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硬科技 CPU diy 記憶體 主機板 Pentium 硬科技 光華電腦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電腦升級好難 聽說筆者的「光華商場DIY回憶錄」已經放著養蚊子放到連蚊子都不想來了。剛好最近正在傷腦筋升級桌機的事情,將中年水球的煩惱「分享」給各位敬愛的科科們。 效能夠用何必升級自找麻煩? 自從微軟Windows 95作業系統引爆個人電腦狂潮至今的25年,電腦擺脫了昔日高科技的神秘色彩,成為人人習以為常的生活必需品(對習慣手機的日本人來說可能不見得如此),大型賣場的興起與網路購物的普及,或多或少呈現了「電腦就只日用品的一部分」,不再是專屬於一小撮「專業玩家」的稀有物品。 筆者一直深信「科技始終來自於惰性」,唯有人性中的懶惰原罪,才能強迫人類去思考更有效率的做事方法,或著拒絕進行「為了追求精神上的勝利而做出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mouse logitech 滑鼠 羅技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吱吱叫的Logitech滑鼠 現代多數人的電腦鍵盤旁,多半都有個早在1968年就被發明的滑鼠。說到滑鼠,各位博學多聞的科科,不可能不知道大名鼎鼎的瑞士Logitech。有趣的是,在日本則因為和已經存在的Logitec公司「撞名」,而在1996年改名為Logicool。因某些因緣際會或著個性太懶,筆者從來沒有使用過其他品牌的滑鼠,故發文特此紀念,並也希望激發科科們對桌上那隻老鼠的種種回憶,即使那隻老鼠可能已經沒有尾巴。 1996年:人生第一隻滑鼠MouseMan96 在Windows 95引爆個人電腦普及狂潮並刺激滑鼠銷售量的當下,市面上沒多少隻「握感符合人體工學」的滑鼠,Logitech MouseMan96是少數像樣的選 痴漢水球 5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螢幕 LCD EIZO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那些在暗暗的房間裡照亮身體的螢幕 某本呆伯特法則(Dilbert Principle)系列叢書,曾有有一句經典的名言: 沒有任何人比獨自身處在黑暗的房間中,坐在電腦前被螢幕照亮著身體、身上只穿四角內褲的男人更性感。 相信和筆者一樣宅的科科們,絕對點頭如搗蒜的認同如此微言大義的至理名言。在雙手接觸鍵盤和滑鼠之前,螢幕一定是第一個衝擊靈魂之窗的裝置,重要性不言可喻。 大多數比較年輕的科科應該少有機會接觸到早期的陰極射線管(CRT)螢幕,相較於今日已成主流的LCD,球面的CRT螢幕又大又重又熱又耗電又會輸出輻射(這讓申請安規認證很麻煩,像TCO99),而且影像位置和大小,還會隨著開機時間與發熱量而漂移,對住在宿舍的學生來說,平日佔用 痴漢水球 5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鍵盤 機械鍵盤 cherry Filco 機械式鍵盤 櫻桃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吵死人的櫻桃系機械式鍵盤 有點年紀的科科多少依稀記得中國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與烏拉草,稍微了解日本神話者,也會知道日本天皇登基不可或缺的三神器:八咫鏡、天叢雲劍和八尺瓊勾玉。對一般電腦使用者作為「人機介面」的鍵盤、滑鼠和螢幕,是接觸最頻繁也最能決定「使用者體驗」的設備。 對重度文字工作者或習於長篇大論的網路上癮者來說,鍵盤手感更是重中之重,直接影響「振鍵疾書」的心情爽度和寫作靈感是否文思泉湧,絕對值得說服自己多「投資」幾張鈔票以「提昇生產力」,所以充斥鍵盤狂熱者的網路社群無所不在,櫃子裡面塞滿各類珍奇異品的「鍵盤松鼠」更有如過江之鯽。 不過鍵盤這種個人主觀意識強烈、100個人可能就會出現101種觀點的產品(像有人就不 痴漢水球 5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網路卡 網卡 晶片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宿網狂抽猛送的Intel網路卡(下) 前情提要。Intel網路卡開始在宿舍大量普及,其實是第二代100Base-TX晶片82558之後的事情,初代的82557不但「傳說中的燙(運作溫度將近70度)」,還得外掛1顆好像也很燙手的82555 PHY,此外,PRO/100B網卡的PCI金手指尾端因節省電路板的「斜腳」設計容易不小心因施力不當而折斷,更是明顯的缺點。 充分利用舊製程的單純計畫 所以因製程技術的演進而整合PHY、支援ACPI與PCI電源管理規範、溫度也沒那麼燙手的82558控制晶片,很快的就取代82557,成為各型號Intel PRO/100網路卡的心臟,和Low-Profile擋板一起裝在透明塑膠盒的散裝零售產品,四處出現 痴漢水球 5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處理器 網路卡 同軸電纜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宿網狂抽猛送的Intel網路卡(中) 前情提要。