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三星應用處理器再度回鍋 PowerVR, Exynos 5 Octa 採用 3 核 SGX544MP3這篇文章的首圖
安謀是要怎樣(11)雙核打四核?架構改善差很大
如果持續追蹤最近 ARM 陣營幾款發表的應用處理器,不難發現最近的趨勢已經走向多核心設計,就目前剛公佈的幾款處理器當中,高通的 MSM8960 以及 TI OMAP 5 是使用新一代的雙核新架構,至於 NVIDIA Tegra 3 以及三星新款 Exynos 則是鎖定四核心技術;然而到底幾個核心,會是手機與平板的最佳選擇? 如果單從帳面核心數量來看,雙核心強過單核心、四核心強於雙核心似乎是不變的真理,但現實是單純就流暢度而言,只要調校得宜,在 Android 系統高時脈單核心表現甚至超過時脈略低的雙核心。雖然這也牽涉到作業系統對於多核心的管理能力,不過也暴露多核心架構的先天限制:核心越多,效能
13 年前
是HTC One X、One S、One V的規格這篇文章的首圖
HTC One X 既有 Tegra 3 ,又為何還要高通 S4 ?
從 MWC HTC 新機發表的那一刻,應該很多人關注到 HTC 的全球戰略機 One X 終於擺脫純高通改用 NVIDIA 了(會這麼說是因為 HTC 有款在大陸使用 TD-SCDMA 的手機已經使用 ST-Ericsson 處理器),但微妙的是 One X 的 LTE 版本卻仍舊使用高通的 S4 處理器,到底有什麼關鍵理由讓 HTC 不讓 One X 統統只使用 Tegra 3 ,非得獨厚 LTE 版本使用 S4 處理器? 是成本?是效能?還是有其他關鍵理由?跳轉繼續 先從 HTC 轉往其它晶片商開始談起,從 Android 手機推出後, HTC 就幾乎成為高通的首選夥伴,兩者之間也合作愉快
13 年前
是HTC One X、One S、One V的規格這篇文章的首圖
MWC 2012動向觀察01:Intel 瞄準長遠經營,汎 ARM 陣營手機廠商不安於室
今年的 MWC ,在應用處理器方面終於有了些許變化,除了 ARM 架構持續延燒以外, Intel 也終於一吐怨氣,不再只是展出原型機,而是即將上市的準產品。不過 ARM 陣營也有了微妙的變化,尤其華為強打自有品牌應用處理器,似乎也透露出這些手機廠商不甘心應用處理器受到晶片廠控制,更想一手包辦從裡到外的核心技術。 跳轉繼續: Intel 也一掃多年以 Atom 挑戰智慧手機市場不斷失敗的情形,今年在 MWC 也大力鼓吹獲得廠商支持,終能推出商用化的 Atom 手機,並且不斷強調續航力與效能的優勢。但由於並未獲得主要智慧手機廠商的支持,多半是二線品牌或是系統營運商, Intel 把希望寄託在新興市
13 年前
是vSMP 太饒舌, NVIDIA 重新叫他 4Plus-1這篇文章的首圖
vSMP 太饒舌, NVIDIA 重新叫他 4Plus-1
vSMP (virtual 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到底是想表達些什麼?光看字面還是要猜個老半天,但是對於消費者要瞭解這種專有名詞也太痛苦了,所以 NVIDIA 乾脆幫 vSMP 改了一個簡單易懂的新名字,叫做 4Plue-1 4Plus-1,直接翻譯叫做"四加一",剛好說明了這個技術是四核心搭配一個伴隨核心,相較 vSMP 這新名字夠簡單易懂了吧? 當然有興趣重溫 4Plus-1 技術原理的科科可以重溫一下這篇舊聞:NVIDIA次代Tegra的vSMP架構,宛如應用處理器界的油電混合車 新聞來源: Anandtech
13 年前
是安謀是要怎樣(10):基頻技術將成為手機、平板晶片商新戰場這篇文章的首圖
安謀是要怎樣(10):基頻技術將成為手機、平板晶片商新戰場
圖片來源: The Verge 從中興 ZTE 搶到首款 NVIDIA Tegra2 搭配 Icera 基頻數據機的智慧手機首發後,整個應用處理器的市場又掀起一股腥風血雨。在智慧手機與平板的市場競爭中,掌握基頻也等於掌控了相當大的優勢,即便本身的應用處理器沒有成功切入供應鍊,但是只要基頻晶片夠強,依舊能夠迫使對手不得不採用。 高通就算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除了旗下 Snapdragon 處理器已經內建基頻外,由於蘋果先前合作的英飛凌 Infineon 已經賣給 Intel ,加上高通的基頻晶片能夠同時滿足 HSPA 與 CDMA 的雙頻設計需求,蘋果在 iPhone 4 CDMA 版本就已經捨英飛
13 年前
是Nikon 1 J2 質感強化,新增多種創意濾鏡,同時加映小巧的 11-27.5mm 變焦鏡這篇文章的首圖
Sony Tablet P 設計師專訪:從皮夾作為設計發想的究極可攜終端
