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務農怎麼辦(下) 產地與餐桌-傳統中的當代新風貌

2018.12.13 09:18AM

講座的另一場次,則由「深山裡的橘男子」邱俊瑋先生,從自身經驗來談繼承家業到做出與傳統不同的當代新風貌,分享以強調友善農法的橘園「橘Sir’S」如何在傳統中找到了夢想的無限可能,並一同與陳惠琪小姐,以「不小心務農怎麼辦」為主題,共同講述台灣農民在面對時下具有挑戰性且「高風險」的台灣農業,作為農業工作者應有的心態及轉變。

以小農生產體系為主的台灣農業,在經營上容易受到氣候變遷、勞動力不足、農村人口外移…等問題,農民多半也不擅長使用「創造故事」的廣告行銷來投入宣傳,面對不同的挑戰與問題,邱俊瑋先生和陳惠琪小姐一同分享投入農業的心路歷程和經驗,可以發掘出年輕農業工作者面對未來應有的認知與方向。

「不小心務農怎麼辦」、「洗頭洗到一半怎麼辦」作為開場,陳惠琪小姐先陳述她之所以務農的理由與過程。

首先,「身為專業農民,一定要有很多專長」。邱俊瑋先生也表示,這是一個從「說給自己聽」到「說給人家聽,而且還要聽的懂」的過程。農民不只是種植農作物,更要懂著「怎麼賣」,因為再好的作物,賣不好、賣不出去也是白搭。以拍照為例,要把農產品拍的好看,就需要學習攝影專業。此外,文案要寫到好到足以吸引人,也須時間磨練。這兩年來,網路流行開直播,想學直播主的談話來賣農產品,須添購直播設備。製作宣傳影片,也要學習影片剪接的技術。為了增強觸及率,良好的簡報方式更不可少。

其次,「農業 = 農 + 業」,那個業有可能是服務業,有可能是加工業,也有可能是某種領域的專業。消費者不會善用農產品,如前述的使用無添加小麥麵粉製作麵包失敗,有可能並非農產品本身不好,而是他們並不知道「該怎麼用」,或著誤會了某些事情。當想達成「產銷一條龍」以取得更多利潤時,必須承受的售後服務,以滿足客人的需求,就變成非常的舉足輕重。

接著,關於「食品的原料」,尤其在農產品栽種過程中是否使用農藥,或著加工時是否有添加物,都是需要對消費者講清楚說明白的承諾,不能因誤會使得錯誤的資訊被散播出去,一分錢一分貨,讓消費者自行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需要的產品。如此一來,「煮婦 vs 農民」就可共存共榮,農民種出安全的農產品,消費者可理解「便宜背後的隱形成本」並安心購買,不必提心吊膽,例如將購入昂貴洗滌液的費用,轉為直接購買安全蔬果的額外開銷。

消費者也須改變心態,每種農產品都有最適合的產季與生產條件,不必堅持一年四季一定要吃到某些非當季農產品,以實際的消費行動支持在地農業。另一方面,當選擇了「務農」作為自己賴以維生的工作時,種得好不好和賺得夠不夠,都是農民在經營面上必須去處理的課題,像颱風季節種玉米可能會承受重大損失,就須事先評估風險和因應之道,當有了事前的準備與評估,就會減少對政府的依賴性,讓農業有更大的進步空間,看到農業不同的經營遠景。

所以「想害農民就叫他去做品牌」這句話其實不盡公允,不同的農作物品項、不同的經營者理念,就會有不同的適切的做法。做品牌提供了「價格自己喊」並且可以去擴充「異業結盟」的機會,根據農產品品項的特性、產量、種植的方式,打團體戰,像小麥種植者跟麵包烘培師傅合作,標榜無農藥的果農攜手果醬商等,是一條活路。創造價值的途徑不限於農業本身的「斜槓農業」,例如充分利用農民的實地經驗與專業知識,將生硬的產品特性與技術詞彙,如純天然保養品的保溼成份,或著生硬的農業研究報告,解釋其由來,並潤飾為一般人所能輕易理解的行銷語言,也是一條出路。

要改善台灣的農業環境,更不可或缺的是「一生一定要有個農民朋友」的概念,透過網路,重建農民與消費者之間的連結,藉由認識農民本人、實地探訪產地、實際接觸土地,讓消費者充分理解農民的種植理念。

相關消息

科技應用
EVOX《對話式 AI 白皮書》:掌握 AI 商務溝通新趨勢
癮特務
3 天前
即拍即印普普風概念印章,製造屬於自己的圖像
annti wang
15 年前
開箱評測
被評價為「每步都非常舒服」的恢復型拖鞋 2種熱賣的日常款比較
Gizmodo Japan
21 個小時前
開箱評測
這麼薄卻可6裝置充電、總輸出達130W 這款Anker充電器規格簡直是拼命了
Gizmodo Japan
16 個小時前
汽車未來
全新改款 BMW iX 豪華純電旗艦休旅強勢上市!「THE NEW BMW iX」現場直擊,亮點分享一次了解!
癮特務
10 天前
《奇妙之旅》家族競技展開 熱鬪場內容介紹
皮耶哈
15 年前
產業消息
聯發科2025Q2手機營收佔52%預期旗艦天璣年內創造30億美金營收 首款2nm晶片維持9月設計定案
Chevelle.fu
22 個小時前
文化創意
國家鐵道博物館第一階段開放 免費展區即有豐富內容、柴電工廠吸收新知
Chevelle.fu
15 個小時前
開箱評測
可以與行李箱組合的三合一背包 我無法割捨Patagonia的理由
Gizmodo Japan
15 個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