從1995年底問世的Intel 82557(搭配82555 PHY)家族與其接連數代晶片(82558 / 82559 / 82550 / 82551)的產品,就成為當時窮學生的首選,「上駟對下駟」的在10Mbps的10Base-T宿網環境使用100Mbps的100Base-TX網路卡。 順便一題,Intel的老對手AMD也沒在乙太網路控制晶片缺席過,早在1985年推出Lance Am7990這顆在當時被視為高檔品的貨色,只是後來就沒有下文了。 至於10Base2或10Base5這類「同軸電纜串串樂」的規格,當同軸電纜沒有接好、終端器鬆脫、發生斷裂、或著損壞時,整個網路將會無法運作的學 痴漢水球 5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網路卡 光華商場 光華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宿網狂抽猛送的Intel網路卡(上) 雖然近20年來,各位科科的電腦主機板上,多半都有2顆印有「螃蟹」圖案的晶片:1顆音效Codec和1顆乙太網路控制器,某些比較老舊或比較低階的電腦可能還停留在10/100Mbps的100Base-TX。但在遙遠的1990年代中期,也就是Fast Ethernet規範剛被發表,台灣幾個身兼學術網路區網中心的國立大學,其學生宿舍網路開始普遍成形、區域網路連線遊戲像是魔獸爭霸2、MUD和BBS誘惑無數年輕住宿學子夜夜持續墮落的黑暗時代。無論從宿舍到系辦到學生活動中心到校園某個不知名的陰暗小房間,暗藏了一場看不見的軍備競賽:購入更好的網路卡「搶頻寬」,這也是乙太網路主要規格制定者之一的Intel,其網路 痴漢水球 5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SSD 硬碟 WDC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最吵的硬碟 在SSD征服系統碟前那稍縱即逝的萬轉迅猛龍 身為SCSI規格創始者的Seagate在這塊象徵高階應用的市場,長期享有壓倒性的優勢地位,Western Digital為了進攻企業市場,嘗試以頂級ATA硬碟去挑戰SCSI,在2003年發表的Raptor (暴龍) 是首款10000rpm的ATA硬碟系列,堪稱ATA硬碟機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效能指標,也是在SSD狂潮來襲之前,傳統高效能硬碟機的最後餘暉。 筆者非常幸運的能夠有幸躬逢其盛,曾經擁有過第四代暴龍 (第一代迅猛龍) 300GB (型號WD3000HLFS),作為對效能斤斤計較的系統碟,也是筆者電腦全面SATA化的第一步。 也許各位科科會好奇,大概距今10年前,不是已經開始有越來越多的SS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SSD sata pata 硬碟 主機板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最吵的硬碟 讓人極度無言的SATA陣痛期 基本上,SATA在2.0才算真正的成熟,但如同幾十年來被罵個半死,但又被Intel、AMD當作祖產的x86指令集,所謂的「資產」和「包袱」往往是同1枚硬幣的2面。從PATA轉進到SATA的過程,勢必被迫面對某個讓人傷透腦筋的大哉問: 「我該怎麼處理這些來自眾多硬碟機廠商的PATA硬碟?」這還真的會讓人天人交戰一番,讓人極度科科科科科。 一口氣汰換所有PATA硬碟,大手筆全面轉向SATA,怎麼可能?這帳單金額恐怕太過精美,讓筆者完全不敢看,超過100GB以上的PATA硬碟,則是1顆也不敢丟。 就算「天下無難事,只怕有錢人」,早期支援SATA的晶片組給的port數又杯水車薪,除非主機板廠商另外新增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sata 硬碟 AHCI NCQ 熱插拔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最吵的硬碟 不小心用了SATA該怎麼辦 在2000年首次公佈的SATA (Serial ATA) 至今也超過18個年頭了,相信各位科科不會不知道個人電腦機殼內,那條用來連接硬碟和主機板的「細細一條線」,而且因NVMe的普及,甚至早已被視為「落伍規格」的象徵。 但難道科科們不會好奇,SATA在問世之初,究竟是企圖帶給世人何種形象,又被賦予哪些在今天看來有點不切實際的期待嗎?我們就啟動浮出於頭頂的妄想螢幕,幻想自己拿著一把西瓜刀,挾持倒楣的多拉A夢,搭上時光機,回到2000年春季IDF (Intel Developer Forum) 的現場,瞧瞧最早的SATA世代規劃長的是什麼德性。 首先,代表資料傳輸率的世代: Gen 1:1.5Gb 痴漢水球 6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