怎從皮件變成首款折疊雙螢幕可換電池的平板?無論你對 Tablet P 的價格或是設計有什麼意見,但這款產品的開發過程可說是曲折離奇阿。 在昨天 Tablet P 的記者會前, Sony 請到這款產品的設計師,也就是Sony VAIO & Mobile 事業本部 企業戰略部門專案經理後藤剛先生與媒體分享 Tablet P 的開發秘辛以及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至於產品的介紹在這邊: Tablet P 台灣正式上市 跳轉繼續: 圖片是Sony VAIO & Mobile 事業本部 企業戰略部門專案經理後藤剛先生 這款創新的平板產品並非一開始就是以平板電腦為目標開發的,整個 Tablet
13 年前
是安謀是要怎樣( 7 ):點將錄~後發先至的 NVIDIA這篇文章的首圖
安謀是要怎樣( 7 ):點將錄~後發先至的 NVIDIA
有人說 NVIDIA 踏入 ARM 領域是個意外,也有人說他是歪打正著,但以結果論, NVIDIA 這一步走的時機正剛好。原本是 PC 領域 GPU 強者的 NVIDIA 會與 ARM 結盟,可回溯到當年 Intel 宣佈不再讓第三方晶片支援旗下處理器,以及 AMD 與 ATi 合併。 由於 Intel 當時的目標在於發展處理器與 GPU 的整合,等於對獨立顯示的需求大幅下降。當前的問題是 NVIDIA 並沒有生產 x86 處理器的本錢,因為 Intel 與 AMD 專利在前,會面臨許多問題。當時有傳聞是要藉此與 Intel 威脅、逼迫 Intel 與其合併(不過這是謠言而已。), NVIDI
13 年前
是安謀是要怎樣( 7 ):點將錄~後發先至的 NVIDIA這篇文章的首圖
NVIDIA CEO : NVIDIA 明年再搶首發 64 bit ARM 處理器
CES 期間期待 NVIDIA 展出與 HD7970 打擂台用的 Kapler GPU 的人可能很失望,因為整個展台幾乎都是 Tegra 3 ,而且根據一些技術網站的消息, Kapler 不僅效能不會強於 HD7970 ,還會晚於當初預期的時間才上市,由此看來, NVIDIA 已經把全部的心力放在 ARM 架構處理器上了。 NVIDIA CEO 黃仁勳接受媒體採訪時,也不斷強調 NVIDIA 在 ARM 處理器的發展狀況,而比較關鍵的是 NVIDIA 又預計在 2013 搶下 64 bit 版本 ARM 處理器的首發,以及明年代號 Grey 的新 Tegra 將會整合 LTE 基頻數據機。 前
13 年前
是ARM 的首席大客戶是可能會跌破眾人的眼鏡...這篇文章的首圖
ARM 的首席大客戶是可能會跌破眾人的眼鏡...
根據金融調查機構 Nomura Equities Research 統記的結果, ARM 的最大客戶應該會讓很多人嚇一大跳,不是高通,不是 NVIDIA ,不是三星,不是德州儀器,而是 Intel !甚至連 AMD 給予的授權費用都還高於那幾家著名的應用處理器廠商。 新聞來源: EETimes 因為 ARM 的授權種類繁多,不光是應用處理器,還包括許多微控制器核心, Intel 的產品當中,包括硬碟控制、網路管理晶片等都需要使用到 ARM 的架構;另外如台積電則需要購買最佳化架構生產專利技術,其他包括意法半導體、德州儀器等廠商的微控制器市場都遠超出一般人的想像,至於中興、博通則在於基頻晶片的架
13 年前
是NVIDIA 在 CES 展出 Windows 8 on ARM 平板參考設計!這篇文章的首圖
NVIDIA 在 CES 展出 Windows 8 on ARM 平板參考設計!
圖片來源: The Verge 既然被微軟遴選為今年 Windows 8 on ARM 的指定晶片合作廠商, NVIDIA 在 CES 也展出了平板參考設計,只不過除了知道它採用 Tegra 3 SoC 之外,就沒有太多的細節,然而這款參考設計品似乎與其他採用 Tegra 3 的平板相較起來顯得癰腫且沈重許多。當然這只是一台參考設計,不代表正式產品的樣貌,希望屆時 NVIDIA 的合作廠商不會真的拿這個參考設計去貼牌啊... 新聞來源: The Verge 相關文章: Windows 8 可能不讓 ARM 版本的平板運作傳統版本的作業程式鳳凰科技下一代 UEFI 已為 Windows 8 做好
13 年前
友站推薦
NVIDIA 2024 GTC 大會看點整理:最強大 AI GPU B100 詳細資訊將揭曉
INSIDE - Sisley
傳輝達成立新部門 角逐價值 300 億美元的客製化晶片市場
INSIDE - 鉅亨網
與 NVIDIA 同吃 AI 大餅!SK 海力士股價飆漲 60%,成 AI 大戰的最低調贏家
INSIDE - Sisley
黃仁勳也來站台!AWS 宣布新 AI 晶片 Trainium 2 同時深化 NVIDIA 關係
INSIDE - Sisley
降級版遭嫌棄?NVIDIA GPU 中國特供版被爆買氣不如想像
INSIDE - 中央社
英特爾 CEO 基辛格:NVIDIA 在 AI 領域的成功屬「運氣好」
INSIDE - Daniel

相關文章