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在 WWDC 宣布處理器去 Intel 化的最後一步: M2 Ultra 晶片與 Mac Pro 工作站,借助以雙 M2 Max 構成的 M2 Ultra 晶片,以及最高達 192GB 的統一記憶體,使得效能得以較採用 Intel 處理器時期大幅翻倍,同時機箱結構也保留多路的 PCIe 插槽,只不過以蘋果的習慣,這些 PCIe 插槽的目的並非為了提供使用者自由性,而是用於擴充蘋果認證的介面卡,這也意味著能夠安裝如 AMD 、 NVIDIA 顯示卡的機率微乎其微。
蘋果不開放安裝驅動的話,能安裝 GPU 也沒意義
理由並不難理解,即便蘋果預留通用的 PCIe 插槽,然而最根本的問題是蘋果給不給第三方加載驅動程式,就如同先前已有媒體測試將蘋果 Apple Silicon 的 USB4 連接到 Thunderbolt 的eGPU 會怎樣,答案是符合 USB IF 底層的功能可正常使用,但由於缺乏驅動程式,等同只是多了一路外接螢幕,並無法使用 GPU 的各式加速資源。從蘋果官方的文字敘述與示意圖, Mac Pro 僅能安裝顯示卡以外的介面卡,雖然有提到視訊 I/O 卡,但別懷疑,這裡的視訊 I/O 是用於影像訊號輸出入,並非 GPU 。另一個筆者不確定的地方是蘋果是否有預留介面卡額外供電的 PCIe 電線,沒有這條電線,等於也只能使用軟弱又無力的初階顯示卡。
可選配 192GB 的統一記憶體是 M2 Ultra 魅力所在
對於蘋果而言,蘋果將其 Mac Pro 視為一台徹底的 Apple Silicon 專業工作站,蘋果的目的是希冀在關鍵的運算領域全由 Apple Silicon 負責,其中統一儲存記憶體就是蘋果的殺手鐧;在現行 x86 架構當中,除了 PlayStation 5 、 Xbox Series X 等遊戲機以外, CPU 的記憶體與 GPU 的記憶體都為獨立的個體(所以才促成 NVIDIA 透過 NVLink 將多個 GPU 與多個 GPU 的記憶體擴大),導致傳統 PC 工作站在需要大量記憶體時會受限於單一 GPU 最大容量,除非能夠購買到資料中心級產品,不過資料中心用的 GPU 單價恐怕都比一套 Mac Pro 更貴,一般市場上能取得單一大記憶體容量的繪圖卡,也僅有 48GB 的 AMD Radeon Pro W7900 與 NVIDIA RTX A6000 。
跑的沒那麼快沒關係、能跑與能跑完才是重點
由於蘋果在發表會仍舊是以當年的 Intel 版 Mac Pro 做為比較基準,在這一兩年專業繪圖卡產業仍有新品推陳出新的情況下筆者也不敢確定在實際使用的效能約略到甚麼層級,不過筆者認為 Mac Pro 最大的魅力莫過於可選配高達 192GB 的記憶體,就如同當前 AI 算圖應用許多預算導向的玩家會選擇具有 16GB 的 GeForce RTX 3060 12GB ,而非效能明顯較高但僅有 8GB VRAM 的 GeForce RTX 3070 。較大的記憶體容量有助於進行大量資料的處理,例如多路高解析影片剪輯,非即時性的 3D 內容產生等,處理速度慢一點沒關係,但重點是能夠處理。
專業影音內容編修與傳統 3D 內容製作是 Mac Pro 目標客群
▲意外的是蘋果的 Apple I/O 卡似乎沒用遮罩蓋住,與筆者預期的「簡約的蘋果」形象不太相同
若以筆者個人的想法, Mac Pro 的目標客群應該會是以視訊影片內容處理(高解析電影製作)、傳統 3D 靜態或非即時動畫處理為主的用戶,與當前 x86 工作站主打即時 3D 光追處理應用、虛擬化協作應用不同;以筆者的想法,未來應該會在許多專業電影工作室看到負責處理影像片段的 Mac Pro ,但特效公司仍會是 x86 工作站的天下。另外,筆者覺得很有趣的一點是蘋果在背 I/O 是使用 Apple I/O 卡的方式實現,同時卡上也沒有使用遮罩蓋住,與筆者認為蘋果會設法把內部整理得更乾淨簡潔的想法略有不同,不過未來蘋果也許會提供不同配置的 Apple I/O 卡供客戶自定義需要的背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