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背景:「入門級x86處理器整合繪圖核心」並非Intel和AMD首創,Cyrix才是這方面真正的先驅者,而1997年的MediaGX,則是Cyrix在這塊人跡杳然的荒野,開出的第一槍。Cyrix接著希望將「真M2」”Cayenne” 核心如法泡製,延續在這塊新興市場的優勢。
MediaGX仗著低價優勢,以Compaq的Presario 2100和CTX EzBook V92C266為起點,開闢「1000美元以下」低價位個人電腦與迷你型筆記型電腦市場,攻入OEM品牌的供應鍊後,嘗到甜頭的Cyrix隨即研發Cayenne核心的MediaGX後代「MXi」,企圖鞏固這得來不易的橋頭堡,並試圖擴大戰果。



當時Cyrix並未透露太多其3D硬體引擎的技術細節,唯一比較有看頭的是維持AGP相容性、又聲稱會比未來AGP 4x還快的「虛擬AGP」界面,與擺明靠高時脈支撐效能。但看在其內建的記憶體控制器,僅能供給「2GB/s」的理論頻寬,又缺乏第二階快取記憶體的份上,實在讓人難以相信,這一點點頻寬能夠餵飽豺狼虎豹般的3D繪圖,又要兼顧一般用途的效能。
1997年11月,Cyrix被國家半導體 (NS) 併購後,MXi仍被繼續發展,在1998年夏天還邀請台灣媒體至美國參訪,展示高時脈版本M-II與MXi,並大張旗鼓的宣傳其雄心壯志,但MXi並沒有像他的前代MediaGX一樣好運、續留在國家半導體的Geode產品線、日後變成AMD的一部分。在1999年6月Cyrix被VIA吃掉後,MXi馬上慘遭腰斬,今日僅剩供後人憑弔的工程樣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