, Epitaph, Brand, Text, , text, structure, advertising, font, product, brand

Intel原先的如意算盤是,在1998年上市第一代時脈600MHz的Itanium,可提供相當同期400MHz Pentium II的x86執行效能,再慢慢的無縫接軌,從伺服器、工作站、桌機甚至筆電,一步一步的轉移到「放眼未來二十五年」的最先進指令集架構。

Intel, Line, Intel Play, Point, Product, Pentium, , Font, intel pentium, text, line, font, area, product, Intel Play

AMD K7半路殺出加速1GHz時脈競賽

但Intel萬萬沒算到,AMD「x86世界的Alpha 21264」K7微架構強大的競爭優勢,讓Intel毫無擠牙膏的餘裕,加速了x86處理器的1GHz時脈競賽,加上Itanium一再延宕,當拖到2001年才勉強「風光上市」時,耗費一堆時間搞定的x86硬體相容性,只讓800MHz的初代Itanium實際上僅具備「介於Pentium 75到200」的水準,更罔論對後繼新增x86指令的支援性,毫無實用價值,欠缺足以推動市場發展的IA-64原生應用程式,更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Intel內部亦不乏有識之士,以「如果新指令集放眼未來25年,那多出1到2年的驗證期,絕對是值得的」,力勸不要發售第一代Itanium,將其轉為研究案,等到舊有HP團隊負責的第二代產品再上市,但被「我們不能研發不能銷售的產品」為由打回票,「Itanic」號觀光郵輪一頭撞上冰山,史詩級的災難就此發生,市場分析機構樂觀預期的伺服器銷售金額,也逐年穩定下修,從350億一路砍到不到35億美元,征服RISC伺服器和CISC大型主機市場的偉業,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到了2002年Itanium II「McKinley」出現、HP PA-RISC和Alpha處理器的軟體陸續移植過去後,IA-64才展現應有的價值,但傷害已經造成,況且隔年AMD的Opteron挾來自微軟的暗助,開始四處攻城掠地,逼迫Intel跟進64位元x86,打亂NetBurst的布局,IA-64的前景也蒙上了厚厚一層不詳的陰影。

後來Intel是到了雙核心Itanium II「Montecito」才放棄吃力不討好的x86硬體相容手段,改用IA-32EL(IA-32 Execution Layer)二進位執行檔轉換器,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除此之外,早該在2001年就成立的Itanium解決方案聯盟,不僅透過Transitive的QuickTransit二進位執行檔轉換軟體,讓SGI將MIPS移轉到IA-64,更企圖「相容」SPARC,狂吃Sun和Fujitsu的豆腐。

Intel宣稱在2008年,Itanium的x86效能會超越同時期最高階的Xeon,IA-64與x86也會共用系統平台架構(原名CSI的QPI為此而生)。但已經沒有兌現這張支票的機會了,因為軟體廠商陸續跳船,讓Intel不得不重回全力發展x86的老路。

徹底毀滅Itanium的一刀

首先,微軟在2005年先配合HP停止Itanium工作站用的Windows Workstation,更在2010年宣佈「快速發展的x86伺服器,同樣也可以做到高階伺服器所需的延展性與穩定性,因此停止發展Itanium版本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原本Itanium濃厚的HP色彩就是推廣IA-64的最大心理障礙,微軟這一刀,這等於是徹底毀滅了Itanium往中低階企業應用市場發展的一切可能,也讓Itanium淪為HP Unix系統專用的處理器。

無獨有偶,企業資料庫與ERP系統的老大Oracle,因併購Sun而取得Solaris作業系統與搭載UltraSPARC處理器的伺服器,想仿照IBM專注於自家的軟硬體整合解決方案,在2011年片面決定停止旗下軟體產品繼續支援採用Itanium處理器的伺服器,HP批評Oracle此舉形同宣布採用Itanium處理器的伺服器面臨遭淘汰命運,引爆HP和Oracle之間的法律紛爭。

這訴訟拖到2016年,加州Santa Clara(碰巧就是Intel總部所在地) 高等法院才判決Oracle要賠償30億美元,但Itanium早已時不我予,軟體生態圈更早就土崩瓦解。拜虛擬化技術成熟普及之所賜,x86平台的可靠度亦非昔日吳下阿蒙,2015年HP發表x86版本的SuperDome,象徵Itanium即將退出歷史的舞台。

行文至此,僅為Itanic號撞上冰山的一角,關於IA-64指令集和Itanium處理器的往事,其實有太多的點點滴滴,再多的千言萬語亦述說不盡。

2006年Intel總算推出延期半年(還被外界揶揄害SGI破產)、但各方面都有強大競爭力的雙核心Itanium時,坊間還以為Intel貨真價實的「旗艦」,終於爬出了隧道的盡頭,但萬萬沒想到的是,後面就再也沒有可以繼續走下去的旅途了,時過境遷,令人不勝唏噓。

如果時間可以重來,也許Intel和HP高層會悔不當初,寧願繼續發展已經有現成FX32! x86轉譯器又有原生Windows NT、連Intel自己都承認「比我們擁有的任何東西都來得好」的Alpha,但歷史沒有如果。所謂「天才造成的災難是天災」,Itanium的災難,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

資料來源

1 則回應

  • 好文,真的很用心在寫,辛苦了。
    2021-09-01
  • 原來裡面長這樣
    2018-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