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命關頭5》導演砲轟後製3D電影「掠奪觀眾荷包」

by ilove3d
2011.09.08 04:49PM
《玩命關頭5》導演砲轟後製3D電影「掠奪觀眾荷包」

 

越來越多導演對於後製的3D電影的盛行感到不滿,最新一位是《玩命關頭》台裔導演林詣彬,他對於後製3D的電影評論是:「商業考量多於藝術考量,片商希望可以從影迷口袋多榨出一點錢,但看到的是很廉價的3D電影」。

 

9 則回應

  •  3D當然搾不出什麼錢,34D還差不多...(大誤)

    越來越多片商把一些低成本的爛片用廉價3D處理,然後再冠上3D強檔大戲....如玉X團,雷X索爾等等....

     

    V-net

     

    2011-09-13
  •  剛好我的前公司跟那間某大學合作生產2D轉3D晶片

    也幸好有廠商願意用

     

    效果跟3D還是有段差距

    一些畫面景深還是不夠的

    動態有時根不上.................

     

    另外可能是自己錯覺

    我覺得看2D轉3D會比3D還累,WHY??

     

    2011-09-08
    • Piya wrote:

       剛好我的前公司跟那間某大學合作生產2D轉3D晶片

      也幸好有廠商願意用

       

      效果跟3D還是有段差距

      一些畫面景深還是不夠的

      動態有時根不上.................

       

      另外可能是自己錯覺

      我覺得看2D轉3D會比3D還累,WHY??

       

       

      之前曾看過一份報告,提到人的肉眼遠比我們以為的還要敏感

      所以只要內容製作上有一點不良,或許我們感知上不會注意到錯誤何在

      但腦部會以不同的訊號反應內容的不適,例如眼睛疲勞、頭暈...等

      而後製的3D電影所產生的不良往往比真實3D電影來得多...

      分享3D、ACG與各種敗家心得文的怪所在 http://ilove3d.pixnet.net 喜愛3D立體技術的阿宅一個~ http://ilove3d.pixnet.net/blog http://www.plurk.com/ilove3d

       

      2011-09-09
  • 3D電影一直是我這眼鏡族的夢魘...

    我是小科科

     

    2011-09-08
  •  如果後製 3D 成本沒這麼高,為什麼電影票的價格反映這麼大 ..

    如果是真正耗費大量成本的 3D 電影就算了

    「如果要拍3D電影,就要拍到位」

    推這句。

    2011-09-08
    • 135Plus wrote:
      Kerash Huang wrote:

       如果後製 3D 成本沒這麼高,為什麼電影票的價格反映這麼大 ..

       

      「那些年」→三千五百萬台幣
      「變形金剛3」→製作成本2億美金,(3D)票價比上面那片貴80元

      照你這樣講,我覺得「那些年」的票價訂在2元比較合理。
      (成本差180倍,票價差個180倍也很合理吧?)

       

       現在講的是 3D vs 3D 成本,扯哪了?

      一個是2D轉拍成3D,一個是從頭到尾都拍成3D,

      哪個耗費的成本高應該都知道,就算差個幾百萬也是很多。

      但如果省了這幾百萬,卻又以正3D價格賣票,那不如省一點震撼感,看2D就得了。

       

      另外拿這種差幾倍來比價格,就跟所得不變但棒棒糖1支1塊變成3塊,新聞就大吵棒棒糖漲3倍那樣來唬人。

      2011-09-15
    • Kerash Huang wrote:

       如果後製 3D 成本沒這麼高,為什麼電影票的價格反映這麼大 ..

       

      「那些年」→三千五百萬台幣
      「變形金剛3」→製作成本2億美金,(3D)票價比上面那片貴80元

      照你這樣講,我覺得「那些年」的票價訂在2元比較合理。
      (成本差180倍,票價差個180倍也很合理吧?)

      2011-09-09
  •  我感覺後製3D就好像在看分層的皮影戲

    超愛婊那些自稱對_____狂熱,卻到處幫_____討戰的人www

     

    2011-09-08
  • 導演林詣彬(Justin Lin)訪談中覺得:「如果要拍3D電影,就要拍到位」,該文章舉例了詹姆士科麥隆、彼得傑克森等大導演,使用的是真實的3D拍攝技術製作電影,在現實與成本上控制精準,開創了電影的藝術境界;大部分的3D後製電影都是掠奪觀眾的荷包。

    最常受到抨擊的3D後製電影有:《超世紀封神榜》、《雷神索爾》等,不過也有人覺得這是片商彼此抨擊對手作品的手法,也有片商表示3D後製電影品質與真實的3D電影無異。

    之所以寫出這一篇文章,是因為日前看到新聞台採訪台灣某大學的3D立體實驗室,公開了2D轉3D的後製技術不僅品質優異,也透過特殊運算法大幅降低了2D轉3D的人力與成本。新聞的影片中甚至還展示該團隊可以輕易將《賽德克‧巴萊》預告片變成3D立體電影。

    能夠看到台灣的團隊能夠在3D電影產業嶄露頭角,固然令人欣慰,不過國外越來越多的電影愛好者開始鼓吹「只看真正的3D立體電影,後製3D電影Out」的口號,不禁令人擔心後製3D電影的未來前景。與其自滿於3D轉換的技術,如何厚植台灣3D立體攝影的技術人才,拍攝出滿足觀眾的3D影片,或許才是未來電影更值得期待的發展。

    以下是林詣彬於《玩命關頭5》上映前的新聞訪談,亦透露些他對於3D電影的看法
    http://www.nownews.com/2011/05/04/11490-2709606.htm

     

    2011-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